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GET2017】清华大学王帅国:慕课是一场革命,不是虚言,也不是夸大其词

作者:田园 发布时间:

【GET2017】清华大学王帅国:慕课是一场革命,不是虚言,也不是夸大其词

作者:田园 发布时间:

摘要:到底是危言耸听,是为了唱高调,还是慕课真的对教育产生了撬动?

WechatIMG63.jpeg

芥末堆 田园 11月20日 报道

11月15日,GET2017教育科技大会“学术发展论坛”上,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王帅国以“雨课堂 | 慕课时代下的中国创新”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

王帅国从时间的维度介绍了慕课在中国的演变、在中国落地时遇到的现实问题,以及慕课时代下清华大学的解答。他坚定地认为,慕课是一场革命,并不是虚言,也不是夸大其词。

以下是王帅国的演讲实录:

我是来自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的王帅国,很荣幸来到这里跟大家交流分享。

对于慕课我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因为从清华大学2013年决定做慕课起,我就从学校做创业教育的岗位被借调到做在线教育,一直到现在。清华到现在差不多有300多个慕课,是全世界最多的高校。同时,我自己也是一个慕课教师,所以我想从多个维度对慕课进行剖析。

慕课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十年了,从时间的维度上看很有意思。所以我今天将从三个很重要的时间点分析,慕课对于中国,特别是现阶段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启发和含义。

2012:慕课革命重塑教学

第一个时间点是2012年。其实慕课的概念在2008年就已经被提出,那么,为什么慕课在2012年会被着重突出呢?因为很多媒体把2012年称作慕课元年,包括Aleax也是在2012年正式成立的。慕课在2012年的突然爆发,也带来了很多高校一起关注慕课。

WX20171116-122734@2x.jpg

这两张图片是我从朋友圈保存的,左图最中间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郑毓煌教授,右图最左边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郑莉教授。清华大学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和在线教育办公室在2016年校庆期间,把凡是选课超过4万的老师头像和课程绑在主干道的路灯上,供所有的游人校友和学生了解学习。这两位老师身后的路灯上就有着各自的头像和所教授的慕课名字。

我们回头跟这些老师聊,他们说,慕课的引入使教师这个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一个老教师往往是桃李满天下,但现在很多像他们这样不是特别年长的老师,教授的学生也都已经超过20万。

我们把慕课称作一场革命,到底是危言耸听、是为了唱高调、是媒体的一种鼓噪,还是慕课真的对我们的教育产生了撬动。我们认为,慕课作为一场革命,并不是虚言。有三件事情使慕课第一次引入教育领域,起码是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

第一,大学第一次开放了教学服务。很多人会质疑,以前大学就有公开课,我在网上能看到资源共享课,为什么你说这是第一次。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开放了教学服务,以前大学开放的都是教学资源。你可以跑到清华的图书馆借一本书,也可以在网上看到清华相关的公开课,但是你没有办法享受清华给你提供的教学服务。

教学服务包括你可以在里面跟老师讨论,可以参观相关慕课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每一次作业还有助教给你评估。最后你达到所有的评估目标还能获得相应的证书,很多学校还把证书认定学分。这一整套服务远远大于教育资源本身,这是慕课给教育带来的第一次变革。

第二,教育教学开始主动地去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我们以前看公开课往往是课堂的录像,老师也从来不会为互联网重新设计一门课。现在清华有近300门慕课,这些慕课和实体课堂在教学设计上有着比较大的差异。这种教学设计差异纯粹是为了互联网、为了让千里之外利用网络来学习这门课的学生重新设计的。这件事情的本质是,把以前的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转变,这也是慕课带来的第二个第一次。

第三,数据驱动全面引入教学决策。数据这个概念,我们以前听过很多遍,但是把数据决策引入到教学决策,慕课是第一次。我印象很深,2012年我从清华毕业以后留校,清华人事处给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做了大量培训。在培训中,很多老教师告诉我们想要了解学生,重要的环节是看脸,老师站在前面看大家的脸。像我现在看到很多台下同学的脸一样,看他的眼神迷不迷离,看你看着他的时候他愿不愿看你,或者有没有胆量也看着你,你笑呵呵看着他,他是不是也回报给你微笑。这些事情实际上就是以前传统课堂想要了解学生很重要的方式。

