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时代前沿,中国成人喜欢的教育产品长什么样?

作者:孟小白 发布时间:

时代前沿,中国成人喜欢的教育产品长什么样?

作者:孟小白 发布时间:

摘要:在中国长大的我们对教育没有什么好感。

7cl15vu0ez9gkeeh[1].jpg

关于成人教育,我所知道的真相是这样的:

长寿和衰老方面的专家们表示,今天已经出生的人们有可能要活到150岁;那将是一段很长很长的生活和工作时间。这几乎遥不可测:未来的职业生涯会持续80、100年吗?   

我们得为那些还不存在的工作做好准备。2014年LinkedIn的十大工作,五年前还不存在:社会媒体实习,iOS / Android开发者、云管理、大数据架构师,或者UI / UX设计师为例。在人们的150年寿命中,有多少工作是今天还不存在的呢?     

博雅教育的支持者喜欢说,良好的通识教育可以教育学生终身学习。但是在100年的工作面前,两年、四年或六年的学习经历显得非常不足。

硬币的一面确实如此,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在中国长大的我们对教育没有什么好感。

一旦我们开始工作,很少有人再去系统性地学习什么东西;因为上课、作业和考试的记忆是痛苦的。

话虽如此,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焦虑却常在,知识付费的火爆就是焦虑集中爆发的表现。但是,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知识付费产品对学习效果的把控能力并不强,以至于当用户学习之后,如果不能够做到以前自己做不到的事的话,焦虑感就会越滚越大。

所以,想提高自己的愿望是有的,但是对系统性学习的恐惧也是真实的;那么市场需要做的,则是做出让成人们喜欢的教育产品。这篇文章的核心目的就是探究中国成人喜欢的教育产品有什么特点。

本文分为两部分:1)介绍一家美国职业教育公司在中国采取了哪些与总部不同的策略,并探究这些本土化措施折射出中国用户的哪些喜好;2)中国一级市场中,关于职业教育的创新动态。一方面希望帮助普通消费者提高筛选优质教育服务的能力;另一方面希望为从业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Udacity的本土化

优达学城 (Udacity) 是来自硅谷的前沿技术学习平台,由 Google X 创始人、Google 无人车之父 Sebastian Thrun 创立,与 Google、Amazon、Facebook、AT&T 等企业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免费课程与纳米学位项目。据Udacity介绍,他们已培养超过 8,000 名投入行业的 AI 相关纳米学位毕业生,占据了全球约 300,000 名 AI 工程师的 3%。去年,被麻省理工技术评论认定为2017 年全球最聪明 50 家公司之一。

Udacity于2016年4月份进入中国,当时中国团队的策略是,在硅谷团队打磨了4年的产品基础之上,只需要将支付方式和营销手段本地化就好了。但是,这种本土化的方式显然还不够本土。所以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Udacity中国开启了与硅谷总部完全不同的创新,下面是最新的本土化结果:

1)开班周期不同:Udacity一直以来的收费方式是订阅制。用户按月购买一门课程,当月内可以随时观看录播课程,提交作业并获得批改反馈;如果下个月还想继续享受视频和辅导服务,就需要续订。不采用总部的订阅制,是因为只有在订阅期间保持高频的学习和作业习惯,而且保证自己一点不会拖延,才能实现好的学习效果。

但是对于中国用户来说,从小自我学习的经历比较少,还是更加适应班级式的学习,因此Udacity 在中国按批次推出班课,每班配备班主任,提供督学和辅导功能。也因为要提供更多的服务和辅导管理,每个班次的名额也会受到限制。

2)营销方式不同:在美国,Udacity 创始人自己就是营销的金字招牌;而在中国,Udacity创立了课程咨询群,让那些有意愿自我提升、但是对纳米课程本身并不足够了解和放心的用户,在一起交流。他们认为市场需求端很大的一个挑战是,如何说服人们接受职业教育。而且我也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高卷入的内容服务一定需要尽可能做到全程透明。

所以Udacity认为,为对课程感兴趣的用户提供课程咨询群,保持对用户疑问回复的公开、透明,有助于建立用户对产品的认识与品牌信任(同时也为用户彼此之间提供了一个行业交流的渠道)。

3)班型不同:上面说过Udacity在美国不存在班级的概念,而在中国不仅出现了班级,还分出了大小班型。上百上千人的线上大班课教学效果衰减程度严重,这一点在在线K12领域已经得到了验证。所以,Udacity 推出了10-12人的小班课,除了常规的录播课和作业之外,每周还加入了导师直播课。

而且,部分直播课的侧重点不在专业技能培训,而是培养学习习惯、锻炼时间管理能力和在线搜索资料能力等。这些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子集,Udacity 认为自学能力的提升对于学员进步来说,非常重要。所以除了专业技能的教授外,也会通过实战项目、直播课、助教辅导等多种形式,培育学员的综合能力。

4)线下仪式感:这同样是为了让用户和课程、同学以及教授产生更真切的情感联系,从而增强他们的粘性。最近一次开班,Udacity举办了线下的开学典礼,请来硅谷的老师和学员面对面接触,并在线下场景里完成一次授课、练习和作业辅导。认识了同学,见过了老师,一起面对面完成一个项目学习之后,Udacity认为他们就更容易坚持下来。

关于学习效果的保证,从Udacity说开去

除了Udacity本土化的策略之外,一级市场还有很多其他大大小小针对成人教育的创新。缩小班型是一个办法,作业批改和行为纠正、以及实践场景同等重要。

1)班型的门道

成人在寻求教育产品时,本身抱有焦虑,所以他们对价格其实是没有那么敏感。但是之所以决策成本高,是因为他们没法确定自己参与学习之后的效果。所以Udacity本土化的措施背后,实际上都是对中国用户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的保障。

