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如何做大数据时代的“新”精英教师?

作者:青小鹿 发布时间:

如何做大数据时代的“新”精英教师?

作者:青小鹿 发布时间:

摘要:智慧课堂的大背景是作为大趋势的教育信息化,信息传递变化,不可避开。

近日揭牌的广州中学花了1.1亿元去建设智慧校园,倡导的是“高科技进校园,上学不用背书包”的模式,而在北京,却有一所中学反其道而行之,宣布“限PPT令”。

640.webp.jpg

当信息化课堂、智慧课堂成为主要趋势,当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的大多数工作,当传道、授业、解惑不再成为教师的主要功能,老师,应该做些什么?

前几天,青鹿教育邀请了华师附中的黄老师、李老师和广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研究院姚老师一起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老师上课方式的转变

李老师教数学课,平时主要应用智慧课堂去做解题思路的分析,解答过程可以在课堂上及时跟同学分享、交流、讨论,这是在过去的传统课堂是无法实现的。

第二,简单的答题例如简单的客观题可用智慧课堂在课堂上生成发送给学生,学生完成后数据就可以马上上传到后台,老师可以直接从数据统计中了解到学生的整体情况。

黄老师表示,智慧课堂的大背景是作为大趋势的教育信息化,信息传递变化,不可避开。信息化和传统教学方式结合,一是能促进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加方便;二是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及时反馈学生的个人状况,对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有一定的帮助。

智慧课堂和传统课堂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才能使课堂进程更便捷、效率更高。即使在有多重答案的文科问题上也基本不存在障碍。文科需要多媒体素材的时候,智慧课堂更加有用,可以通过素材的集中展示进行上课。

老师的作用是不能被机器所取代的

姚老师则认为,智慧课堂虽然从学习上来说更便利,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有更多的网络互动,老师能从题目中反馈学生的个人信息。但老师过强的控制容易让学生成了做题的工具。

上海某中学大力推广智慧课堂,因为,“对毕业班成绩的提高作用非常显著”,老师通过题库中的题目,整理成集,从以往的面对面谈话分析学生做题状态向网上做题分析转变,学校成绩提高很快。但是副作用也比较明显,产生了一些厌学的同学。这类同学因为某类题型做得不好,机器就会自动输出同类题目训练到其达到标准答案为止。学习最后成了学生和老师在拉锯;另一方面,机器代替了老师与学生的互动,难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压力,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媒体技术对于不同的学科的影响程度不一,在一次关于信息化与课堂深度融合的问题的讨论会上,老师们发现媒体技术对某些老师的反弹效果比较大。例如美术学科所追求的东西不在于效率,而在于艺术。艺术作品的神韵与质感,与是机器提供的印刷品代替不了的。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完整的人,除了知识的传授,还有思维、品格、修养、情感、审美等方面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机器有其本身的优势,但老师不能将其作为唯一的教育方式,要关注人的社会属性,不能仅靠设备的虚拟世界来跟学生交流,反而要特别重视现实中的交流。基于完整的人的培养目标,智慧课堂产品无法代替传统课堂。

智慧课堂如何用?

一方面,智慧课堂的推广有客观实际的考量——智慧课堂使传统的教学变得信息化,超越了时空的局限,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另一方面,智慧课堂还是会回归到育人这个问题上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更加显得举足轻重。

一是老师对多媒体使用的熟练度,二是老师怎么处理媒体技术和课堂的关系,用多久、怎样用。

在信息化的大潮下,老师不仅要适应教学上的多媒体技术,学会熟练地掌握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处理人与机器的关系。

比如一节课的时间,老师用1/3的时间借助机器去传递知识、观点,剩下的2/3启发学生去消化、思考、分享与探讨。如果老师全部的授课都要借助机器来完成,一味地将目光投射到机器上,只记得照顾机器,比如这一步怎么按,下一步又怎么按,人就会被机器所束缚。忽视了与学生互动的后果就是得不到学生的反馈,这样的课堂更加算不上是“智慧课堂”,可以说是教育的一种倒退,过去是灌学生,现在是人机共灌。