但对于慕课来讲,有几万人、几十万人选修慕课,学生的脸你是看不到的。即使能看到,这么多张脸你也看不过来,所以只能通过相关的数据进行教育决策。这件事情也是慕课给我们带来的非常大的变化。

所以,我们把慕课称为一场革命,并不是虚言,也不是夸大其词。这是2012年,正因为有了这些革命,全国现在才可以如火如荼地建设其他慕课课程。

2014:慕课革命遇到中国现实

我们现在把时间拨到2014年。从2014年开始,全国很多大学真正开始做慕课,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些高校,2003年就已经开始做慕课。

前不久,教育部的官网公示,全国运行了两年的慕课数量是1783个,还不包括最近这两年新诞生的慕课。我们相信加上新诞生的慕课,这个数量会接近3000到4000,甚至更多。这个数量从客观上表明,很多大学把慕课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心态投入研究、投入试点。

当慕课革命遇到中国现实,我们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跟各位老师分享。首先是中国高校为什么愿意参与慕课建设,我们总结三点原因:

第一,校方层面,高校把慕课作为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作为一个有社会影响力的公立高校,我们希望知识不是在围墙之内,而是在围墙之外,需要有更大的影响力,从而实现对社会进一步的贡献。

第二,慕课帮助老师占领优势学科教学研究的制高点,扩大学术影响。这是近几年很好的一个现象,利用慕课诞生了一大批慕课名师。实际上,很多慕课名师的年纪并不高,慕课帮助他们在教学研究层面对很多老教师的弯道超车,占领相关学科研究的优势,从而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和教学影响力。

第三,利用慕课在线教育优势,全面提升校内教学质量。慕课影响了很多社会学习者,那么,是否也能对校内学习者形成变化。数据驱动也好,改造课堂、重新设计教学也好,能不能既在墙外开花,又在墙内结果。这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混合式教学,这也是很多高校开展慕课建设很重要的原因。

WX20171116-134818@2x.jpg

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个图表。这是学习者在过去30天清华大学发起的学堂在线慕课平台上的年龄分布的数据,这是我们第一次对外公布。看了之后我很吃惊,实际上,它反映了现在中国慕课学习者很大的一个现状,就是我们本来希望的终身学习的曲线可能是相对比较平缓的,但是图中显示,87%学习慕课的人仍然集中在18岁到24岁。

我们本来寄希望于专业学习者和社会学习者都可以学习慕课,但现在仍然是以专业学习者为主。什么是专业学习者?就是这个人是学生,“本职工作”就是学习,现在这群人成为了慕课学习者的主力。这表明,中国社会离终身学习仍然很远

此外,现在社会上有大量的在线学习网站,包括很多碎片化的学习、音视频小段的学习讲座等等,大家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互联网产品,比如得到、豆瓣时间和知乎Live,这些内容要比原汁原味的大学课程更加具有吸引力。

所以,对于慕课,我们有一个重新的概念,到底是正餐项目,还是加餐项目。基于这点,很多老师开始思考,既然社会学习者对慕课关注度不高,而专业学习者参与度很高,那么,我们能不能把慕课引入课堂,这就产生了混合式教学。

我们知道慕课是一个舶来语,是一种国外的模式,对于慕课大家都有着不同的认识。所以,当慕课进入到中国,势必会有中国化的因素。我认为,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有几种模式。

一是“慕课学分课”模式。很多高校在1952年院系调整后,变成了一个单科性的学校,这些学校大多是石油性学校、钢铁性学校和建筑类学校,但却没有历史类和法学类学校。如果学生想学有关人文类的课程,可以来学堂在线学习相关的课程,来补充师资上的不足,我们有“慕课学分课”的教学模式。

二是“慕课+答疑”的模式。我们把慕课引入课堂后,老师从事的多是答疑性工作。

三是“前八周/后八周”模式。这种实施方式,在很多高校很普通。前八周让学生学慕课,后八周老师来串讲、巩固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

四是基于慕课平台的“翻转课堂”模式。把“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挪到大学校园里,有一些问题。很多老师在设计课前、课上、课后的学习环节时,往往过度依赖慕课的资源,导致一个学生参与一门课堂,工作量相当于平时参加三四门课的。

慕课在中国被应用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当慕课进入校园时,很多老师对它有抵触心态,认为慕课对教师的主体性具有挑战。还有像“前八周/后八周”的模式,前八周在网上学慕课,感觉像高科技一样,后八周还是回到课堂里面进行传统的教学,会让人感觉线上线下很容易脱节,

