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下午2点,有“中国版诺贝尔奖”之称的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本届有“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项奖项,奖金各为100万美元。
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摘得“生命科学奖”。评审委员会给予施一公的获奖评语是:他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体这一关键复合物的结构,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的重大贡献。
施一公是中国顶尖的结构生物学家,主要研究方向是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以及肿瘤抑制因子和细胞凋亡调节蛋白结构等方面,在《自然》、《科学》、《细胞》等期刊上发表接近50篇文章。
最近攻克的研究成果是用细胞生物学去解决阿尔茨海默病。不过,外界熟知的他的“理论”却不是学术方面,而是同教育相关的“名言”:
不应该鼓励科学家创业。
研究型大学从来不以就业为导向,从来不该在大学里谈就业。就业只是一个出口,大学办好了自然会就业,怎么能以就业为目的来办大学。
当精英都想做金融,这个社会一定出了大问题。
这些“名言”背后,有着他的一套逻辑,科研不应以应用为目的。施一公推崇基础研究,他曾说“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没有好的基础研究,一定不会有杰出的技术创新”。
当然,他的这些言论也遭到一些争议,批评者说施一公的教育方向是关心国家的科研进程而忽视学生的个人前程,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像他那样“一心为公”。
施一公在科学网上有一个个人博客,这个博客更新的最后一篇文章是关于西湖大学的。这所学校似乎是他“不培养就业者,只培养学者”理念的试验田。
2015年3月11日,西湖大学七位倡议人施一公、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张辉、王坚正式向国家提交《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性大学的建议》,并获得支持。
西湖大学——这个以基础研究为责任的大学,同相隔不远的湖畔大学相比,实在是没什么名气。如若不知来历,单从名字上看甚至会以为是一所“野鸡大学”。
但是这所学校几乎聚集了生物学、基础医学、物理学、力学等领域的顶尖研究者。西湖大学的前身西湖高研院设立了4个研究所,分别是理学研究所、前沿技术研究所、生物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
理学研究所由潘建伟担任负责人,致力于在量子信息、纳米材料、复分析、污染控制理论和技术等若干前沿领域进行重点布局。
前沿技术研究所由陈十一担任负责人,致力于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建立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为特色的学科群。
基础医学研究所由饶毅担任负责人,致力于连接生物学研究,针对人类状况、以改善人类健康为目的的基础研究。
生物学研究所由施一公担任负责人,致力于培养具有生物、化学、物理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西湖高等研究院起步就是招硕士生,它的定位很清晰,不是培养“就业者”,教你适应世界的技能;而是培养“学者”,是能拥有改变世界技能的人。
施一公认为,基础研究是培养创新人才最好的方式。
无论是美国、英国、还是日本、以色列,世界上所有科技强国的基础研究都非常强;反过来看,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基础研究很好,技术创新很差。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事业来说,基础研究相当于地基,如果没有厚实的地基,是盖不出高楼大厦的,即使勉强盖起来,也一定是海市蜃楼。
施一公曾表示,希望西湖大学能像加州理工大学一样“小而精”,不追求科研和教学人员的数量。“美国的加州理工大学,去年年底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加起来不到300人,我们希望西湖大学在十年之内规模等同于加州理工大学。”
西湖大学是一所民办学校,也就是说,不利用国家的财政性教育经费。西湖大学的经费来源主要为基金会募集捐赠和政府资助,同时积极争取相关教育科研竞争性经费。
它的背后也有几位企业界、投资界的捐赠者:北京荣之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东辉、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林、北极光风险投资基金董事长邓锋、杭州创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葛航、深圳金信诺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昌华、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
坐拥这些好资源,西湖大学会结出什么科研果实?
本文转自虎嗅,作者为Grace姐姐。
来源:虎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