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安藤忠雄:我是如何自学成功的?

作者:安藤忠雄 发布时间:

安藤忠雄:我是如何自学成功的?

作者:安藤忠雄 发布时间:

摘要: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其实我现在也还在学

111.jpg

安藤忠雄,日本著名建筑师,1941年出生于大阪,1995 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安藤并非科班出身,但他以劣势为优势,钟爱自由和挑战。他以清水混凝土和简约的几何构成为代表性语言,完成了住吉的长屋、光之教堂等名作。

 “ 公元1941 年生于大阪,以自学的方式学建筑,1969 年设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我的履历表开门见山就是这句话。很多人似乎对“ 以自学的方式学建筑”这一点非常感兴趣,杂志的访问也多次问到这个问题。

“ 真的是自学吗?”

“ 所谓自学建筑,到底是怎样学的呢?”

对于上述问题,我都这样回答:

“ 因为没上大学,又没有直接可以拜师的对象,所以写‘ 自学’。”

“ 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其实我现在也还在学。”


大多数的人似乎都把这样的回答当成幽默,但这的确是事实。

112.jpg

以自学的方式学建筑是高中毕业后,我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以打工的方式开始工作。从做家具、室内设计到设计建筑,当工作视野逐渐扩大时,也不是没考虑过进大学建筑系念书这个理所当然的道路。但家中的生活并不宽裕,加上我从小就不爱上学,学历程度不够,不得不放弃念大学。既然如此,就只能边工作,边靠一己之力去学会自己想知道的一切—自学是在不得已情况下的选择。

谈到自学,也有人认为这种学习既自由又轻松自在,这可误解大了。自学过程中除了必须认真学习,当心中有疑问时,身边既没有水平相近、可互相讨论的同学,也没有能够指点迷津的学长和老师。不论怎么努力,都无从得知自己究竟成长了多少,或自己的水平在哪里。

最痛苦的莫过于不得不一个人从头摸索该如何学、学什么。一开始,我先潜入无法就读的大学,偷偷旁听建筑系的课程。在那一两个小时的课程中,是找不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的。于是我到处收集、购买了大学建筑系用的教科书,并计划在一年内读完。在打工时,我也趁午休时间边啃着面包边读书;晚上也舍不得睡觉,继续翻着书看,就这样硬是达成了目标。坦白说,这些书的内容我有一半看不懂,也搞不懂有些内容是否真的有必要放在书里,但还是从中隐约掌握到大学建筑教育属于什么样的知识体系,我认为这并非一无所获。

01.jpg

只要碰到让我感兴趣的事物,我都会想挑战看看,例如去听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函授课程,还有上设计学的夜校。至于打工,因为自己天生缺乏耐性、易怒,所以不管什么工作都做不久,也没有学到什么技艺。而我的工作单位不限于设计事务所,我接二连三从事了许多与建筑相关的琐碎繁杂工作。

遇见勒·柯布西耶的作品集,就是在每天自学摸索的20 岁时。

在大阪道顿堀的“ 天牛”旧书店里,我发现了一本书,作者名字是屡次出现在现代建筑书籍中的勒·柯布西耶。我不经意地拿起来随便翻阅,瞬间直觉告诉我:“ 就是它了!”

照片、草图、设计图、法文的内容与书的版型相互呼应,有美感地排列着……

但即使是二手书,对当时的我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无法当场买下来。我怕这本书引起别人的注意被买走,于是我偷偷把它藏在在旧书摊购买的勒·柯布西耶的作品集。一个不明显的角落后才离开。此后,每次经过那家旧书店附近,都会因担心它是不是被卖掉了而前去察看,然后再把那本书塞到书堆底下。结果,将近一个月后我才把它买下来。

终于到手的书,光是翻翻看看已经无法满足我,我开始临摹图面与设计图。一次又一次地描绘着柯布西耶的建筑线条,几乎是到了记下所有图面的程度。

虽然看不懂解说作品的法文和英文,但我对柯布西耶这个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找来了他所写的《以建筑为目标》等书的日文版,一本接着一本地读下去。然后,我知道了柯布西耶这位现代建筑界的巨匠,实际上也是自学出身的建筑家,通过文字叙述,我了解到他与老旧的体制相抗争,从而开创出一条新的道路。他的存在,让我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崇拜。

 在不知不觉间,我已经处于宁可节衣缩食,也要去搜购外文书与外文杂志的状态了。即使看不懂外文,只要翻翻书页,也能感受到新时代的风潮。当我逐渐体会到建筑世界的广阔时,自然而然地开始想亲自去体验那些空间。

02.jpg

20 岁( 1963 年)那年,若上大学的话差不多是要毕业的时候,我进行了一趟属于自己的毕业旅行—环游日本。从大阪渡船到四国,绕到九州岛、广岛,然后北上,前往东北和北海道。主要目的就是遍览日本近代建筑巨擘丹下健三的建筑。我得到了超乎预期的感动;另一方面,散见各地的古老建筑,尤其是白川乡、飞驒高山当地传统民家的住宅,深深吸引着我。人们的生活在空间中具体成形,又与自然融为一体,形成了难以撼动的风景。由日常生活所需而形成的丰富造型,与新时代建筑截然不同,让我感受到了静谧的感动。