此外,还有很多老师误以为开展混合式教学就必须要开设慕课。还有我们说的大数据采集,只有在慕课上学习时才会有大数据的采集,但是在最后我们进行线上线下结合时,数据采集就消失了。因此,数据没有形成闭环,就无法进行大数据分析,这是没效果的。

这些现实问题都影响着慕课,很多人就开始质疑,说慕课革命到底是不是革命,是不是这些慕课参与者在吹嘘。我们认为,慕课确实是一场革命,我们对它的判断是它是一场辛亥革命。我认为,慕课和辛亥革命至少有三点是完全一样的。

第一,带来了很大的历史性变化。这种历史性变化带动了高等教育和互联网的充分融合。

第二,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像辛亥革命以后,有人要复辟,但是迟迟不能成功。

第三,孙中山提到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2016:慕课时代的清华回答

我们在2016年做了一个新的项目,叫做雨课堂,是清华大学在2015年9月,审视慕课和混合式教学发展现状研制出的新项目。我们希望能够让慕课真正影响一日三餐,而不仅仅是加餐性的项目。

WX20171117-144257@2x.png

雨课堂团队里除了我以外,还有来自清华其他院系的老师,团队里每个人既是一线教师,又是慕课教师,我们希望从慕课和传统课堂的实践中找到一个答案。 

我们希望达到的效果是,能够让在线教育进入到每一间实体课堂中,让学生自己跑到网站上加餐。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雨课堂内置了17812个慕课短视频,让慕课和课堂充分融合。不仅可以让学生更生动地学习慕课,也能让老师深化自己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有一个老师给我们很好的一个评价,他说, 如果说慕课是本完整的书,那么雨课堂可以让老师把这本书中,他认为适合自己学生的那一页撕下来发给学生。

图片 1.jpg

我们不仅要采集线上学生的数据,还要实现整个教学环节的一体化。现在清华大概有700多个课堂正在使用雨课堂。老师的幻灯片会一页一页发到学生的手机上,学生在任何环节都可以利用自己的手机跟老师进行充分互动。不仅有幻灯片同步,还有课堂现实的测题和课堂上的投稿,包括我们在课堂上发的弹幕。过去一年,全国的学生在课堂上一共发出了60多万条弹幕。

同时在课前,老师可以很方便地把慕课视频、幻灯片、语音和习题等内容利用PPT整合起来,发到学生的手机上。学生哪一页不明白、哪个题做错,都可以很方便地在自己的平台上掌握。

我们汇聚了课前、课上、课后所有的大数据后,还会给老师和学生提供课后小结报告,供老师和学生定性、定量地去了解自己对相关教学的帮助。

那么,老师喜不喜欢雨课堂?

和我们一起参与雨课堂试点工作的青海大学张强教授说,雨课堂的效果非常明显,使师生互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能够全面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最重要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

温州医科大学的王毓琴老师认为,雨课堂真正实现了每个老师教改不求人,以前我们做一些教改项目,需要把网络中心、信息化中心、教务处都求一遍,求完了一圈,可能这个课题就过期了。但现在,我们现在利用雨课堂,自己就能免费实现对数据的采集和课堂互动的把握。 

那么,学生喜不喜欢雨课堂?

图片 1.png

在今年年初,我们针对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扬州大学等多个高校的1170个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学生给出五星好评的比例超过60%,五星好评和四星好评的比例加起来超过80%。甚至大概有5个学教育技术的学生,跟我们表示,他们把雨课堂作为自己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

雨课堂在2016年4月1号正式向全国老师开放。截止到目前,全国已经有11万个班级使用雨课堂,有效教学用户超过206万,每个月的活跃师生数量平均超过72万。

正是因为雨课堂是一个免费的软件,所以现在全国很多高校把它预装到所有的教学楼中。有一些大学把本来要建设所谓智慧教学的经费节省下来,用到了更合适的地方。

今天4月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清华大学也听了一次雨课堂的演示课,他给了一个很好的评价。他说,这一堂课是以95后大学生的话语方式和时尚现代的呈现手法,把线上、线下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让我听后深受感染、深受启发,今天到课率和抬头率都很高,手机从一个低头的工具,变成了抬头的利器。

感谢各位老师今天能够听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GET2017】清华大学王帅国:慕课是一场革命,不是虚言,也不是夸大其词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