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专访】芬兰教育家帕斯·萨尔博格:教师需要使命感、同理心和领导力

作者:郑卓颖 发布时间:

【专访】芬兰教育家帕斯·萨尔博格:教师需要使命感、同理心和领导力

作者:郑卓颖 发布时间:

摘要:教会孩子合作而非竞争,可能更为重要。

x2trg94c-1348720607.jpg

图片来源:The conversation

芥末堆注:帕斯·萨尔博格(Pasi Sahlberg)是芬兰教育家、作家及学者。他曾担任芬兰教育和文化部下属国际流动和合作中心主任,现担任芬兰、瑞典及苏格兰教育政策和改革的顾问。他曾是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访问教授,现任亚利桑那州国立大学的访问学者。他还获得过2012年芬兰教育奖、2014年苏格兰罗伯特·欧文奖、2016年丹麦乐高奖。他的最新代表作包括:《全球教育改革难题》(2017)、《赋能的芬兰教育者》(2017)、《芬兰教育领导力》(2017)等。他的《芬兰课程2.0:世界可以从芬兰教育改革学到什么?》一书获得了2013年格威文美尔奖(Grawemeyer Award) 。

芬兰,一个人口仅为550万的北欧国家,在全球教育界却是万众瞩目的一颗新星。自2000年开始,经济合作组织每三年举办一次15岁学生能力评估测验“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ISA),芬兰青少年连续两届在阅读与科学两项评比中独占鳌头。除此之外,芬兰的特殊教育、教师赋能和培养、平等合作等教育理念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在去年12月的柏林在线教育大会Online Education Berlin上,芥末堆记者收集到了帕斯·萨尔博格先生,他就如何建立社会对教育的信任、如何选拔和培养教师、什么才是好的教育等话题分享了芬兰的教育实践和他个人的思考。

信任和自治:给教师和学校更多的自由

芥末堆:首先,您可能也知道,中国最近幼儿园虐童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整个社会对老师、学校的信任感严重缺失。很想知道在芬兰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件吗?您觉得应该如何建立全社会对教育行业的信任呢?

Pasi Sahlberg:据我了解,芬兰还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件。

谈到信任,首先我们要了解,在一个体制里,如果父母或者社会本身对孩子的成绩和行为期望很高,这往往意味着,你并没有对可能出现的结果给予一定的自由。在芬兰,信任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给予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充分的信任和自由,相信他们能制定出适合孩子的培养目标、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这种信任是一种文化和风气,不是一种特殊场合下的行为。

芥末堆:这种信任感芬兰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Pasi Sahlberg:其实二十五年前的芬兰,也处于一个对教育行业信任感十分缺失的阶段,教师没有充分的自由。当时我刚刚开始做数学老师,中央政府对课程体系做了十分详尽的规定,所以当时我唯一想的就是:如何去教这些政府规定的教材。

然而在1991年的时候,芬兰政府开始了一系列去中央化的举措,其中就包括了1994年放开学校的自主权。

比如芬兰的法律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和整个教育系统的运行规则,然后政府提供整体的教学框架。比如在科学领域,会规定科学的目的是什么,而不会严格要求学生必须要学什么。最后,教学权和自主权都留给了学校。

芥末堆:具体是什么样的自主权?每个学校的自主权都一样吗?

Pasi Sahlberg: 每个学校的自主权不一样,这取决于它们在哪一个行政区划里。芬兰有311个“市镇”(作者注:市镇是芬兰的地方政府行政单位,其角色是提供服务、发展社会活力、实现本地居民的自治、及创建本地身份认同)。这311个市镇的大小也各异,最小的一个是小岛,有500人居住,只有一间学校,50多名学生。最大的市镇是赫尔辛基,60万人口,有大约250所学校。

因为每个市镇的自治制度差别很大,所以相应学校的自主权也差别很大。比如有的市镇由学校自己招聘教师,有的市镇则由政府负责招聘。有的市镇里校长有权决定奖金发放,有的市镇里发放工资的权力则来自于政府。

所以国际上在讨论芬兰教育的时候经常有个误解,觉得芬兰教育是一个有着统一规划、统一形态的教育。但其实芬兰的教育是很多元的,每个地方都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我经常跟研究芬兰教育的国际同行说,我们还要去看看芬兰这个国家内部各个地方不同的现状和需求。

芥末堆:的确,芬兰的信任来自教育的自治,而这种教育自治的前提是政治的自治。但除此之外,教育自治的有效实施是否也取决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素质?

Pasi Sahlberg: 对。依靠学校的专业知识和智慧来设定具体的目标和内容,这取决于你有一批怎样的教师队伍,而教学师伍的质量归根结底又取决于你有怎样的一套领导班子。芬兰相较于其他国家在这点的优势是:25年来,我们培养了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芬兰的中小学教师,都至少有着硕士学历的文凭。所以想象一下,一个学校如果有50个教师,都是大学硕士毕业,受到过系统的教学培训,给他们自由,这一群聪明人会迸发出许多智慧的教学成果。但如果换作另外一个国家,五个教师中只有一个是大学毕业生,另外四个仅仅是高中毕业,家长当然不信任,不愿意放权给学校。

教师必备三大素质:使命感、同理心、领导力

芥末堆:诚然,解决信任问题的关键一步是提高教师的素质。你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什么素质?

