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7年,你可以在二年级的时候都挂科,然后三年级时候表现好,在高年级懒惰一些。最后进入常春藤学校。在 07 年你在最后一年稍微偷懒一下,这样也能拥抱常青藤。但是到了17年,在 AB 评价体系里你只要拿了一个 C 那么就基本上和常青藤告别了。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需要吃药来控制焦躁,绝望的情绪,因为他们压力太大。”
几乎每个人在读书时都听老师说过一句话“你们是我教过最差的一届”。长大后我们才知道,那是老师拿来吓唬人的一句话,孩子都是一样的。
但不同时代里的年轻人看起来也确实不一样,比如 97 年的孩子别说手机,连电脑都没有,但现在的孩子……不聚在一起开黑就不错了。20 年间,孩子们听的音乐,穿的衣服也都发生了变化。当然,这些都是表面的变化。随着时代而真正改变的其实是人心。
最近,在 Reddit 上出现了一个帖子,“ Reddit 上的老师们,来谈谈 1997、2007 和 2017 年间学生的不同吧。”然后,我们看到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观察和思考,而他们的所见所想可以说是穿越国界发生在所有国家的课堂上的。
网友 dm219 说,“我爸爸从 1968 年到 2004 年就在中学当老师,当他退休的时候,我问他觉得这些年来学生有什么变化,他说,‘学生从来没有变过,年轻人永远是年轻人,但是家长却变了很多。家长们曾经很尊重老师,在很多教育学生的观点上都和我们是一致的,但是现在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老师才有问题。幸好我在情况变得更坏之前退休了。’”
网友 hinklesauce 言简意赅地总结了这 20 年间老师口头禅的变化:
“97-‘不要传纸条’。07-‘不要发短信’。17-‘你确定要现在看 Netflix ?’”
同样言简意赅的还有 Slodjfu ,他说的是:“ 1997 年-老师:‘把你的手放在书桌上。’ 2007 年-老师:‘我要给你父母打电话。’ 2017 年-老师:‘请不要打电话给你父母。’”
以及 LixpittleModerators:“ 1997 年-你在生活中不会随身携带计算器! 2017 年-开始考试前,得禁用学生们在生活中随身携带的多功能计算机。”
网友 D-shap 说,自己不是老师,不过家里有很多正在读小学的孩子,所以也想发表点看法。“我们的孩子经常会听自己父母小时候的故事。举个例子,‘当我们小的时候,我们放学之后一般就离开家出去玩儿了,也不会跟父母说去哪儿什么时候回来。我们会和朋友骑车去小河边什么的,然后凌晨 1 点才回来。(我爸的故事)。
我提出这个例子是因为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1970 年代后期 - 1990 年代出生的孩子比现在的孩子独立多了。如果我要出门,我得告诉我的父母我要去哪儿,谁和我去什么时候回来。部分原因在于现在人们安全感越来越低。许多成年人认为,他们年轻时候比我们这代更安全,尽管研究显示的情况恰恰相反。(也可能是因为媒体老是报道不好的事。)
无论如何我的观点是,今天的孩子们从来没有获得成功所需的独立性。他们/我们需要不断依靠另一个人来帮助自己完成一件事。你是不是想过这个问题,自然 vs 非自然。自然环境没有改变太多,但是我们培养孩子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大大的转变。 ”
网友 mbpboy 说,“在1997年,你可以在二年级的时候都挂科,然后三年级时候表现好,在高年级懒惰一些。最后进入常春藤学校。在 07 年你在最后一年稍微偷懒一下,这样也能拥抱常青藤。但是到了17年,在 AB 评价体系里你只要拿了一个 C 那么就基本上和常青藤告别了。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需要吃药来控制焦躁,绝望的情绪,因为他们压力太大。”
弗雷迪·波登老师 7 年前开始教书。他说,“在我教书的第一个学期,我和一个同事吃饭。她已经教书 30 多年了。我永远不会忘记她告诉我教育是如何改变的。‘在过去,假如一个学生挂科了。他们的家长会冲过去问他们,你他妈的究竟怎么回事?!但是现在假如一个学生挂科了,他们的家长会冲过来问你,你他妈究竟怎么回事?’最大的不同就是过去的学生是可以管教的,但是现在总是责怪老师。”
OPNeedsToBeCalledOut 是一个大学教师,他说这些年毕业生给他的感觉是这样的:
“97:我认真地上了学,来改变我自己和我的事业。
07:我觉得不用把空档年都占满,拿个 C 就可以毕业了。
17:哦,呵呵,如果我没有拿到硕士学位,我将来就会被一个机器人换掉。”
这些幽默又有些令人不安的回答勾勒出了 20 年间学生发生的变化。不过,事情也不尽然全是不安。一些教育工作者也观察到了积极的变化。比如现在年轻人整体上比以前更礼貌,而且在课堂上也更接受多样性。但是,和过去的年轻人比他们自信心较低,焦虑感较高,对技术和互联网病态的依赖还是让老师们很是担心。
前阵子 BBC 做了中国教师去英国中学的纪录片后,许多英国观众说,中国教师那些反复讲习题,讲究书写字迹,严肃课堂纪律的做法其实和他们 1960 年代上课的样子很像,只是后来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轻松,学校也成了要考虑吸引生源的生意,于是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习惯也就变了。
当我们在评估这里的教育好那里的教育不好时,其实哪里的教育方式都在发生变化。
本文转自好奇心日报,作者孙若空。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