芥末堆芥末堆

风波过后,近距离观察“学而思现象”

作者:李梓新 发布时间:

风波过后,近距离观察“学而思现象”

作者:李梓新 发布时间:

摘要:他们究竟是底下助燃焦虑的柴薪,还是试图掀开密闭锅盖系统的破局者?

640.jpg

图片来源:外滩教育

尽管伴随争议,“学而思现象”热度始终不减。暑期,资深媒体人李梓新探访了学而思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总部和教学点,近距离观察这个市值近千亿人民币的教育巨无霸的幕后逻辑。几天前,学而思宣布品牌升级,其新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孩子“受益一生的能力”,由传统的应试培训跨越到核心素养领域。今天,和大家分享李梓新的观察和思考,我们也许能从中把握学而思转型的内在脉络。

今年,江南的夏天格外热。

杭州下城区的5658文创园一座不起眼的五层小楼前,并不宽敞的马路上,交警催促着放下乘客的车辆赶快开走,避免交通阻塞。这些下车的乘客大多数是到学而思参加暑假班的家长和孩子。

教学点的前台支起了易拉宝,醒目地写着三个大字:久等了!下面列出了杭州学而思在这个暑假新开的6个服务中心,“进驻萧山、三墩”。

640.jpg

图片来源:外滩教育

去年11月,这座城市最大的都市报《都市快报》用了8个版的篇幅,以《疯狂学而思》为题,报道学而思现象,认为其绑架了家长和孩子,制造了教育焦虑。学而思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半年多过去,学而思在杭州乃至全国的热潮并未减退。我怀着好奇和写作者的责任心,来到风暴的发源地杭州,又奔波于北京上海两座教育最焦虑的城市之间,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看,学而思是怎样的一只庞然怪兽,掀起了阵阵巨浪,却仍然在家长中有深远影响。

全民数学迷思

长期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像一个巨大的高压锅,底下煎熬的是家长的焦虑,中间翻腾的是无数学子的汗水,最受人注意的是“锅盖上”各种言论的怨气冲冲。

以学而思为代表的培训机构,一直饱受争议,他们究竟是底下助燃焦虑的柴薪,还是试图掀开密闭锅盖系统的破局者?

效率,是这个崇尚结果的国度最注重的东西。学而思无疑是市面上提高孩子成绩效率的代表。反复的精进、锤炼,熟练的大脑运作模式带来的效率让人着迷,无论是施教还是受教者,都醉心于其中,也因此获得了现实层面的巨大回报。

640.jpg

上海仙霞路学而思培优教学点,在暑假里人声鼎沸。每一次下课期间,狭窄的走廊都引起了人流的阻塞。有的学生不只选报了一门学科,需要在下课期间转换教室。加上来往接送的家长,现场堪比小春运,图片来源:外滩教育

在学而思的课程规划里,暑假课程其实是“预习课”,在两周十天的课程内,基本预习秋季学期的课程内容。

我对这种需要提前预习下学期课程的逻辑有些不明所以。学而思的老师解释说,这十天里面,可以对下学期内容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使孩子们在学习时更加胸有成竹。开学后的学而思课程,则会在课程的基础上“更深一步”。

我坐在五年级超常班的课堂上,13位孩子中,只有两名是女生。他们已经是公立小学中的数学佼佼者,但仍然兢兢业业地在学而思课堂上学着一些远超他们课内难度的题型,比如用到离散数学原理的“抽屉进阶”,比如数列。

接下来的这一学期,对他们来说,是关键中的关键。以往,很多数学杯赛就发生在这个冬天,杯赛的成绩决定了他们在小升初竞技场上的筹码分量。

我在教室碰到从苏州老家过来帮忙带孙子的老人孙女士(化名),她说孙子虽然在上海静安区某重点公立小学成绩不错,但是面对明年的小升初,父母依然忧心忡忡,生怕有所闪失。

“如果考得不好,他只能去读对口的较差的公立中学了。” 孙女士说。

上海教育主管部门在今年初取消数学杯赛,试图为小升初降温,却反而使之显得扑朔迷离。“往年,早已获奖的学生会更早地笃定地等待着自己的offer。而今年夏天毕业学生要到五月底拿到offer才停止课程。” 教超常班的数学老师说。各个学校的自主考试标准不一,学生们都选择继续待在学而思练剑,以不变应万变,尽管针对性效果如何不得而知。