Pasi Sahlberg: 首先是道德品质和使命感。选拔教师的时候,我们会问面试者“为什么要做教师”、“你想要教什么”这样的动机类问题。过去可能很多人会说出“因为教师有很长的假期”这样的答案,但现在我们会筛选出把教师这份工作当成人生使命、想要通过教学去改变别人的命运的人,在面试中他们需要用例子去证明自己的这种使命感。

其次是同理心。他们要展现出他们懂得理解他人的需求、成就别人,而不是通篇在谈自己。

还有领导力,我们的教师要懂得领导力的概念以及如何贯彻领导力。无论是课堂教学的领导力,与其他教师合作时的领导力,还是在学校管理上的领导力。

最后当然就是强硬的专业能力。提到这里,芬兰的小学教师需要更全面的专业能力,因为他们需要教学生所有的科目。他们不仅要会语言、科学,也要有基本的美术和音乐素养,如果不会,至少也要有愿意学习艺术知识的心态。

芥末堆:要培养出这样的老师,需要系统科学的选拔和培养。您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介绍芬兰教师专业的大学入学考试,可以在这里简单分享一下吗?

Pasi Sahlberg: 以小学教师的大学入学考试为例,第一轮是标准的专业能力书面考试,第二轮则是综合能力测试。第二轮的考察形式会根据不同学校的侧重点而有所不同,但都少不了行为面试,尤其是群体面试,一般是三进一。

群体面试通常是如此进行的:五个老师为一组,他们要共同完成一个模拟教学任务,比如教25名四年级学生数学。他们身后的面试官则观察他们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如何交流、如何进行课堂教学。

所以你可以看到,我们不仅考察智商和解题能力,还考察教师所特别需要的沟通能力、创造力、解决问题、团队合作能力等等。有时候一些面试者可能本身专业能力并不是第一,但由于他们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或是懂得几门乐器,那他们往往会比一般的面试者更受青睐。

芥末堆:刚刚您说到群体面试的考察标志之一是团队合作,为什么它对教师那么重要?

Pasi Sahlberg: 因为在芬兰,团队合作不仅在教研阶段,如集体备课,还发生在教学阶段,如两个老师可以把两个班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共同授课。这样的形式对于历史、政治等需要充分讨论的课程是非常有帮助的。二十多年前的芬兰,是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不会特别要求合作;但二十多年后,合作已经成为芬兰教育的一部分。如果你问每一个芬兰校长,他们都会说团队合作很重要。

所以在学校聘任一个老师前,我们会对他进行背景调查,如打电话到他以前的单位。我们不问他的教学成绩,而是问同事对他的评价,他是否乐于助人、能否做到为集体作出奉献等等。

反之,如果一名教师被发现处处为了自己,不懂得团队合作,如果我是校长的话,我就会把他辞退并且不会再雇用他。    

我观察到,在很多国家,合作或者说帮助弱势的学校,往往是来自于政策要求。但在芬兰,我们尝试去让合作变成文化的一部分。假如我是一所教学资源丰富的学校的校长,这时另外一所新学校刚刚成立,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可以怎样帮助它?这种举动不需要政策的规定,而更多是文化上的自然反应。

教师的培养:让教师和学校携手成长

芥末堆: 什么让芬兰的教师保持教学的热情?

Pasi Sahlberg: 首先是来自社会的尊重,其次是工作环境,最后才是薪水。

芥末堆:芬兰在教师培养上有什么特色?

Pasi Sahlberg:芬兰有专业的教师职业培训体系。当然除了强调教师在个人职业道路上的成长外,我们还注重把他们和学校“绑”在一起,让他们共同成长。举个例子,二十多年前,我们的教师在职培训通常是把一些教师挑出来,送到外面去培训。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成长在某种程度上是割裂的,因为势必有些老师没有接受到培训。但现在,教师们都在一起为学校和自己的成长努力,比如他们会邀请嘉宾到学校来办工作坊,给全体老师做培训。

理念:创新不是单纯为了创新,教育不是为了竞争

芥末堆:您在另外一篇文章里面写到,芬兰的老师平均教龄是40年。在当今变化如此快速的时代,请问芬兰的老师是如何保持创新的呢?

Pasi Sahlberg:我觉得我们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创新的定义。我觉得教育很大一部分实际是保守的,老师的创新来自于每年遇到不同的学生。如果教育理念是正确的,老师能把学生教好,学生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快乐地学习,那这种教学方法就不需要改变。有时候我们滥用了创新,人们不应该在未弄清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真实需求前为了改变而改变。当然如果老师觉得教学方法是不正确的,阻碍了孩子的发展,我们就需要运用科技等创新手段来进行改变。

芥末堆:最后能分享一些您的教育理念吗?

Pasi Sahlberg:很多人认为,在当今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时代里,需要让孩子学习如何去竞争、变成强者。但我的观点恰恰相反,让学生适应竞争和变化的最好方式就是教会他们合作。因为在这样复杂多变的环境里,更需要创造力、冒险心这些宝贵素质,而只有在一个鼓励合作的环境下,这些素质才能孕育和诞生。所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是不会鼓吹学生为了竞争而学习,相反我希望给他们一个宽松、合作的环境,让他们拥有将来面对挑战时需要的宝贵品质。

作者介绍:郑卓颖(Zoey),德国市场营销硕士在读,致力于通过商业和教育促进跨文化交流。曾在奥迪中国、LVMH等跨国企业实习,拥有营销和战略研究经历。同时热爱教育,曾开展自闭症、教育、社会创新等国际公益项目,也曾代表中国青年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现场发起公益营销活动,还曾任HSYLC哈佛大学领袖峰会助教、对外经贸大学TAI英语老师,为中国青年提供跨文化和领导力培训。

游历欧洲、美洲、东南亚多国,聚焦中欧教育产业,重点关注职业教育、国际教育和社会创新。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专访】芬兰教育家帕斯·萨尔博格:教师需要使命感、同理心和领导力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