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我理解现在的知乎,但我不再是黏性用户

作者:石灿 发布时间:

我理解现在的知乎,但我不再是黏性用户

作者:石灿 发布时间:

摘要:拥有互联网话语权的年轻人,和现实世界拥有话语权的人,并不完全重合。

image2.jpeg

知乎现在很难再与世界分享知识了,顶多是分享经验故事和个人见解,至于有没有用,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人们对知乎的情感越来越复杂,喜欢中透露着烦躁,烦躁中参杂着怀念,怀念中充满着惋惜。

“浏览每篇文章就不自主地关注评论,有时候恍惚间觉得:‘知乎,你变了。’”刺猬公社的受访者“啊呀.泽泽称奇”说。

是的,知乎变了,知乎正处于用户结构大转型时期,冗杂的信息变多了,各种邀请频繁了,用下沉了,原有的精英化标签褪色了,有人已经开始怀念以前的知乎了。

我怀念知乎,更怀念当年的自己

image1.jpeg

我接触知乎说来挺巧的。

约2013年那会儿混迹天涯,偶然在一个帖子里看见有人说要离开天涯转战“知乎”,我就跟着去了。那时候的知乎很简陋,让人摸不着头脑,看了看就关了。

后来在kindle上发现有一系列免费的书叫《知乎周刊》,写的挺好的,一个主题之下有各种有意思的小短篇。

之后又看到有人提及知乎这个词,突然就把二者联系起来了,这些“杂志”原来出自那个网站呀。再一次搜索“知乎”,就彻底进坑了,每天泡在知乎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的确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充斥着“读书无用论”的小地方读高中,对大学的无所谓加上对读书的疲倦,让我们信了那一套说法,上课就是闷头睡,看网文,刷论坛,等下课。

我从没想过要从知乎中获得什么,也没有想过它能给我带来什么,但是扑面而来的问题和优质解答,让我沉溺。

知乎让我开始思考,我喜欢什么,我适合什么,我要什么,我怎么做。

我的启蒙问题(彻底拉我进坑的那一个)是关于图书馆学的,它开启了我对大学的好奇。

在知乎看了一堆关于大学专业的问题后,我开始接触别的类别,在一堂又一堂课上,无止尽地刷着知乎,对外面的世界逐渐有了模糊的概念。

原来真正的世界和从小被灌输的说法不一样。

高考来了,必须离开,戒掉网瘾特别难,但最难的是从原来的环境中抽身,且强迫自己长时间专注于一个曾经抵触的东西。

image3.jpeg

图片来自网络

知乎让我明白无论未来怎么样,都得有过得去的高考成绩,那是能力的一种体现。放弃高考意味着放弃未来很多种可能。路要越走越宽,要拼,要踹开那扇曾亲手关上的门。 

束发之年,人都会发生大的改变,而我恰好遇上了知乎。

我不看抖音和快手,但以前的朋友都在看,都在拍。知乎教会了我,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应该做的事情上,时间宝贵,学会取舍。我和以前懵懂的自己不一样了。

没有优越感,这些软件做的很棒。但当我能看懂这些产品抓人眼球的内在逻辑,对它们也就没了兴趣。

知乎对于现在的我,是一个陌路App,火爆或沉寂都和我没有关系。

image4.jpeg

图片来自网络

那时候还是“小而精”的知乎,而现在是“大而广”的知乎。水军越来越多,一个平台的没落,他们功不可没。一篇职业水军的自述文章里原话:“现在知乎越来越火,我们手上的知乎账号就多的是。” 

内容质量直线下降,越来越偏激。我想大概是意图借助这些平台引(hu)导(you)网民的人太多了,他们买来的目的明确的文字和最初那些满怀善意的文字毫无可比性。

听说知乎这两年大力采用智能推荐的技术,这挺好。我认为如果一个人拒绝信息茧房,那将会永远活在房子里。既然拦不住技术的进步,不如学着使用。你还会因为害怕汽车撞路障,而坚持骑马上街吗。