这趟毕业旅行结束后,我在神户的设计事务所正在帮忙做神户凑川的再开发规划,因为工作上的关系,我认识了当时在大阪市立大学教授都市规划的水谷颖介老师。不知何故得到老师的厚爱,得以参加老师负责的都市研究团队TeamUR,进出大阪市立大学的研究室,从此开始协助都市开发的总体设计案的提案等工作。

对于平常从事家具设计和室内设计的我来说,北欧的新市镇等规模实在过于庞大,让我起初摸不着头绪。但我一边参考世界各地的都市开发规划,一边进行实际田野的调查,这个过程中,我也慢慢地发现了日本都市空间规划的问题。

此外,这个过程也成了我实际了解和学习法规、社会制度、经济和建筑活动之间关联性的机会。

团队当中也有好相处的伙伴,待在那儿也很愉快,所以我待得比预期还要久。但几年之后,我还是从TeamUR抽身了,这是因为在了解了“ 都市”的整体观点之后,我更希望自己能够参与其中有关“ 建筑”的那一部分。

03.jpg

1964 年,日本开放一般国外自由观光之后,没多久,我决定去欧洲。那时既没有旅游指南,亲友中也没有人有国外观光经验。出发当天我说:“ 也许就这样一去不回了。”然后与家人、好友和街坊邻居用水杯干杯。当年出国的心情,多半就是那种有去无回的茫然不安吧!

而且当时还是一美元换三百六十日元的时代。我二十四岁那年,正好是我的室内设计工作开始步上轨道,生活上也有了着落的时候。长期的欧洲旅游,意味着要中断这些工作,也意味着会耗尽我所有的积蓄。

但跟这些不安比起来,我对未知的欧洲的好奇心更强烈。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建筑的历史就是从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到近代的西欧建筑的历史。从照片中看到的西欧建筑蕴涵着强劲的力量,这是讲究细节,强调与自然融合的日本建筑所没有的。我想到那个地方,亲眼确认那股强劲的力量到底是什么。

我第一脚踏上的欧洲土地属于芬兰。因为靠近北极,这里的气候非常严酷,是自然资源非常贫瘠的不毛之地。我5 月抵达,正好是极昼期间,在没有日落之下,充分观赏了阿尔瓦·阿尔托、海基·西伦等北欧近代建筑家的作品。在严苛的自然环境中,彻底排除了所有累赘,同时将美丽的光线与生活上的体贴等充沛的要素,融入简洁的建筑中。我被这可以洗涤心灵的空间深深地打动。这再次提醒了我“ 每个地区的生活空间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这个理所当然的事实。


现在回想起来,很多感动的回忆都苏醒了过来。建于远古罗马时代的万神殿,是充满戏剧性的光之空间;希腊雅典卫城之丘的帕提农神庙,即使已成为废墟,仍被视为西欧建筑的原点而屹立不摇。多数建于20 世纪初期的建筑名作散见于各地,巴塞罗那的安东尼奥· 高迪到近代仍持续不断兴建奇形怪状的建筑。在意大利则是从罗马到佛罗伦萨,依照创作年代的顺序,欣赏米开朗琪罗所有的建筑、画作与雕塑。眼中所见尽是新鲜事物,我在旅途期间不停地走着,就为了寻找更有趣的所在。

然后,我见到了连做梦都梦见过的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从波瓦西之丘的萨瓦别墅系列住宅作品,到朗香圣母礼拜堂、拉图雷特修道院和马赛的集合住宅,我走访了所有找得到的柯布西耶的作品。我在巴黎花了不少时间寻找柯布西耶的工作室,但与柯布西耶本人见面的这个愿望却终究没能实现。1965 年8 月27 日,在我抵达巴黎前的几个星期,柯布西耶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04.jpg

这次旅行虽然是以建筑行脚为目的,但我唯一的依靠是随身带着的几本近代建筑教科书而已,我带着这些书是想在途中有空读读。若事先能系统地学习历史,这趟旅程应该会更充实。不过,在心灵最饥渴的时期,能够亲临当地,用自己的眼睛,亲眼看到建筑与风土所蕴涵的人文“ 世界”,应该是很好的收获吧!

即使是相同的知识,通过阅读抽象的词汇而获得,与在实际中亲身体验来理解,所获得的深度是完全不同的。初次的国外之旅,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了地平线与海平面。有了领悟地球风貌而得到的感动。从哈巴罗夫斯克(Khabarovsk,又称伯力)到莫斯科这段行驶在西伯利亚铁路上的一百五十个小时,沿途尽是绵延不断、一成不变的平原风景。还有航行在印度洋上时,体验到四面八方的空间全是一片汪洋。若是像现在搭乘飞机移动两地,已经无法亲身体验到地球风貌的感动了吧!

旅程最后行经印度,在散发着异样的气味和强烈的太阳光照射下,我看到人类的生死交错,受到的冲击足以使我改变整个人生观。在恒河中沐浴的人们身旁,火化的遗骸就这样顺水流过。这让我领悟到,自己的存在是多么的渺小。

(本文由钥匙玩校整理,来源豆瓣,作者安藤忠雄,图片是安藤忠雄照片或他的建筑作品,来自google)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钥匙玩校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钥匙玩校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安藤忠雄:我是如何自学成功的?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