坐在教室里, 我能回忆起自己小时候被学校老师选中参加奥数班的情形。那个时候,奥数是一种兴趣,是好学生的一种奖赏,学校也试探性地让你参加比赛,赢了是光荣,输了也无苛责,六年级时获得的广东省奥数比赛一等奖也没有对我的升学有任何帮助。

现在的小学教育,已和那时迥异,学校里不怎么开设数学尖子生兴趣班。一来是“减负”大气候下不愿顶风作案,二是学校预算有限,老师们也不愿多承担任务。

今天的课内数学教育,被很多孩子认为“不解渴”。但这个“不解渴”有时并不是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有多高,是因为他们中的一大部分人,背负着小升初冲关名校的使命。而数学,则是冲关的关键。

这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矛盾,一方面小学教育减负,降低难度,另一方面,小升初过程中,名校仍然在进行着各种形式的自主招生,竞争难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际的“冲关”考试完全脱节,也就为学而思等培训机构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在沪宁杭,初中选择好的民办学校是主流,而在北京,一批优秀的公立中学拥有自主招生权,这些学校都成为好学生竞争的流向。仿佛只要踏入了公立体制内的教育路径,到培训机构补习就像全面笼罩、挥之不去的一片灰霾。不补习,不强化的“裸考”,没几个家长敢这么尝试。

从北京到上海乃至全国,尽管小升初的题目都不只有数学一门,但数学仍然当之无愧地成为其中最有含金量的科目。中国家长也为之倾注了最多的时间和资源。

这是一种对数学的全民崇拜和迷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已经喊得不能再响。100多年来,科技强国的心结一直萦回于这个大国的胸口。那时的留美幼童,也会按文理科2:8的比例安排。学校也更希望,数理化优秀的学生能够参加竞赛,为学校争光。

学习一种突出的技术,意味着一个稳定的饭碗。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这是最主流的选择。

更有人认为,数学是当今“寒门出贵子”的唯一机会,理由是英语要讲得好,和家庭条件、眼界环境都有关,所投入的费用亦不菲。而数学的学习,可模块化,可量化,条理清晰,易出效果。至于我们的母语,中文,在这场关系前途的竞争中,因其标准相对过于飘渺,重要性恭陪末座。当然,有人认为,当每个孩子的数学成绩都经过强化之后,就到了用语文拉分的时候了。

实际上,学而思早已不只是像人们想象的只培养奥赛尖子了,它已经变成全年龄段孩子提高学科成绩的永动机了。

像火热的暑假班,也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让孩子去冲奥赛。他们的诉求只在于,如果孩子能够在学校里其他孩子开始学习之前占据先机,又何乐而不为呢?收费也不算很高,两周的课程大约在人民币2500元左右。相对于动辄过万的暑假夏令营,已经算是“平民价”。

在漫长的暑假,保持孩子的刻苦学习习惯,为下学期做准备,也是很多家长对暑假的效率利用。

在中国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人普遍相信,刻苦的做题练习,能够形成类似肌肉记忆般的反射机制。如果有人帮你把各种难题条分缕析,再用例题加以练习,举一反三。那么,在考场上,碰到任何题目都不会慌张。

640.jpg

图片来源:外滩教育

我也饶有兴味地在课堂上跟着学习着如何将循环小数转化为分母的方法:

如果是纯循环小数,比如0.25(25循环),那么小数点后的数字直接做分子,分母全是9,9的个数=循环节的位数, 所以0.25(25循环)=25/99

如果是混循环小数,比如0.123(3循环),那么分子=小数点后数字减去不循环部分,123-12=111,分母里面,9的个数=循环数字的位数,在这里是1个,9后面要补0,0的个数=不循环的数字个数,在这个例子里是两个,所以分母是900, 0.123(3循环)=111/900,约简后等于 37/300。

