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儿子13岁,前天我刚刚摔了他的ipad”

作者:圆太太 发布时间:

“儿子13岁,前天我刚刚摔了他的ipad”

作者:圆太太 发布时间:

摘要:孩子一碰电子产品就停不下来,真的没救了吗?

500086858_wx.jpg

图片来源:摄图网

“我儿子13岁,前天我刚刚摔了他的ipad”

这话来自知乎上的一篇高赞文章,记录了作者和自己沉迷玩ipad游戏的13岁儿子,斗智斗勇,血雨腥风的过程。

我这个半吊子育儿专家,对于“网瘾少年”这个热门话题是很有些自(zhuan)己(jia)的(shuo)见(de)解的:孩子有“网瘾”,肯定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嘛。

可是仔细看下去,这个家长不仅挑不出啥毛病,简直堪称家庭教育界的楷模,可以说是“别人家的爹妈”了。

从最常见的几种判断孩子沉迷游戏的论述来看:

第一、因为家长对孩子缺少陪伴,所以孩子才会沉迷游戏

可是,这个家长陪了,还陪得不少

我们对孩子的陪伴是非常足够的,小时候每晚都有亲子阅读,假期全家一起国内外旅行,我们经常和孩子一起玩,一起闹,一起模仿变形金刚,一起爬山徒步,找小昆虫,观鸟,挖化石,他的兴趣我们一定会支持,他不缺爱也不缺玩。

第二、家长没有给孩子提供更多选择,所以孩子只有玩游戏

可是,这个孩子不缺选择

读小学之后他学习成绩非常好,有着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喜欢看绘本听故事、画画、喜欢户外、喜欢摆弄各种玩具,非常有好奇心和探索欲,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都非常棒,总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非常自信,能够在全国性的英语口语比赛的舞台上侃侃而谈。

第三、家长不尊重孩子,造成孩子青春期逆反

可是,这个家长很民主

我是那种会蹲下来和孩子讲话的妈妈,自认管教风格是民主型,从小就很重视孩子的感受和想法,鼓励他自己做决定和选择,并且也从不忽视对他的教育和引导。

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的中产、高知家长,她孩子的状态现在是这样的:

本来喜欢看绘本听故事、无比喜欢画画、喜欢户外、喜欢摆弄各种玩具的孩子、对世界充满爱好和兴趣的孩子,自从拿到ipad之后,很快就对其他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不再翻绘本,不再拿画笔涂鸦,根本不想出门。

规定每天可以玩1个小时,结果是,玩之前一心盼着游戏时间,一样没心情做别的事。玩之后依然所有心思沉浸在游戏当中,脾气变得很大。每天要气呼呼地问我一百遍:“妈妈你说我现在玩什么?妈妈你说我做什么?” 他已经丧失了玩耍的能力。

真的特别像犯了毒瘾

为什么家庭教育堪称完美,依然无法避免孩子沉迷游戏呢?

这个问题我直接和一个做游戏设计的朋友提出来了,他给了我一个蜜汁微笑:

一个集合了全世界最聪明的人的行业,设计出的优质产品,一个小屁孩能扛得住?

在只有街机游戏的时代,有很多刚性因素打断人与游戏的接触,比如没钱了、玩腻了。

可是现在这个时代,你可以不吃不喝不动,看起来不花一分钱玩上一整天游戏,玩腻了还能随时换。所有的游戏设计者都在打一个主意:如何延长你玩游戏的时间。

这种情况下,对于一个前额叶皮层尚未发育完全,又没有生存压力的孩子,爹妈的态度是温柔还是暴躁,是否在家陪伴,可能都不是决定因素。

让孩子面对游戏学会自控,和教会他们饭前便后要洗手,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问题。

必须要准备好大招啊~~

这不单是孩子的问题,是人类的问题。

人如何才能自控?