小班课与大班课相比,因为服务更重,所以必定更加强调学习效果的产出。不过至于什么时候采用大班、什么时候采用小班,以及多少人满足小班课的要求,都因领域而异。上周获得千万级人民币天使轮融资的「课观教育」就有100人的金融培训小班课,他们认为这个规模下,课堂问题的离散程度是一个老师可以覆盖范畴之内的;超出了这个规模,老师回答不完学生的问题,课堂有效实时互动的效果就会下降,同时也会导致大量评论区刷屏,损害互动体验。

对于怎么设定大小班,课观教育认为这依然取决于用户对教学结果追求的程度。例如在教师考试方面,针对教师资格这一类通过型考试,课观教育依然使用大班课的班制;而在教师招聘这类选拔型考试中,则采用了百人班的班制。前者通过较容易,而后者更难、学生自主学习和考高分的愿望以及付费意愿都更强,所以百人班的模式更加适用于后者。

2)作业批改和行为纠正

表面上,我们能看到Udacity的开课老师都是各个尖端领域的大牛,但是大牛有大牛的专长——给学生启发和指明道路,大牛却并不负责为学生批改作业和实时解答。Udacity录播课的边际成本是很低的,但是它降不下来的边际成本是全球兼职批改代码作业的3000名助教。这些助教负责对用户的作业表现进行尽可能及时的反馈,用户每周花在作业上的时间平均在10小时以上。

在中国本土,在模式上对标Udacity的是上个月获得数千万元人民币A轮融资的「三节课」:用户需要在连续两个月的时间内每周观看2个小时左右的课程和完成至少6到8个小时的作业。他们非常强调作业完成率。助教批改用户作业后,用户可以修改再提交,然后助教会再次批改,循环往复。所以为了让作业质量更高,很多用户每周要花超过10个小时在三节课上。

除了常规意义上的专业作业之外,很多教育公司也越来越强调对用户学习习惯的改变;为了保证学习效果,仅仅灌输内容是不足够的,用户自身的行为改变对效果的影响更长远,而且体验也会更好。上面提到,Udacity直播课的侧重点是培养学习习惯、锻炼时间管理能力和在线搜索资料能力,这些都着眼于用户行为的改变。

我接触过另一家很早期的IT培训公司「IT修真院」的学员就业率99%,他们要培养的不是懂计算机语言的人,而是可独立完成项目的工程师。在之前的报道中,我写到:“IT修真院坚持了一对一“助教”,这些助教其实是比目前学员高一些等级的优秀师兄。师兄参与面向学员的一对一辅导,一方面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更加重要的的是,改善和促进用户的学习方法和行为。IT修真院列举了一系列所谓不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例如不严谨(差不多就行了)、不聚焦、不总结、骄傲浮躁等问题。”

对于绝大多数理解能力和行为管理能力普通的用来说,除了要靠“师傅领进门”之外,还要靠“助教带个人”。简而言之,学习效果和服务的颗粒度成正比。

3)实践和应用场景

成人消费者是功利的。学习IT语言不是目的,学完之后可以直接上手做项目才是。学习互联网运营策略和方法也是没用的,我毕业之后要上岗做项目。因此,对于教育公司来说,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异常重要。

文中提到的Udacity、三节课和IT修真院在课程和作业设置上,都与互联网头部公司开展合作。至少在学习内容层面,做到了未来工作场景的模拟。除此之外,Udacity最近还上线了两个有趣的实践场景。

对于探索无人车和无人飞车的学员来说,他们暂时还没有办法开着自己设计的交通工具在真实城市里穿行,从而检验自己的代码是否准确。所以Udacity推出了模拟真实世界物理规则的人工智能模拟世界(Udacity Universe),全世界的开发者可以在这个世界里检验自己的设计方案是否可行。

同样,对于很多为机器人写代码的人来说,他们无法负担起一个真实的机械臂。所以,Udacity开放了KUKA机器人学习实验室里的机械臂给全世界的开发者,让他们可以通过摄像头,来远程观察自己的代码在真实机器臂上的运行效果。

所谓“学以致用”讲的就是这些。教育者们不能期待用户学完课程之后,自己实践。为了保证结业之后“学以致用”的效果,越来越多的公司在教研环节就把“用”的场景内化,来确保课程不只给了用户什么东西,而是改变用户做成特定事情的能力。

总结

看了很多教育公司和很多创业者聊了也不少之后,我会觉得教育创业(和消费、文娱一样)无非就是去寻找人们不断产生的的新渴望,教研无非就是遵循人性的特点。

在人生的不同节点,我们会希望成为某种样子的人,但是因为做不到,所以产生焦虑,于是就想通过某些改造或者提升成为那种人。可是即便有了渴望和目标,我们也会一路遭受“懒惰”和“没有耐心”的折磨,所以不管靠循循善诱、奖罚机制还是打鸡血也好,我们终究会喜欢那些帮助我们战胜折磨、实现渴望的教育者。

不过,在我和三节课的接触中,他们发现了用户在学习过程中超越“懒惰”和“没有耐心”的东西——“W型学习曲线”。核心点就是,重度学习并不是完全反人性的。用户在刻意练习的时候很痛苦,但是过了某个临界点之后,又很开心。就像是练出第5块腹肌、学会骑车上路、弹出第一首吉他曲的时候。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体会过这种开心?这种开心,应该是那种真的很开心吧~ 教育并总是那么反人性,人性还是很喜欢这种开心的。

本文转自36氪,作者孟小白,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36氪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36氪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时代前沿,中国成人喜欢的教育产品长什么样?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