这些简便的方法也让我觉得醍醐灌顶,非常受用。再通过几次练习,我就能熟练掌握这个转化技能了,以此类推,一个个模块攻克下来,我的数学水平肯定能大幅度提高。而这样难度的题目和相应方法,学校里不会教。

640.jpg

图片来源:外滩教育

听讲、练习,多了几道需要有所发挥的题目,孩子们静静地做着,做得快的孩子会举手示意。举一反三,“举一”的过程在中国的教育体系里并不太重要,因为课程时间的关系,因为有众多优秀的老师已经总结出规律,孩子们的思考空间不是很大。

实际上,一节课的知识点排得很密集。一位学而思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说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你在老师上课时掉了一支笔,捡个笔回来,你就听不懂了。” 他的意思是提醒孩子们不能开小差。

当然,我也在学而思的课堂碰到过,一位在做题过程中想出新解法的孩子,老师邀请他到黑板上介绍方法给大家。

家长们坐在教室后面,或有所记录,或看着手机。我听五年级超常班的那个周一下午,13个学生有12位家长旁听,其中有2位是爷爷(外公),1位是奶奶(外婆),9位是妈妈,到最后才来了一位爸爸。看起来妈妈们相对工作时间灵活一些,但要同步学习这些数学定理,对她们也是一个挑战。

640.jpg

640.jpg

学而思前台等候区,图片来源:外滩教育

我相信掌握这些定理和规律,是一条解题的捷径。但我不知道,除了能享受解开一道道难题的乐趣和培养的刻苦精神之外,孩子们能在投入于此的大量时间里,另外感受到什么教育方面的价值。

这么小的年纪,不是更应该敞开自己的大脑,去感受世界的种种,感受艺术,感受美吗?

我们经常看到了结果,忘记了出发点。

“黄埔军校”体系

一个高效工具,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究竟应不应该受到指责?

学而思高速扩张的秘密在哪里?我和很多人一样并不明了。我希望有机会去幕后看看。

今年6月底,我有机会参观了学而思北京数学老师们的备课过程。

北京大钟寺中鼎广场,学而思北京教师的集训中心里,一位身穿白色镂花上衣,黑色连衣裙,长发及腰的女老师,正在接受内部的“过课”。

她是在场八位教师中唯一的女老师,今年刚刚毕业,即将入职学而思教初中数学尖子班。

白板上列出了一个多项式: x²y+x³y²-xy³/2+x²-6,要求对X或者Y进行升幂排列。

这样的题目其实并不难,但对于离开学校多年的我来说,听到“字母连同指数不变,带系数平移”这类的指导术语,也会觉得这类题目需要认真对待,生怕错了一个小步骤就丢了所有分数,这是烙入我们血液的教育印记。

我开始能体会那些坐在学而思教室里的父母听数学题时的感受了。这种看似无意义但其实非常有规则性要求的小细节,是家长为学而思这样的专业机构“埋单”的理由之一。

当然,选择一些让孩子们解闷的趣味教学方式,也是“过课”的任务之一。

“5y+3x=8xy, 这道题是对的吗?可以这样问孩子们:5只羊+3只骆驼,会等于8只羊驼吗?” 台下的指导老师建议道。

学而思北京初中部数学学科培训负责人王寅告诉我,学而思绝大多数的老师都是从大学毕业生招募,再自己培养的,每年北京分部都要新招100多名老师。

这些老师每周一至三需要集中培训,然后还要在每周末开课前再进行一次集中备课。持续一年后,新老师才能独立放飞,但所有的老师,每周还是要集中备课一次。碰到寒暑假这样需要密集开课的阶段,老师们需要提前一周以上集中,研发课件。

640.jpg

图片来源:外滩教育

在另一个教室,初三数学的备课营上,气氛热烈,20多名数学老师笑嘻嘻地,轮流被一位指导老师点名上到讲台解题。一位戴着黑框眼镜、外表朴实的老师在台上待了五六分钟,愣是解不出来一道几何题,拍着脑袋说“卡住了,卡住了”。大家却不以为意,也没觉得这有什么丢人的。最后指导老师替他指点了迷津。