现在回过头去看,曾经认真对待过的东西都会怀念吧,更多是怀念那个时候的自己。

喜欢千人千面,不喜欢“同是一个世界”

image5.jpeg

我叫Yulee,26岁的老阿姨,用知乎超过6年。知乎是除了微博以外,我使用时间最长的社交媒体软件。

2011年,我读大学的时候微博正热火朝天,有次在微博上看到了一张长图,那张图的内容来自知乎,内容大概是“什么物品买了能提高生活品质?”现在还记得,得票最高的答主激情澎湃地向我们推荐了烤箱。

image6.jpeg

截图来自知乎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便开始使用知乎。

我刚开始用知乎的时候,周围还没有人用,除了上课时间基本都在刷,沉迷于知乎里各行各业的信息里面,觉得知乎带给我的知识密度远超书本,那段时间基本没动过枕边书,醒来第一件事是刷知乎,睡前最后一件事也是刷知乎。

现在想起来,还真的是年轻啊,只看到了广度,几百几千字怎么能说到深度,可能连谈资都算不上。所以现在对我来说,知乎只是一个非常适合消磨碎片时间的应用程序。

后来几次备考期间,卸载过知乎,年轻人自制力不强,只能用这么粗暴的方式,来解决不被知乎“锁”住的可能。

但是每次考完,还是第一时间重新下载,仿佛就是小学时候考一百分妈妈奖励的巧克力。那个时候觉得知乎的问题质量超级高,感觉每个回答都牛逼得不行。

用了六年知乎,我几乎没认真回答过问题,有过几次回答都是抖机灵。可能这也是我现在把知乎当成看段子的平台的根本原因吧……

知乎这两年发展很快,做了知识付费,有了值乎,有了live。跟其他软件一样,有热门,有推荐,逐步走向头条化。

image7.jpeg

左边为知乎,右边为今日头条

但其实我不喜欢这样的变化,对知乎用户来说,大家想要的可能就是千人千面的知识分享,看到更大的世界,而不是热门推荐的同一个世界。至少我是这样。

最后说一个与知乎有关的有趣经历。

我是学工科的,毕业之后并没有从事相关行业,但是迷之喜欢程序员。

在知乎关注了一个程序员老婆,一开始是各种被撒狗粮,后来发现她会无偿地为程序员和喜欢程序员的妹子牵线,在一个群里介绍大家相互认识。

她也基于地域做了很多个小群,女生进群需要通过审核,程序员进群需要做题。虽然最终也没群里脱单,但认识了好多有趣的妹纸~然后有了现在最喜欢水的群——成都天府小分队,只约火锅,不约会。

期待知乎能“浴火重生”,但我不再是黏性用户

image8.jpeg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非常清楚,高考结束后,发小来我家,我正在看《武林外传》,他哼哼唧唧地说:“电视没意思,不如看知乎,能学到不少。”

每当他谈到理论,总喜欢说“知乎上看到的”,每次提到知乎时,他那小小的得意样都飞扬起来,拍打在我冰冷的脸上。

image9.jpeg

图片来自网络

我心有不服。之后,我也下载了知乎,不过,主要是为了打发时间,就像我现在强撑着看《梦的解析》一样。

那里面很多东西对我来说太难了,说来也挺意外,大一那一年(2014年底),用了一年多知乎的我已经接近重度用户级别了,一打开能看近一个小时。因为用习惯了,开始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内容,也偶尔发帖,觉得知乎真好啊。

但进入大二之后,发现了知乎另一个超级神奇的现象,好像我每天看的内容都差不多,内心开始有些抵触。

不会直接影响到我拒绝知乎,我只是用的少了,直到我自己写的一个谈及韩国人和美国人的话题成为转折点。

具体帖子不说了,当时有不少评论让我头大。提出反对意见是好事,可是连我文章都没看懂,先跑来骂我,是几个意思?花了几天解释不清之后,我放弃了解释。

image10.jpeg

图片来自网络

在那之后,浏览每篇文章就不自主地关注评论,有时候恍惚间觉得:“知乎,你变了。”

也就是在大二,我微博粉丝多了不少,也换了新手机,新手机没有下载知乎,再上知乎就是大四的事了

现在回想大一,可能知乎确实是被神化了。现在精英还在,只是爱批评的人多了,或者说瞎批评的人多了。我自己也从把它奉为学习神器,到现在只是把它当作娱乐工具来使用了。

我想聊聊人工智能推荐技术。

今日头条用智能推荐,我觉得挺好,本来它的内容定位就是娱乐,就是闲时消遣,但是知乎不是

知乎使用智能推荐后,就像是在课上被发现听课走神的优等生,走偏了。知乎不够相信自己的用户,并非人都喜欢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既然用户下载了知乎,就不是来看娱乐新闻的,也不是自己往茧房里钻的。