信息化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加充分、与时俱进的题海,学生能够借助机器记住更多的结论,但是学生掌握不了自我分析的能力,即使是应试考试还是过不了关的。所以老师要协调信息课堂和传统课堂之间的融合,运用媒体技术作为工具,辅助自己的教学,深入学习,获得更多的信息,参与沟通和共享。

老师要充分利用智慧课堂这个平台去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教育方式。

广东的网课观课评课,偏远地区的老师反应很好。

媒体技术创新了跨地域观课评课的方式,一是信息传递跨时空、跨课时以外、跨地域以外,促进不同教育领域人物的交流,也可以提高老师的个人能力;二是APP上传课程多人即时观看,也促进不同领域的人的交流与互动。

其中一个团队是学生和老师,他们负责问现场呈现一些想法,第二个团队就是外部对这种课堂形式感兴趣的人,通过观课进行实时评课和交流。信息化不仅在课堂,更是整个教学的开展和拓展。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找到内驱力

在智慧课堂上,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排在第一位,开阔学生的视野排在第二位,教会学生成长排在第三位,相比之下,传授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

若干年以后,学生对他的小学中学的课堂回忆中,又有多少人记得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是哪些知识点呢?他往往记住的是老师在课堂上分享的一本书、一个故事或者一个道理······这些并不是老师强行灌输给学生的,但学生听了后有所启发跟兴趣,他就会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进一步探究。

智慧课堂是智慧的老师培养智慧的学生,未来课堂不是按部就班,而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思考,找到学习的方向。

除传统手段以外,新媒体手段是否更便捷,关键在于学生的主动性。牛校往往有两种,一是学生主动性强,自觉学习,二是学校通过高强度让学生学习的。但是一流学校的学生恰好是前一种,用三流的设备培养出来的。

学生认可的是老师的人格魅力

在“大数据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随处可见,老师课堂授课的权威性是否受到了挑战”这个问题上,讨论认为,老师若以“权威”自居,这在当代的学校是没有市场的。

在大数据时代,学生对平等对话已经司空见惯了,早就没有“权威”这个词语了。以前学生认可老师的权威是因为他没有获得信息的途径,他获取的信息主要来自于老师,所以他觉得你懂得的比他多。

现在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信息,他就不认可你在知识上的权威,甚至有时候他会怀疑你讲的对不对。大数据时代,信息的来源更加不确定,老师与学生思想的交流就显得意义更加深重了。

所谓的“权威”可以理解为学生对老师的认可,这种认可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学生崇拜那些写粉笔字特别漂亮、朗诵特别好、对古诗词信手拈来、徒手画圆、人生阅历非常丰富的老师,学生崇拜的并不一定是这种能力,而是这种能力背后的涵养,因为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种认可的实质是学生对一个老师所显示出的人格魅力的认可,这种人格魅力就体现在老师是不是真正关爱学生上。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真正受欢迎的老师并不是那种高高在上、极具权威性的老师,他们走不进学生的内心,学生真正需要的是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跟陪伴者。

老师的初心是不能变的

尽管传授知识的工具发生了变化,但老师对于学生成长的关爱是不能变的,育人之根本的初心也是不能变的。

智慧课堂应该回归到人身上,老师在设计课程安排时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满足学生对课程的内在需要,在使用iPad、PPT时也离不开这种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断地从“传道者”向“参与者”、“协作者”转变,而且是一个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态调整的过程,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与不同的体验,加强课堂的互动性。

同时,在运用机器的时候内省:1.学生真正的需求在哪?2.课堂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

只要人类还没有终结,只要生命是有温度的,面对面的教育就是必须的。改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一颗育人之心。

(本文转自青鹿教育,作者青小鹿)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青鹿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青鹿教育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如何做大数据时代的“新”精英教师?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