我坐在教室里,恍惚间好像回到了中学数学课堂,眼前是一群活在学校里不愿长大,以解数学难题为乐的理科生。其实,真实世界远比一道道数学难题复杂很多。

有人告诉我,学而思从上到下,大多是单纯的理科生。这话我能信70%。

7月25日,在上海长宁区娄山中学进行的一场低调却高规格的“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融合发展研讨会”上,我见到了37岁的学而思创始人张邦鑫。他身着惯常的白色衬衣,谈起他在2003年23岁之时创办学而思的情形:

“当时在北大读研究生,做家教一开始教了三个学生,其中一个学生家长觉得效果不错,一共介绍了20个学生给我,我不得不开始分班教学。刚开始有点惶恐,所以提出了学得不满意可以退费的规定,还让家长可以旁听。这两个惯例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学而思。”

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北大毕业生当家教,仍然被当做是一种资源浪费。但是14年来,学而思复制了无数个张邦鑫。

目前,3000多个学而思老师中,有10%左右像张邦鑫这样的北大清华学生,他们大多是核心骨干。围绕这些骨干的,是70%左右的985和211院校学生。以理科生为主,当然我也听说有读了日语系最终还是去教数学的个例。

大学毕业生如何成为有经验的老师?他们也同样需要刷题,刷的题目,不仅有学而思自己的题目,也有竞争对手高思出的题库。“人家也有自己的优势嘛。”王寅说。

经过熟悉题目、团队建设、上课技巧培训等等流程之后,新老师会被安排到一些不那么重要的班级开讲,有时是顶替一些比如怀孕、请假老师的缺。每个老师受到的家长反馈和续班率对他们来说是重要的指标。在学而思,专职老师没有底薪,全靠上课的课时费,多劳多得,能够多排课,是收入的保证。课多的老师,每周会排到七八节课以上,月入轻松过万。

毕业的新人,学而思会有年薪十万的保底薪酬。所以他们在校园招聘中,打出了“每月上八天班,月入8000起”的口号,因为每个月真正上课的时间通常只有四个周末,每个周末两天。这样的薪酬机制,使学而思在近年来并不乐观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上显得是个不错的选择。在北京的理科院校,比如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一部分毕业生认为教数学是一种比较单纯的职业选择。随着学而思声望日盛,大学毕业生选择学而思也不再像以往那样觉得难以启齿。王寅回忆说,早年和别人介绍学而思,还需要说,“就像新东方那样的教育培训机构”,现在直呼“学而思”,很多人都觉得不用解释了。

在杭州,我碰到了从清华本科毕业即加入学而思的卢磊。他来自高考强省江苏,在毕业之时,他并未像自己众多同学一样出国,而是选择到学而思工作。当时杭州学而思刚刚建校不久,校长到北京招徕人才,力劝卢磊到南方。卢磊被说动,南迁一直工作至今七八年,他也迅速成为杭州学而思的数学学科带头人,在教学同时承担一部分管理工作。

相比在北京上海的同事,他也显得幸运一些,可以落户在杭州,并通过学而思提供的30万元无息贷款额度的帮助,在杭州买了房。而北京上海的同事,落户困难,而且即使公司无息贷款额度达到50万,对于买房而言仍是杯水车薪。

像卢磊这样承担了管理职能的老师叫作全职老师。他们仍然不脱离教学第一线。比如北京的王寅,在培训其他数学老师的同时,每周还要教七节课,工作量惊人。其他的老师,分别是专职老师和兼职老师。专职老师是指只教课不承担行政事务的老师。兼职老师的数量相对较少,他们大多是在校大学生。

全职老师的机制,使学而思在各地的行政成本极大降低。在我参观的上海、杭州等分校,除了前台、财务,几乎其他教学行政工作都由老师们完成了。而且学而思在各地并没有设立明显的校长机制,大部分的工作都由学科带头人组织相关老师完成。校长的个人作用并不明显突出。

这也符合张邦鑫所说的,教育第二阶段是“大后台,小前台”的理念,也就是说,内容研发、财权等都高度集中在总部,而且力求标准化、规模化。

黄埔军校式的培训体系,确保了学而思近乎清教徒式的DNA传承,也是最有效率的批量复制方式。

主导学而思的人在想什么?

