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拥抱2018,教育行业人才与组织“功守道”

作者:吴克明 发布时间:

拥抱2018,教育行业人才与组织“功守道”

作者:吴克明 发布时间:

摘要:如何对核心人才进行组织的适配和赋能,成为新的议题。

500597789_meitu_2.jpg

图片来源:摄图网

过去二十年,是中国教育行业野蛮生长的二十年。二十年里,教育行业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虽然市场化,但相比其他行业,却相对绝缘,人才的普适性和跨领域流动性较差。线下相对粗野的攻城略地方式和较单一的运营模式(这并不妨碍高毛利率),也进一步导致了这个行业整体的迭代速度比大趋势大致慢了一到两拍。

2017年,在政策、资本和技术共同推动下,教育行业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清晰的融合迹象。“融合”既指公办民办教育主体的融合(典型如“双师模式”的试验),线上线下场景的深度结合(实现线上资源效率和线下教学效果的优势整合),人工智能渗透传统教学,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和理念融合,更指人才的无边界流动。

在融合的大趋势下,人才的能力模型正在逐渐重塑。与此同时,如何对核心人才进行组织的适配和赋能,成为新的议题。

内生与外延

2017年是人工智能应用的元年,新东方的RealSkill,好未来的魔镜系统(表情识别技术),学而思培优“云学习”平台......各大教育企业纷纷布局人工智能、自动批改、拍照搜题、语音测评等和科技结合的产品。传统教育企业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程序员、数据库工程师、应用系统工程师、用户界面工程师......投入到这个行业。但是,对于如何安置好这些技术背景的人才,仍在探索中。对于更 freestyle 的技术人才来说,能否快速地适应从线下成长起来的传统教育公司,并将技术深度嫁接“教育”,是下一步亟待解决的问题。

除去上面说的这些“高科技教育产品”,技术本身已经在为公司前端营销、后台运营等各个环节赋能。比如新东方旗下的留学咨询公司,在前端客服,对于大量的基础问题处理,已经使用“小机器人”先学习后应用的方式来解决。放之其他行业,这可能并不是新鲜事,但对于初次尝试“两条腿走路”的传统教育行业来说,这确是一次“尝鲜”,并且已经初步尝到了甜头。

除了技术驱动的“内生”进步,大型教育集团同样积极寻求“外延”的机遇。2017 年10月,俞敏洪组建了20个亿的教育文化产业投资资金来抗衡好未来的版图布局。8月,朴新教育出手 8000 万英镑拿下培生旗下环球雅思,上市之路更近一步。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10月,在线教育领域年度公开的融资次数超过 150 笔,累计融资额超过 80 亿元,并出现像 VIPKID猿辅导作业帮等亿万美元级别的融资。在这样的形势下,懂教育也懂“生意”的投融资人才成为这个行业又一新宠。

本质来说,过去十年,一家大中型教育企业的成功在于对市场的开拓和对客户的运营。销售、服务、运营和教师是组织中四个最主要的职位序列。而未来五到十年,一家成功的大中型教育企业会更多布局技术和投融资这两个序列,并且成功的核心要素即在于核心人才的获取与融合。

目前,市面上还没有多少针对教育行业的垂直人才招聘渠道,几乎也没有专注于对教育机构和集团进行辅导赋能的公司。然而在这波融合浪潮中,已然萌发了这样的需求。

能力一体化

规模缩小的生源,个性化服务的客户群体,分散的市场,“大班时代”一去不复返。“私时代”正式来临。大部分机构开始走精品小班路线。线下6人或 12人的班型成为利润率最高的产品。

小班型的兴起打破了过去大班时代典型的客户管理流程。在“大班时代”,典型的客户管理流程是市场或客服作为商机输入,销售跟进,订单确认,服务团队跟进,再到教师交付,服务或销售团队跟进客户二次开发,完成一个闭环。教师只是作为整个链条中一个交付环节出现。但在未来,这一“中心化”的模式可能被颠覆,运营能力一体化正在形成。原先以销售为主体的前台界面将逐渐由教师主导。每个教师即是加载在大平台上更为独立自主的前端。“销售、服务和教学”三者将不再分离:销售是下沉的,服务是渗透的,教学是基本的。