以前打开知乎,满屏都是深度文章,现在不少内容是“AB脸什么时候会塌”、“哪些明星长大长残了”、“薛之谦凭什么继续火”。

image11.jpeg

截图来自知乎

又多亏了智能推荐技术,点开一次,给你推三次,再点一次,给你推九次,不一会儿,你的首页全是娱乐新闻。

现在,我基本上用微博,内容和交际都简单好操作。虽然现在微博的设计师也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但是我觉得就内容的丰富度和便捷度来看,微博是我比较依赖的SNS。

吐了一堆槽,我还是想说:我理解现在的知乎,期待它能“浴火重生”,但我不再是黏性用户。

不够了解我,推送的信息太多

image12.jpeg

四年前,我在一家职场社交产品公司做运营,出于研究的需求,就用微博绑定注册了知乎。真正使用它去回答问题,也就这半年时间。

我在好几家知识分享平台开设了课程做分享,出于分享需求,我会主动去知乎上搜集一些干货来填充知识库。

image13.jpeg

截图来自知乎

从2015年开始,我先后开设了三个大类的课程,分别是互联网运营、求职跳槽和个人品牌打造。

从去年开始,我发现听我课的很多人,都转到个人互联网职业生涯的话题上去了。我现在在转型,专心做这块。

正因为转型,我就会刻意在知乎上找一些关于招聘、求职、面试、做简历至嘞的问题进行回答,现在大概回答了60多个问题。

我使用知乎的频率还挺高的,每隔三五个小时都会打开一次,看到点赞或者评论的时候会开心,闹心的事也有,比如知乎给我推荐各种邀请回答的信息,每打开一次知乎,都会收到4、5条,能勾起我回答欲望的少之又少,十条中也就一条吧。

知乎的人工智能推荐技术并不是那么了解我。知乎里面有按钮提示,说是点击后可以少推荐,但实际上并没有用,该推荐的它还推荐。到头来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些信息,最后就完全不管了。

image14.jpeg

图片来自微博@稻姑朋友

为此,我还在朋友圈吐槽了一下知乎推送的内容不够精准,核心原因是,像我这种纯做互联网的,会觉得知乎现在什么乱七八糟的都有,体验就会比较差。

我分析过,导致知乎变成这样,和用户下沉有关。以前是邀请制,知乎是社会精英的集散地,现在知乎目标是三四线城市的青年。精英人群数量有限,你要想变大,肯定要去开拓三四线城市。

如果你留意,你会发现,知乎上有很多教育培训机构、租房信息、知识付费课程之类的广告,他们的目标人群就是三四线青年。

image15.jpeg

图片来自艾瑞咨询

他们的付费欲望要比所谓的精英强太多,因为他们缺少更为便捷、更为高级的方式去获取社会资源,但是又有成长的欲望,稍微花一点钱,他们是可以接受的。

知乎的用户量变大了,也逐渐失去了那批精英化人群。因为一个人越牛逼,他越喜欢私密的社交圈,所谓的私董会、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就属于那种私密性社交的范畴。像知乎这种半开放型社区,对那部分精英人群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小。

现在为什么知乎会被骂呢?骂知乎的人中,多数拥有文人情结,比较矫情,一旦所谓“low”一点的人进来了,他们就看不下去了,因为和他们没得聊,没得说。

我虽然讨厌知乎那些繁琐的信息,但并不是说我不使用知乎了,我还会继续使用知乎,知乎是一个很好的知识分享平台。

知乎本没错,错的是使用知乎的人

image16.jpeg

很久以前就听说过知乎,但是一直都没下载,因为感觉……不需要。后来是演员张译在微博上分享了一篇他在知乎上的文章,当时觉着他写得还挺有意思的,便有了要下载知乎的想法,不过,因为太懒,这事就放着了。

后来张译又陆陆续续分享了好几篇他写的文章,在某一个晚上我就一鼓作气下载了知乎,把张译发的文章都看了一遍,其他人分享的故事也就顺带看了,当时知乎只是我一个打发时间的APP。

image17.jpeg

张译的知乎主页

初看时没什么感觉,就觉着那一个个的故事可以打发无聊时间,后来时间一久,看得多了,便觉着故事有些尬,剧情有些虚。在知乎里如果你不改装出租屋,不出门旅游,不使用ipad、iphone就不能生活了似的,或者生活就不幸福了。可能吗?

