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归教育,社会的归社会,就像学科分类一样,化学是化学,数学是数学,英语是英语,生物是生物……
但是,现实世界从来不是这么割裂开的,往往一个事物身上同时存在多个学科的内容。这种把整体拆分的教育方式最早起源于德国普鲁士,目的是培养各种专项技能的学徒,说白了就是培养螺丝钉。这种思维方式的延续,造成人们看什么事物都无法从整体上看,从而片面而受限。
教育问题只是教育局的事情,跟其他社会组成部分没有关系?高考制度不完善只是教育部的问题?根本不是这样。假设你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学生(我们不讨论那些富家子弟,高考只是人家的选项之一,就算不走高考,人家照样活得潇潇洒洒),对你来说努力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个好大学,考上好大学的目的就是找份好工作,找份好工作就是为了能赚钱,能生存下去。
诚然,上了大学后我们可以有很多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但这些感兴趣的事情的经历,在企业老板和HR看来,根本不重要,学历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学历重要的根源
为什么老板和HR这么看重学历呢?我们先来看老板,现在占主导的还是70后这批企业家,他们基本都是实干家,属于老黄牛一样勤恳做事的类型。但是,现在的90后主要是以脑力知识型人才为主,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公司老板和90后员工经常矛盾不断,员工频繁跳槽的原因。有个老板跟我吐槽,“你说我给这些小孩开的工资也不低,该有的福利都有,该满足的都满足了,他们怎么就不听我的呢?”这是因为他不明白他和这些90后根本就是两类人。对于老板来说,他不懂知识型人才,所以很难自己辨别好坏,有些又因为事情多,犯懒,把这个事情就扔给HR了,还有些比较注重面子,所以总希望有高学历撑场面。
再说HR这边,老板提了招人需求,还是时间紧,任务急,每天接到那么多简历,除了学历以外没有更靠谱、更高性价比的筛选方式了。而且HR本身并不是十分了解业务,其实也不具备足够的甄选能力,这个时候简历过了,HR就会邀请用人部门一起进行业务方面的筛选,然而在过HR这关的过程中,倒洗澡水的同时也把孩子倒了。
在这种情况下,学历导向就愈演愈烈,尤其中国的人才市场是供大于求,选择多了自然只能用提高学历门槛来减小筛选成本。学生们拼学历已经成了军备竞赛,只要招一个“拧螺丝”的却要求有造原子弹的学历。在很多老板看来,招人就是听话给我老实干活,我说啥你就干啥,但发挥知识型人才特长的应该是像研究、分析、尝试这样的思考过程,而不是一味地听话干活。这两种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匹配,自然互相看不顺眼。
既然学历成了军备竞赛,那么作为评价标准的高考,自然越来越变态,也成了众矢之的。学校为了迎合高考的要求自然补习成风,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有什么样的市场,一纸规定是阻止不了的。
这样的企业何以继续存在
好,那我们再进一步想,这样不能发挥人才特长的企业是不是早就该关门倒闭了,为什么还都一个个活得有滋有味呢?这是因为除了一二线城市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年轻人和中国的富人,大多数人其实还停留在解决温饱这个基本需求上(第一次打开头条冷启动的推荐内容,其实就是头条根据大多数人的选择推荐的,对于一二线城市,上B站,玩知乎的大学生,会觉得很low,但这就是大多数人的现实。同样的道理还有闷声长大的快手,也被精英群体所鄙视,但能做到这个规模,说明占人口最大比例的三四线城市大多数人其实就是这样的)。
所以市场并不需要你做的产品品质多么优秀,多么有原创性,只需要满足最基本的功能,能用就行,山寨就山寨,质量差就差点,能解决我的问题就好了。结果对产品的品质要求并不高,对数量却要求很高。即使你拿着博士后的学历,进一家公司做一个初中生都能做的工作,这些工作本身也满足市场需求了,所以大多数公司也都活得很好。
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可抗力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虽然这两年也喊消费升级,但其实升级的只限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和大学生群体。其中最火爆的知识付费,一部分是因为大学没好好学习收的智商税,一部分是进入职场发现自己欠缺的太多,花钱向前辈学习的充电费。
升级是大势所趋,但升级也需要一个过程。不要老想着我们历史多么悠久,其实现代化的时间并不长,我们是非常年轻的一个国家。你以为美国当初就没抄袭过德国?日本就没山寨过美国?这都是社会发展必经的阶段,不可能一口气吃个胖子的。
所以,这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整体,而不是割裂开的一个个孤岛。可能有人会问怎么办,既然我没法穿越时空跳过这个阶段,是不是只有出国一条路了。也许,出国是一种选择。但这就像投资,也许国内你需要至少再忍10年,教育方面才能有实质性的变化发生。国内就像一个创业企业,拥有超高的增长速度和足够的增长空间,国外就像成熟的大企业,虽然设施完善,但是增长已经到了天花板了,所以有的人选择了出国,有的人选择了回国。
如何跳出“教育-社会”怪圈?