我查阅了一系列的关于自控力的资料,它们全都指向一个判断:

面对强烈的诱惑和刺激,人压根就没法抵抗。

所谓有强大自控力的人,不是他战胜了诱惑,而是溜得比较快。他发展出了一套策略去避免与诱惑刺激正面迎战。

关于这一点最有说服力的就是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了。科学家让一群 2-6 岁的孩子,分别与一颗棉花糖独处一室,告诉他只要忍住不吃掉,等下就能得到两颗。根据多年的跟踪,那些能忍住诱惑最终吃到两颗棉花糖的孩子,对比很快吃掉糖的孩子,成年后更成功。

无数育儿鸡汤文因此提倡家长不要马上满足孩子的要求,要训练孩子“延迟满足”。但科学家真正关注的问题是:

这些孩子是如何做到的?

他们在观察孩子时,发现了这些做法:

  • 用手遮住眼睛;

  • 开始大声唱歌;

  • 爬到桌子下面;

  • 整个房间溜达。

孩子们发展出了自己的策略,避免自己直接对抗棉花糖的诱惑。实验中,那些眼睛盯着棉花糖忍口水的孩子,基本坚持不了20秒。

让游戏鏖战状态中的人,遵守时间约定,放下ipad去干别的,绝对是种正面迎战。

那什么是更有效的策略呢?那位游戏设计的朋友给出这样的建议:

在体验间断的时候打破游戏的惯性,用温和的方法打断游戏的沉浸体验。

换成人话就是:

1.你别指望孩子能绝对自觉。孩子出现了文章中的状态,需要外力帮助才能停止游戏是很正常的,成年人打麻将打high了也需要人拉,所以不用怨气冲天。

2.要注意打断游戏的时机。别单纯按时间管理,你得让人打完一局再冒出来,这样不招人烦,在他游戏体验中断,自己就犹豫要不要继续的时刻,踹他一把。

3.要注意打断的方法。所谓温柔的方法,最好就是能和他聊聊刚才的游戏过程。总之是他可能有兴趣,而不是你觉得比较好的事情。

相当的订制化啊。

当然,这更像是缓兵之计,更多家长希望孩子的状态是能做到真正的自我管理,似乎这样才有点儿未来精英的样子。

可是,承认我们都是普通人吧,孩子也只是普通的孩子。自控这件事,可能我们一生都只能在无数方法中,实验、试错,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暂时有效的策略,还随时可能过一阵就没效了。

这是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

下面提供一些别人实践有效的方法,家长可以身体力行开始尝试,并带动孩子一起进行:

1、练习冥想

冥想对提升自控力、注意力、克制冲动的好处已经在神经学上得到了证实,这应该是目前最有科学依据的手段。大家对冥想有很多误解,建议找到专业的方法学习。

不要说孩子学不会,我认识一个知名的老师,就是小学时被妈妈带领开始练习冥想,他是我见过的最自律的人了,冥想的习惯也伴随了他20多年。

2、找到其他动力源

例子中的家长看似给孩子提供了很多游戏以外的选择,可只从娱乐的目标来看,没有一个东西比游戏更好玩儿了。当你领教过游戏的魅力,涂鸦、乐高、做手工都是些什么鬼啊。

但好在人的欲望是很多样化的,比如“在乐高比赛中打败那个讨厌的张小明”,可能是你孩子放下游戏,开始研究乐高的巨大动力。所以家长要做的,就不只是买一堆乐高扔在家里,而是留意那个张小明在哪儿。

3、培养新的习惯

习惯是一个大型杀伤性武器,如果说休息的时候就想玩游戏是一个坏习惯,你只能依靠一个好习惯来消灭它。

习惯的养成又是一门课题,不过对于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这个习惯是他自己能真心认同的。即便开始是被家长所逼,但在后面做这件事的过程中,他能有自我掌控感,能体会到乐趣,而不是每一秒都是被家长架着完成的。

4、设定打断惯性的提示动作

人无休止的做一件事,多数时候是惯性使然,很多人都表示玩游戏久了,身体已经很不舒服,也体会不到太多乐趣了,但就是停不下来。

这个时候要给自己设定一个打断动作,比如深呼吸30秒,比如以极缓慢的速度喝一杯水。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打断,就能把人从惯性中拉出来。

快过年了,可以从嗑瓜子这件事先来修炼一下,体会过嗑瓜子就是停不下来的人,也许对孩子沉迷游戏,能多一些理解。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蜂窝儿童未来教育”,作者圆太太。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蜂窝儿童未来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蜂窝儿童未来教育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儿子13岁,前天我刚刚摔了他的ipad”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