越来越多的小微教育企业在成本结构中彻底打掉销售和客服,身体力行“体验营销”——让教师更直接地参与到一线销售中,让客户在第一时间对即将收取费用的服务有一个提前的直观体验和感受。

第二个一体化,是专业能力的一体化。未来大教育行业的方向是弥补公立教育的缺位。教育的本质在于体验和求知。曾几何时,英文课上老师说,同学们闭上眼睛念一下 Plum 这个词,感受一下张开嘴把一颗李子吸进去,咀嚼、品味然后慢慢咽下去这个过程的美妙。此时的 Plum 不是卷子上的 ABCD,而是品李子的感受。但到今天,极少再有人停下来去感受和激发,这种体验和求知成了教育里的奢侈品,校内校外都在应试。但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定位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试技巧只是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体现。我们没办法改变大环境,但是怎么去应对,是可以从点滴做起的。在未来,将首先从老师的专业能力上本质打通素质和应试。

第三个是业务能力的一体化。随着越来越多机构在产品上趋于“一站式”,会教出国语言考试,也懂留学申请,并能做职业规划;了解科目本身,深谙科目考试套路,还懂升学指导的教师将成为人才市场热门。

赋能与点燃个体价值

新年伊始,大家都在溯源教育产品到底是什么?教育产品本身包含了课程、教师、课堂三个维度。其中,教师又如同产品经理。为了更好地锻造产品,教育机构将不能止步于只满足做空间的提供者,客源的掮客,而更要变成使能者。

有一些品牌机构已经意识到了这点,开始为从业人员提供多样的培训认证,如 TKT、CELTA 等等。专业技能的培训是一方面,用户导向,设计思维,结构化的能力……这些被称为 soft skill 的硬通货同样是机构未来在市场上进行人才差异化竞争的核心要点。主动地提供这些培训辅导一方面会提升机构的信度、效度,一方面也逐渐为员工建立起自己的护城河, 同时也将增强员工和机构的互动和粘性。

其次,为员工搭建“文影音”变现的渠道和平台。对于高智服务行业,“认知变现”是一个行业走到一定阶段的必经之路。移动互联网让每个人的能量被放大,“知识付费”为知识网红的诞生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蓬勃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机构能否多维度地助力员工实现个人生产效益的放大,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

第三,注重公司内部的泉涌与引流。经过对大中型教育机构的长期观察和访谈,发现企业内最难管理的,一类是在这个行业里待了 5 年以上的资深老人,一类是职场 Y 世代。前者对公司的各个运营环节,组织架构,工作内容和技巧熟稔于心,面对外部机会和诱惑,对是否继续待在原来岗位不置可否;后者初出茅庐,拥有无数天马行空的想法,不受拘束。过去十年,企业怎么发展,什么打法,经营者心中自有一盘棋。而这个十年,变化太快太剧烈,有来自行业内部的变化,也有来自外部的变化。下个十年路怎么走,向哪里去,高层们徘徊踌躇。

对于巨变,唯有推陈出新。下一个十年引凤筑巢的关键在于关注“泉涌”,关注自下而上的创新和创意。资深从业者对于行业的熟悉和资源的运用将催生其对现有产品做优化和二次开发,所谓做“巨无霸”不能做的。而对于 Y 世代员工来说,他们的“初生牛犊”和“异想天开”,将帮助公司在新领域开荒拓土,并在如何面对新客户群体的方法、界面、工具上大展身手。

泉涌,需要引流。面对这些自下而上的创新与创意,开始有企业在内部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器,甚至有公司设立内部风投委员会,将其定位成一个内部的投融管退平台。这些机制的确立,一方面将更好地保留和激励企业内最活跃最优秀的人才——他们最熟悉体系内的语言也能用这样的语言来自造血完成企业的二次迭代,另一方面也将扩充企业现有的业务版图,对现存的资源充分嫁接和利用。

未来已来,2018 教育行业将面对更多的革新和挑战,狭路相逢勇者胜,它必须开放更多的边界去拥抱其他行业,并尽可能地适应、融合、进化。这是这个时代和世代,对它提出的新要求。 

注:本文经作者授权推荐发布,不代表芥末堆观点。作者:吴克明,IBM管理咨询顾问。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拥抱2018,教育行业人才与组织“功守道”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