不是没有国家尝试突破这个“教育-社会”自我循环的怪圈,隔壁的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忧患意识十分强烈,感觉自己稍有不慎就会亡国,这也让日本人非常地务实。他们意识到只有对教育实质性的大力投入才能有希望。日本在教育上花的经费比我们多得多得多,具体情况大家可以去问度娘,这里不赘述。
当然,日本比我们现代化也早很多,早早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教育中,不像我们还要把资源投入到更多的民生问题中。但是,即使是处于我们这个阶段的时候,日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比我们高太多。现在很多在线教育公司,打着公平分配教育资源的旗号赚差价,说明本质上是教育资源的供给依然不足,更多的学校需要建立,更多的教育人才还要培养,教育普及化还要进一步加深,还未做到学者有其校。
为什么印度未来才是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
人最值钱的不是劳动力,也不是满足温饱这种程度的人口红利,而是每个人的大脑。人的大脑就像一个神经元,所有人的集合就是一个巨大的大脑,而神经元细胞数量越高,说明这个物种越聪明。从大脑数量来说,中国和印度是最多的,但还远远未开发,还属于青少年的水平。
越是人口多的国家,越是对这个事情比较迟钝,反而是一些小国,比如芬兰、瑞典、以色列则充分意识到这点,在教育上倾尽全力 ,充分开发了所有人的智力资源。这就像是一场没有止境的长跑,人口大国就像是底子很好但是还未充分锻炼的选手,比如我国和印度,我们叫胖胖。而中等人口的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则是底子中等但是得到中等训练的选手,我们叫壮壮。而那些小国比如日本,体质差但是拼命锻炼的选手,我们叫瘦瘦。在跑步的过程中,也许是壮壮一直领先,瘦瘦偶尔会超过壮壮,但是毕竟他们的耐力有限,过一段时间就会慢下来被壮壮超越。这个过程中,胖胖虽然一直落后,但他的底子是最好的,当他坚持足够长时间,潜力被完全挖掘出来的时候,就是超越壮壮的时候,而以后只要胖胖不松懈,就会一直领先,壮壮也很难超越。
网络和AI成大脑的记忆区和左脑
网络上存储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我们几乎不怎么需要记忆大量知识了,需要的时候用智能手机上网搜索一下就好了,我们要做的是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而纯理性推理方面的计算,交给计算机比人更快,更准。所以靠记忆和计算吃饭的工作很大程度上会被AI取代。至于体力劳动,已经部分被机器人代替,更复杂的体力劳动也不远了。
右脑的训练不是说多用左手左脚就锻炼了,编曲、作画、编舞、导演、小说写作,这种需要情绪、知觉参与的艺术培养是无法靠知识灌输培养出来的,需要真正去创作才有可能得到成长。传统的只注重“教”不注重“育”的学习方式就很难奏效了。
教育的错位
为什么感觉美国人创造力爆棚,因为他们在“育”的方面是远超我们的。美国的孩子一个个非常独立,即使是女孩修个车换个灯泡也不在话下,小小年纪就做过一堆的事情。不像我们的孩子被圈养在温室里,每天就是吃(知识)饱了睡,睡醒了吃,除了看书就是做题,家长做好一切后勤,孩子除了学习啥也不干。
就像本文开头说的普鲁士教育模式一样,把学习独立地看做一个模块,学习就是学习,可是社会不是学校,工作也不是比谁的考试分数高,而是要实实在在做事。本该中学做的事情我们没做,我们在学习,本该大学做的事情我们没做,我们在放松。当美国的孩子进入企业工作之前就已经各方面发育成熟的时候,我们的孩子才发现自己有那么多不足,于是在上班的前几年干了人家大学里就做了的事情。
最早的互联网公司还有一些师徒文化(我赶上了最后一班车,进去就有mentor带我,有任何问题无论工作生活上的都可以问他,同样的问题你也可以直接请教部门经理),前辈还是会带着后辈,但这种文化在现在的互联网公司已经几乎绝迹,一些高层自己肚子里都没有多少货,不得不通过知识付费向更早的前辈学习。
教育未来的正确方向
未来的教育方向应该压宝在“育”上面,比如在b站成为一个up,无论你是影视解说,游戏视频剪辑,鬼畜制作还是手绘一张角色图,这都是育的过程。哪怕你只是搬运一下视频,你也要剪辑一下,配上字幕,做个小的op和ed,选一个足够抓眼球的封面图,起一个段子或者抖机灵的标题。
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你需要找很多素材、资料,学习很多新东西、新技能,这才是学习真正发生的时刻。有了创造的欲望,学习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并不需要刻意的要求。反倒是你闭嘴,创造个球,我说1+1=2你就跟着我背,我说什么你就学什么的教育方式,你连造的机会都没有过,哪里来创?即使如此,创造依然是人的天性,会自己生根发芽,就算你百般阻挠,想画画的人还是会在课本上给杜甫P图。马云说不学习美术,30年后找不到工作就是这个意思。
也就是说,现在拼命背知识,锻炼计算能力,很可能以后完全没有用处了。可悲的是,无论是贴吧还是b站这样的兴趣类平台,育的方面也仅限一些高手,比如手绘达人,鬼畜达人的自发教学,从国家层面根本没人意识到这点。
为了以后胖胖能超过壮壮,教育的投资方向应该是艺术能力培养上,而不是更加变态的补习班。
注:本文为读者投稿,不代表芥末堆观点。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