640.jpg

北京中关村核心地带,丹棱SOHO是一座白色的,略微显得有点性冷淡的办公空间。学而思母公司好未来集团的总部就位于15层以上的几个楼面。图片来源:外滩教育

好未来集团(TAL)自2010年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以来,今年七月底市值达到125亿美元。每股价格由去年八月的58美元,攀升到150美元以上。2016年第四季度,集团利润同比增长80.7%,每股净利润1.68美元,超过Facebook(1.08美元)。好未来集团创始人张邦鑫在2017福布斯富人榜上更以144亿人民币成为中国教育行业首富。

640.png

纽交所好未来集团过去一年股票价格波动图,图片来源:外滩教育

作为集团层面,这个大脑的运转和所思考所策划的内容,和各地的分校呈现出迥异的姿态。它像是一个超然物外的实验室,放眼国际的雄心勃勃的教育改革者,正在策划着天马行空的资本举措。

翻开好未来集团的企业宣传册,可以看到其投资步伐相当活跃。从姬十三创立的果壳,到硅谷一所颇具未来感的实验性大学Minerva,再到STEAM教育品牌摩比,再到家长帮、妈妈帮等社区,甚至“知识分子”这样的科学人文自媒体平台。

当然,它也为自己的公众形象略感烦恼。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学而思乃至好未来,一直处在“闷声发大财”的阶段,从不打广告,也绝少和外界互动,连公关部都是纽交所上市之后才组建的,学而思的公关也由集团代管,没有专职人员。张邦鑫笃信教育是“口碑驱动”的事业。但是当一个公司大到一个阶段,事情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张邦鑫今年以来对好未来的公关格外重视。一方面,政府对民办教育仍然处在一种探索阶段,并没有一棍子打死。像好未来这样的民办教育机构排头兵和纳税大户,教育相关部门前来调研和互动仍然相当之频繁。好未来近年来也非常注重企业公益形象的打造,在新疆等教育欠发达地区支持了众多乡村公益教育实践。

好未来已然如同中国民办教育界的一个航母,它所涉及的基础教育培训,比起另一艘教育航母新东方所擅长的留学业务更加和广泛的中国家庭产生关系。

目前,学而思已经在37个城市开设了567个教学点,遍布大多数一二线城市,并开始向常州、无锡等有条件的三线城市渗透,线下学生超过了100万,线上注册学员接近2000万。

新开教学点,是学而思应对“饥饿营销”质疑的一种方法。当然,焦虑的家长并没有停止为他们骂过的学而思“埋单”。在学而思的舆论风波爆发之后,我在朋友圈随机征集正在或者曾经送孩子到学而思的家长,聊聊他们对学而思的感受。

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中大多数对学而思的教学质量持肯定和满意的态度。认为学而思收费不算高,教的也比较基础,论难度,市面上有比他们高的机构。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提高校内数学成绩也是能让家长开心的。

显然,在公立教育体制的“生存”压力下,鲜有家长能够“独善其身”,用全面、审慎的眼光来看待低龄化就接受这种高效率应试教育的利弊。

事实上,焦虑已经在越来越低龄儿童的家长间弥漫。我的朋友陈女士,就为孩子报了学而思幼儿园中大班的课程。“早点占坑”,能使孩子顺利地一路读上去。实际上,学而思学生的续报率非常高,一般的家长不会轻易“弃坑”,因为觉得机会得来不易。

640.jpg

等待开课的一位幼儿园中班学生。图片来源:外滩教育

7月初,在上海学而思的课堂上,我去观摩了幼儿园大班数学提高班的课程。10几个五岁孩子可能是在人生第一次被要求坐在课桌旁。他们虽然身板稚嫩,但还保持得不赖,一个小时的课程中竟然没有人跑到教室后排找自己的家人。不过这还不够,课上那位昵称“小鱼”的男老师,在维持秩序上颇有一套,除了不太鼓励让孩子们随意发言之外,他说:

“如果我喊‘一二三!’,大家就回应'请坐直!',好不好,来,我们试一下!”

