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下午,在十九大新闻中心第六场集体收集中,十九大代表、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表示,正在实施的新高考改革将带来两大挑战,要求我们重新定义人才观,用更多的教育智慧和艺术来跟学生平等对话。面对技术变革带来的社会焦虑,今天的学生需要找到一次一次的起跑线,而不要仅仅把学校当作起跑线;找到一个一个不一样的学校,进行终身学习。
值得关注的还有,目前李希贵校长已经兼任地处海淀北部地区的47中的校长,这对区域教育质量提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无疑是个大利好。
在十九大新闻中心第六场集体收集中,李希贵校长(右二)在发言
李希贵兼任47中校长,海淀教育格局迎来新变化
在接受媒体集体收集时,李希贵校长透露,目前他除了担任十一学校的校长,最近五年,还兼任了学区一所薄弱学校太平路中学的校长,同时又兼任海淀区北部农村北京市第47中学的校长。“通过职务的增加,大家可以看出,北京市海淀区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学校一体化所做的努力。”
谈及农村教育时,李希贵介绍,海淀郊区的教师明显提高了待遇,比城区教师待遇还要高,所以对稳定教师队伍起到了重要作用。下一步很大的一块投入就是在教师培训,还有很大的工作是怎么吸引现在青年一代到农村学校去工作。
近年来,海淀北部地区教育格局变化力度很大,包括101中学、首师大附中、清华附中等多所中学名校都在北部地区举办分校或校区。十一学校进驻北部地区,这对于提升区域教育质量、优化海淀教育格局无疑是利好。李希贵校长兼任47中校长,将给该校发展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未来47中学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非常值得关注。
新高考改革带来的两大挑战:人才观和路径依赖
针对社会关注的新轮高考改革,李校长现场分享了一个数据:
现在十一学校,今年9月份开学,全校4359名学生,就有4359张课表,每一个学生通过学校开发的268个学科课程、30个综合课程和70个职业考核课程,形成了不一样的学习路径和成长路径。另外,这样一个试点改革,从今年的高考志愿填报这样一个视角我们也看到了希望,五年前我们的学生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大概有80%的学生聚焦在20%的热门专业。今年十一400多个学生参加高考,他们报考的志愿,第一专业统计了一下,涉及到80%的大学专业领域。“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就是我们的学生慢慢找到了他自己,慢慢唤醒了他自己,慢慢开始走向了更加适合他未来潜能的专业之路,这是我们感到非常欣慰的。”
新高考改革到底带来哪些挑战?李希贵介绍到,第一个挑战,是人才观的认识。我们过去把孩子一分为二,一部分文科,一部分理科。今天当我们把20种组合在学校里形成的时候,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成长路径的时候,我们要怎么来衡量、评价、看待我们的学生?什么样的学生是真正的人才?所以这个人才观必须要重新定义。
第二个挑战,是对我们的老师,就是路径依赖的挑战。过去的教育过程当中,行政力量相对比较多一点,你有什么事,我们喜欢通过管理的方式。今天,走班上课带来的行政力量相对淡化,师生关系比较平等,这个时候,我们必须用大量的教育智慧、教育艺术来跟学生平等对话。“这对我们来说还是很大的挑战。”
未来20年60%职业面临消失,学生需要找到一次一次的起跑线
针对有记者提及的目前学生负担较重的社会现象,李希贵坦言,这也是他内心的一个焦虑。
他表示,目前这种大面积的学生参加社会补课,确实无论是从孩子的成长,还是从学校的教学秩序,都有一些不良的影响。这种现象我们不能简单来谈,他觉得从教育自身也要反思。尽管我们在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推进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客观还是存在的。所以在学区内、区域内实现教育的均衡,在过程和结果上实现教育的公平,我们还需要很多的努力。“这样一种社会焦虑产生的背景我们也要认真分析,只有找到原因,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他看来,人类的文明,事实上就是教育和技术的赛跑。当我们的教育能够赶上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就会比较顺畅,氛围就会比较祥和,大家比较淡定。但是当有一天技术带来迅猛发展,出现了重大突破、带来了重大进步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是对我们做教育来说却带来重大挑战。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对经过什么样的教育来应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心中没有底数,这个时候就会产生社会焦虑。
今天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出现,这一轮的挑战远远超出过去两次技术进步。所以我们发现,我们的家长就感觉到,我们怎么应对不确定的明天?未来二十年的时间,会有60%的职业要消失。我们今天用学校里12年时间学习,或者加上大学4年时间学习,然后工作,把人生分成工作和学习两段,已经不行了,没法应对变化的未来了。但是到底我们应该怎么办?
所以这次十九大报告总书记提出来,要加强网络教育,这是党和政府的报告里第一次提出来网络教育,仅仅靠现行的传统教育没法应对未来。我们怎么通过全社会的参与,来形成各种形态的学习型组织,使我们的学生、一代一代的青年找到一次一次的起跑线,而不要仅仅把学校当作起跑线;找到一个一个不一样的学校,这样知道人生不是先做好了教育的准备再去工作,而是终身学习。“建设一个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国家,可能下一步是一个非常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转自京城教育圈)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