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孩子读再多也不会写,这位教遍两岸三地的台湾语文名师找到了根本原因!

作者:张瑶 发布时间:

孩子读再多也不会写,这位教遍两岸三地的台湾语文名师找到了根本原因!

作者:张瑶 发布时间:

摘要:“阅读力”与“写作力”是奠定孩子终身学习的基础能力。

“阅读力”与“写作力”是奠定孩子终身学习的基础能力,它们让孩子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多元的思考。外滩教育一直倡导这两项能力,并持续报道和推广国内外语文名师教育理念。此次,外滩君收集到台湾超级语文名师陈丽云老师,同时也是港澳台等地语文教材编写专家。她不仅对语文教材深有研究,更有29年一线授课经验。走遍两岸三地的语文课堂,她发现,孩子读再多也不会写,最根本原因就是阅读力无法真正有效转化为写作力。

微信图片_20180306084456.jpg

陈丽云老师

针对全球15岁青少年,由亚太经合组织(0ECD)每三年公布一次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历来关注阅读素养。上海作为试点代表中国参加测试时,曾在2009年和2012年两次夺得全球第一,一度让我们陷入一片欢腾。

事实是,虽然上海的PISA成绩很高,但阅读兴趣指数非常低,可能20%都不到。

针对让我们国人有点沾沾自喜的PISA成绩,陈丽云一针见血指出背后我们看不到的问题。

陈丽云又是谁?且听外滩君介绍一番:

她是台湾康轩版语文教科书编委会主任委员暨编写委员

(康轩版教材是台湾地区使用最为普遍的教材之一);

她是香港培生朗文出版社语文编写作家,撰写香港与澳门的语文课本;

她还是台北教育大学讲师;台北市图书馆、台湾艺术大学等儿童写作班总策划……

所以,把陈丽云叫做“台湾超级语文名师”,一点不为过。

语文教学硕士出身的陈丽云,常年辗转于港澳台三地,推广读写教育,培训一线语文老师,每年受邀巡回演讲、公开课与师训工作坊上百场。

她也是各大报纸杂志专栏教育作家,已出版著作有《写作好好玩》、《写作有妙招 阅读一把罩》、《阅读有妙招 教学马上好》、《我会写日记》、《目标写作教学宝典》等20余本。身兼数职的她,29年来仍坚持在一线,在台湾的一所国小当阅读老师。

只有在一线,才能知道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么,陈老师深知这个理。因为足迹遍及两岸三地与新加坡,陈丽云老师对华语世界语文读写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了如指掌。

阅读成绩高,阅读兴趣低,这说明什么?或许我们的孩子又陷入了应试怪圈。缺乏兴趣,几乎成了所有教育问题的根源。那在读写教育中,孩子兴趣不大,到底是因为什么?

因为缺乏了一座桥梁,那座连通阅读力和写作力的桥梁。

陈丽云总结道。

这座桥梁的缺失,正是目前两岸三地语文教学中,遇见最大的问题。陈丽云指出,要让孩子的阅读力转化成写作力,还需要很多道程序。如:

  • 从学习阅读(Learn to Read)到阅读学习(Readingto Learn);

  • 从读“多”到读“懂”:阅读有三个层级;

  • 从阅读力到写作力;

  • 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 以“写作”为导向的阅读;

  • 写作力有四个层级;

  • ……

那么,如何真正有效搭建起这座桥梁,让孩子的阅读力转化成写作力?外滩君带大家看看台湾超级语文名师陈丽云的读写教育观。

“在我看来,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

通常来说,语文教材有两种特性——人文性和工具性。人文性关乎精神与情感,比如上完一节语文课,要让孩子们感受到: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爱”,激发出此类情感。

那何为工具性?就是要在语文课上,落实“语用”——语文是拿来实用的,让语文课成为孩子们学习传情达意并能实际运用的工具。

陈丽云从自己的教材编写经验来看,一些文章会被选入语文教材,那一定是因为它承担了“增加孩子对母语文化认同”的作用。同时,所有的语文教材也都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但陈丽云发现,很多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偏向于人文情感的教学,而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老师千万不要耕了别人的田”,陈丽云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各地讲学时,陈丽云旁听了很多老师的公开课。她发现,很多语文老师把语文课上成了别的课,从而耕了别人的田。