喊坐直的时候,孩子的腰板就直了一些,虽然过不了多久,又会往下塌。

“一二三!” ,这类似军操的口号,那个下午响起了四五次。

640.jpg

图片来源:外滩教育

一个小时的课程里,他们学习了两幅相似图片找不同的方法。老师希望孩子们按照他教的方式,从图形的顶部一步步观察下去,才是“最不会出错的方法”,而不是看到什么就喊叫起来。

这批孩子,不自觉地已经站到了一个征途的起点。

这个征途接下来将去向何方,没有人知晓,但我注意到一个看起来有些“可怕”的现象,就是更多的高科技,比如人工智能,会被结合到这种高效率的学习过程中来。

目前,学而思的信息化系统已经领先于其他机构。每个学而思的学生都会带上一个iPad去上课。学而思的教室会配备专用于IPS的无线网络。学生们在IPS系统上答题。每周带回家的大约10道练习题也在上面完成。这样,在学生未到校之前,任课老师已经能够提前看到学生的答题纪录了。而每答一道题,学生也能查看一个简单的答题视频,告诉他答案是怎么得来的。而家长也能便捷地在学而思的App上自主退费、换课。

而出身于百度腾讯的好未来集团CTO黄琰带领的团队,正在研发人脸识别技术,实时掌握教室里每个学生的动作和神情,判断他们的专注程度和老师的授课质量。

学而思将之称为是一种“精准教育”,精准可谓其对效率化的最大追求。这种方向,对于中国教育,是好事还是坏事?

学而思还在继续扩张。他们的胃口其实不只是金字招牌的数学学科,学而思英语和语文在7月31日公布的新品牌战略里面被单列出来,而留学和游学服务命名为“学而思国际”。

他们接下来的想法,是想通过好未来总部所投资的品牌为其赋能,提供各种资源,增加其科技和知识含量。酝酿中的计划包括邀请“知识分子”的几位科学家通过视频方式开展科学教育,“让孩子们在科学家身边成长”;邀请众多名师重新定义“大语文”,做真正的语文素质教育。当然,具体如何开展实施,还不得而知。

这是学而思对外打出的“素质教育”品牌的尝试。他们甚至想成为将来社会上的一个学习中心,为什么学习中心只能是设在学校呢?“去标准化、个性化、定制化将会成为未来学习的方向”(朱永新语)。即使在学校层面,斯坦福这样的著名大学也开始推行更灵活多变的学制,教育周期正在弹性化。

这是学而思构思的“曲线救国”路线图。但要取得人们的信任,他们既要保持自己的利润增长,又要摆脱其在人们心目中和功利化的培训教育的联系和印象。这个任务,并不简单。

我对学而思的探访和研究暂时告一段落,有几点个人小结:

  1.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生意。“补习经济”在东亚地区一直热门,无论是韩国、新加坡还是香港,这和民族文化性有关。恐怕没有学而思,也会有别的机构冒头。

  2. 学而思的规模化复制,自动得有点可怕。师资不成问题,家长们的期待也比较简单,易于从成绩得到反馈。如果缺乏独立思考和远见,以提高成绩为目的,主流中国家长不会排斥这类补习机构。因为大多数家长还是熟悉和相信传统中国教育刻苦耐劳的刷题方式。

  3. 学而思的转型,谨慎观望之。素质教育不是说做就能做的。但是如果一家巨大的民营机构能够挑战并动摇传统教育里面不够好的地方,还是值得鼓励和观望的。我对学而思投资Minerva这样的大学感到好奇,也想看看他们和美国硅谷的新型明星大学能够擦出什么火花,而不只是做做品牌。

  4. 我小时候也学奥数,也拿过省级一等奖,除了有些解题的乐趣之外,对今天很难说有很大的作用。孩子情商的发展还是更重要。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外滩教育,作者李梓新。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外滩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外滩教育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风波过后,近距离观察“学而思现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