后来什么时候卸载的知乎,为什么要卸载,我是一丁点都不记得了,大概是下载时因为有爱,所以记得,卸载时心里早已没了它,所以便不记得了吧。

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卸载时我坚信,在看得到的时间里,自己不会大变的近几年或十几年,自己是不再需要它了。

手机里的社交APP,除了微信、QQ,也就只剩微博了,小红书勉强算一个,我不是一个爱在陌生人里发表评论的人,除非遇到很喜欢或者很讨厌的,所以也从未在知乎里遇到过朋友或者“杠精”。这次会说讨厌知乎,是因为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儿……

去年九月份薛之谦的事情是我第一次正视知乎,很庆幸那时我已经删掉了,中间薛之谦发了几张聊天记录的截图,很快,知乎上就有些自称是PS大神的人,开始发文章分析那些截图哪里哪里假,哪里哪里应该是怎样,现在却是怎样,说的很是一本正经,让人差点就“信”了。

image18.jpeg

图片来自知乎匿名用户

当爱奇艺放出翻看聊天记录的视频和播放聊天语音时,只想问那些大神:你们在哪里,还好吗?

好像随着年纪的增长,就越发不爱网络里虚无的东西,卸载了知乎也不需要什么替代它的APP,像现在很火的抖音、秒拍什么的,我都没有下载,一是不喜欢碎片化的东西,二是也欣赏不来。

知乎本没错,错的是使用知乎的人,愿我们的网络环境越来越好,也愿知乎能找准定位,开启事业第二春。

把无聊问题复杂化和科幻化的社区

image19.jpeg

知乎产品做得真心好。最核心的好是团队能在初期把整个社区盘活了。

对于做社区来说,第一步要让大家知道这个社区,第二步要大家成为用户,第三步是要让大家自行产生内容。

知乎这三步做得很完美。

我也是算个做产品的人,每当我问自己,知乎和百度知道的最具体区别是什么时,我感觉自己也很难答好这个问题。

image20.jpeg

左边为知乎,右边为百度知道

设想一下,如果我也是一个想打造有逼格、有水平的问答社区时,如何向投资人推销呢?如何回答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你这个玩意儿没在市场检验过前,有什么信心去战胜百度知道?

难道我回答:百度知道下面的回答都乱答,没啥涵养?

难道我回答:早期需要通过邀请形式才能加入社区,不开放注册。(这不就是砍掉用户吗?)

知乎和百度知道在核心功能上是一模一样的,对于知乎来说,一定需要团队假装用户在早期,把社区做好,给后来的真实用户一种提问和回答的好模板。

知乎是成功的,但我实在受不了大家在朋友圈转发那些看似高深,但一点涵养也没有的知乎帖子。

image21.jpeg

知乎知识付费体系

在我看来,知乎就是一个:把无聊问题复杂化和科幻化的社区。

我现在大概可以模仿出知乎的问题和回答方式了:

1. 如何评价当时98年世界杯贝克汉姆被罚下场时头往下低的角度,有15度吗?

回答套路:洋洋洒洒一千字,尽述贝克汉姆那场比赛的头七十分钟的面部表情和外围赌注的赔率变化,弄得像真事似得。

2. 为什么人要洗澡?

回答套路:洋洋洒洒几千字,尽述人的生理构成和不洗澡的危害。下面还一堆跟帖的,洋洋洒洒数万字,从各个方面讨论洗澡的好处。甚至可以细致到,若不洗澡,皮肤上有哪几种细菌会产生。

3. 谭咏麟和张国荣的唱歌到底哪个好?

回答套路:洋洋洒洒几千字,尽述两位歌坛前辈的生平荣誉之类的。然后跟帖的是各路粉丝对他们的评价,甚至是争吵。

最后,还是那句,知乎是成功的,但我真的无法把自己的时间浪费中这种带有幻觉色彩的社区里面。

本文转自刺猬公社,作者石灿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刺猬公社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刺猬公社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我理解现在的知乎,但我不再是黏性用户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