比如,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叫《蝙蝠和雷达》,这是一篇说明文,很多老师就把它上成科普课,太重于内容的讲解、大量补充科学内容知识。

但是,在陈丽云看来,如何有次序、有方法、有程序性地介绍说明事物的方法,比如,举例说明、详略得当和用词准确,才是语文课该教出来的,也就是教出语文的工具性,关注表达,落实语用,抵达语文课的本质。

“这文章作者是怎么编排结构的?又是怎么写出来的?”除了内容上的情感之外,还要教出形式,形式就是教出写法,“工具性”这三个字才能真正落实到位。

微信图片_20180306084817.jpg

陈丽云老师的培训课深受各地语文老师的欢迎

很多老师教完一篇课文,都会进行主旨上的升华——“我们要爱自己的家乡”、“珍惜家人”等,可是老师没有通过这篇文章告诉孩子这两种情感是如何被表达出来,孩子就永远学不会表达。

毋庸置疑,学习语文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以及能够传情达意。那么,如果孩子没有学会表达的方法,他们又如何传情达意呢?

“在我看来,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陈丽云在她《写作有妙招,阅读一把罩》一书同样强调了她的“语用”观:

语文是个工具学科,通过文本不仅可以学到人文性,又可以学习语文表达的工具性。但最重要的是,应该还是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而不是为了应试与写作业而已。

那么,当把语文当成一门工具性学科时,如何教阅读,再从阅读教出写作力,那就成为环环相扣的事了。

从学习阅读(Learning to Read)到阅读学习(Reading to Learn)

陈丽云告诉我们,除了我们广为人知的PISA测试关注阅读素养,国际上还有一个测试,叫PIRLS(Progressing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促进国际阅读素养研究计划),是由国际教育成就调查委员会主持,研究在不同国家教育政策、教学方法下,四年级孩子的阅读能力。

在PIRLS中,阅读素养包含五个方面内容:

  • 1、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书写语言的能力;

  • 2、能够从各式各样的文章中构建出意义;

  • 3、能够从阅读中学习;

  • 4、参与学校及生活阅读社区的活动;

  • 5、从阅读中获得乐趣。

在这项调查中,香港四年级孩子的阅读能力一直名列前茅。陈丽云介绍,香港的成功经验在于,他们将课外阅读课内化,直接从课堂教学中导入阅读策略,协助孩子提升阅读能力。

香港的教材以阅读理解为主,整个单元都在教孩子读懂文章的写法。比如,一个单元教孩子读懂说明文的写法,另一个单元教孩子摘要策略、预测策略等。孩子有了方法以后,逐渐学会迁移,做形式多样的阅读报告:如戏剧、广播、辩论赛。

这些训练都是为了教会孩子学会阅读的方法,也就是学习阅读(Learning to Read)。陈丽云说,这一概念最初源自于国外,国外孩子很小的时候,学校老师就会教他们阅读的方法,然后让他们用这种方法去学其他科目,比如如何通过摘要了解全文,如何读懂题干。

微信图片_20180306085549.jpg

课堂上的陈丽云老师

很多孩子数学或科学不好,也有可能是他阅读理解有问题,他读不懂提干解释。

孩子不了解题目想「说」什么?到底问题的重点是什么?他当然无法作答。

这可能是因为,很多孩子在日常学习中也许只是记忆背诵,或学习到零碎片段的知识,却没有掌握方法并且建置起能力。当他们遇到比较艰深或是没读过、没学习过的问题,就无法理解更无法学习迁移。他们无法在阅读中获取有效信息,这就说明他们还没有掌握“阅读学习”(Reading to learn)的能力。

所以陈丽云老师主张,在孩子小学四年级以前,语文课上应以“学习阅读”为重点。

何为学习阅读 ? 

