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芥末堆 9蛋 2月18日记
春节越来越近了,首先祝大家新年快乐!
不知不觉入堆已经两个多月了,负责的主要是学校、社会现象、教育公益等领域的报道,年末整理“收成”,尝试分享感受,才发现积累还是太少,要看要写的还有很多,2018年要加油啊。
那么先从教育公益聊起。数量少、规模小、资源匮乏、自我造血能力薄弱,这是教育公益老生常谈的问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公益人往往被标签化成食不果腹、无私奉献的苦行僧,人们对教育公益的了解也大多停留在支教、助学和阅读推广。
但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这一印象似乎有所松动。无论是马云的乡村寄宿制学校计划,还是好未来的希望在线教育公益平台,还是刷屏朋友圈的腾讯“一元购画”,都让人隐约看到“教育公益+”的更多可能。
或许未来,多元力量参与、跨界融合将取代单打独斗式的传统发展模式,成为一种新常态。
一、 教育公益+科技,让更好的教育走得更远
去年12月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显示,全国义务教育在校生三分之二在县域,农村仍然是中国义务教育的大头,农村教育质量亟待提高。
究其原因,师资匮乏、课无法开足仍是制约农村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但近几年,这一问题似乎有了转机。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优质教育资源逐渐开放共享,教育公益也从传统的捐钱捐物、改善硬件设施向提供网络课程、连接学习资源转变。
如芥末堆去年11月报道过的沪江互+计划,机构提供免费公益课程,互+计划提供平台将课程输送到乡村学校。通过网络直播课下双师课堂模式,为山村学校带去音乐、美术、科学、外教口语等课程资源。
与此相似,去年4月,马云公益基金与VIPKID达成合作,希望通过北美外教进课堂、优质英语教学资源分享、定制乡村教师在线培训等形式,推动教育公益的创新化。
由此看来,科技+教育公益似乎让轻量级、高效率、大规模、可持续的教育公益成为可能,而借其东风的不仅有新东方、好未来、英语流利说等教育企业,还有原本“小而美”的民间公益机构,如借助在线直播,填补偏远地区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空白的途梦等。
此外,“一元购画”等现象级公益活动的出现也印证了科技在降低参与门槛、提高捐助者参与感等方面的巨大能量,让好的创意迅速传播、广泛动员。
未来,科技与教育公益还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值得期待。
二、教育公益+商业,是冲突还是双赢?
去年八月,希望工程创始人、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在新书《公益向右,商业向左》中反复倡导“公益市场化”,在他看来,公益+商业不仅能让公益效率更高、服务意识更强、更具规模化,也能让商业组织承担一定社会责任,二者融合产生的“社会企业”将实现公益商业双赢。
但随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康晓光发表题为《驳“永光谬论”:“公益向右,商业向左”还是“人类向善”?》的文章,称这类观点以商业之长攻公益之短,否认人类具有利他的可能性,毁坏了公益事业的根基,否认了公益事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光论战”迅速引发舆论的关注和讨论,事实上,公益是否应该赚钱的争论由来已久,去年三月,摩拜单车入围“中国社会企业奖”已经让中国公益圈炸了一次锅。
公益是否应该拥抱商业?答案或许还未明确。但社会企业研究中心在2015年对大中华地区的部分城市近300个社会企业进行调查显示,社会企业主要关注的社会议题前五位分别是:教育31.8%,助残 28.2%、就业20.9%、扶贫17.9%、养老16.9%,教育正成为社会企业试图解决的社会问题。
新的一年已经来临,未来,教育公益领域是否会出现能将解决社会问题与商业模式相结合的社会企业?合作又是否会与冲突并存?答案等待揭晓。
PS:新的一年,希望认识所有对教育有兴趣的朋友哟,微信: 13342919495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