就是重点学习阅读的基本技能,如识字、问题概念、摘要、结构等策略之后,孩子拥有了阅读的方法,有了方法,才能进入“阅读学习”阶段。此时,阅读已经成为“工具性”技能,透过阅读学习各科目的知识,孩子才能真正拥有带得走的能力。

先读懂再读多,阅读有三个层级

前面我们提到了PIRLS对“阅读素养”的定义,再来看看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如何界定阅读素养:在于了解学生们是否具备了解、运用、反思文章内容,达到实现个人目标,增进知识、发挥潜能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所以说,回到我们的课堂与家里,教学与陪伴孩子时,重点应该放在孩子读到什么?(内容、形式)、读懂什么?(主旨)、读出什么?(写作风格)。也就是说,阅读应该有策略与方法,而非重在生字、语词逐字逐句讲解。

这个观点与陈丽云一直以来推广倡导的“语用”观——“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不谋而合。关于读到什么,读懂什么,读出什么,陈丽云还有另一套说法,就是阅读有三个层次:重点阅读、精细阅读、创意阅读。

重点阅读,属于基本层级,吃桑叶吐桑叶,就是知道文章写了什么,学到了内容;精细阅读呢,是读出了文章的写法;最难的是创意阅读,要吃着桑叶却吐出彩霞,不仅知道如何写,还能写得妙。

而创意阅读最难教,但这又恰好是一个孩子最需具备的能力。所以,一节语文课里,老师应该是“用教材教”,教出策略与能力,而不是停留在“教教材”。

在陈丽云看来,孩子应该先 “读懂”,再“读多”。这样学习才能迁移,才能激发出孩子的自学力,真正的读写能力才会被构建起来。

微信图片_20180306085650.jpg

陈丽云老师的课堂现场

书永远读不完,读再多也是填鸭式死背和生拼硬凑。我们谈起阅读教学时,总是朝读大量课外读物这个方向来思考,家长也热衷于寻找各种书单。书单满天飞,然而读再多,没有遵循方法读懂,依然是一场虚幻,阅读力是空的,更别谈孩子的写作力了。

所以,读“懂”文章是怎么写的?想表达什么,自然可以运用这方式短时间内大量阅读,甚至海量阅读。

以写作为导向的阅读,才是阅读力和写作力之间的桥梁

太多孩子一听说写作文,心里就发怵,不想写。

其实‘不想写’只是孩子的表层情绪,而第二层真正的情绪是,‘我不会写’。

陈丽云解释,孩子不会承认自己不会写,所以他就只能说不想。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写?是因为方法不对”。因为孩子们的脑海里没有可输出的句型,心里有想法但是表达不出来;或者心里的想法和实际表达出来的已经不同了。

但是,如果孩子发现,你教了他一个方法,他就能用简单的方式把想说的内容表达出来,那他就会很有成就感。

换句话说,从阅读到写作,你得给孩子设置好学习的阶梯,让他一步步爬上去,从而产出他们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凭空让孩子写出来。这就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容易缺失的那座桥梁。

孩子看到彩霞很美,想写下来,可是他不知道怎么写。那么,老师在上课时,看到课文里有对彩霞的描写,就要告诉孩子这是怎么写的。“所以,孩子要读懂,才可以写好,知识才能转换成自己的能力与素养。”

所以,陈丽云又再次跟外滩君强调,语文课是要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

“我常说,老师带着孩子把课文读完了,阅读教学只完成了一半”,我们还得教孩子写作策略。也就是在课堂中进行以写作为导向的阅读教学,关注文本写什么以及怎么写。这样,孩子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就可以掌握写作技巧。

微信图片_20180306085800.jpg

陈丽云老师的课堂现场

这种教学策略似乎和很多老师在采用的“读写结合”有些相似。然而陈丽云解释,这两者并不一样。

我们常说的读写结合,仍旧是阅读本位——以阅读为主,写作为辅,重在文本的读懂、理解上。“读写结合”下,老师上课的重点是常常提问孩子是否读懂了内容,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和语文领域无关的内容,还以为“该教的都教了”,结果孩子的语文基本能力没有提升,老师们也一头雾水。

但以写作为导向的阅读是老师在上课时,要时刻要考虑,教材文章里哪一点对学生的写作最有帮助。阅读教学明确指向写作目标,关注文本写什么,怎么写,从而能真正发挥出语文的工具性。

若以阅读为经,写作为纬,有意识地打造读写课堂,搭好从阅读力到写作力的桥梁,孩子怎么不会写呢?

陈丽云笑言。

写作力,是判断孩子语文核心素养最佳指标

外滩君在收集过多位外国读写教育教授,他们都普遍反映,中国学生在写作时,往往辞藻华丽,但结构混乱,观点也不清晰不具体。而写作力往往是一个人语文核心素养的最佳指标,从一个人的写作力就可以判断他的阅读力。

“对我来说,所有的语文教学最后输出都在写作。”陈丽云提到。写作力包含三个部分:审题立意、结构组织和遣词造句。

陈丽云在两岸三地讲学时发现,华人普遍做的最好的就是遣词造句,因为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造句,而最弱的一项就是组织结构。

一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反映的是一个人逻辑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和老师的教学方法有关。如果老师在讲一篇课文时,总是给孩子灌输情感,而不分析文章是怎么写的,那学生在写作时很容易陷入“情感虚无”的状态。

如在台湾康轩版三年级上册有一篇文章《安平古堡参观记》。这篇文章最后一句是:这次的教学参观,我看到了很多珍贵的古迹,也认识了安平古堡的历史,收获真是丰富。”

通过这一句总结的话,我们就知道前文一定会写到古迹和历史的部分。如果老师在上课时把这一点教出来,那学生以后就知道写游记文章的结构是这样的:总(原因)-分(景点)-总(感受)”。

但是,如果孩子没有形成这样的逻辑思考习惯,那当孩子写类似游记的文章,他的结尾会怎么写呢?那可能是,“今天的参观很有意义,我非常开心”。

除了“组织结构混乱”是中国孩子写作中的一大通病,“立意”也是一个大问题。如何才能形成独特的立意,从而写出出彩的文章呢?陈丽云说,“孩子得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然而,现状是,华人世界不是很重视思考类的教育,“我们很多人都是在别人眼里成就自己”。别人说好,我们就觉得好,但我们很少问自己,你反对吗?你赞成吗?你喜欢吗?

这恰恰是国外从小学就开始重视的批判思考力,所以陈丽云特别在写作力三个层次上,再加进了第四个层级概念:批判思考。

我们的孩子,到了二三十岁还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会什么,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陈丽云认为,这跟我们从小给到孩子的教育有着紧密联系,就拿作业来说,我们就与国外孩子有着天壤之别。国外孩子的作业很少会考选择题,从小学开始就写报告,可反观华人世界里,我们最喜欢考的就是选择题,而选择题,它是考不到思考的。

回过头再来说,为何写作是一个人语文素养最高体现,是因为在写作中,才能真正看出,一个人的思考力。

外滩君反复通读陈丽云的两本著作《写作有妙招,阅读一把罩》、《阅读有妙招,教学马上好》,深刻认识到,这些教学道理虽然说起来简单,可是实践起来并不容易。

咋听咋看,似乎觉得并无太多新鲜之处,可是真想要达到陈丽云老师给孩子上课这纯火炉青的程度,落实语文课的“语用”能力,让孩子们的阅读力有效转化为写作力,实在是难上加难。

最后,摘取陈老师《写作有妙招,阅读一把罩》一书中的一段话作为总结:

陈丽云老师的读书教育观 

从阅读到写作的历程,必须经过“记忆—理解—响应”,从“读过—读懂、读通—读透”,才能转化成自己的写作力。这也是为什么要训练写作力,必先有阅读力的主因。要有良好的写作力,必得先“读好书”。“读好书”有两大关键:读好的书,把书读好。

毕竟世上不存在没有思考的写作,只存在没有写下来的思考。然而思考、感悟若没有记录下来,就会稍纵即逝,甚是可惜!所以,阅读积累后,就要大量书写。只有写,才会写;只有会写,才能写好!

(本文转自外滩教育,作者张瑶)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外滩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外滩教育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孩子读再多也不会写,这位教遍两岸三地的台湾语文名师找到了根本原因!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