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屋”是36氪最近接触到的一个图书租赁服务平台,以小程序的形式于 2017 年末上线。
小木屋的模式简单来说就是用“衣二三”的逻辑来做图书租赁:用户在会员有效期内可以无限次租赁图书,单次最多可租赁 3 本图书,对于喜欢的图书,用户也可以选择“先读后买”。小木屋目前已经有超过 4000 名注册用户,首批付费用户中,从月卡转到季卡、年卡的续费率为 82% ,“租转售”的转化率近20% 。
“共享经济”可以看做是对市场关于“享有代替拥有”消费观的一种教育,而为什么选择图书这一品类作为去切入租赁交易,小木屋的创始人姚树奇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从知识获取来说,音频、视频形式的知识付费产品都在做知识传播这件事,但对于个人来说,知识付费产品只能完成 0~1 的认知,如果要进行系统性的知识学习,必须由个体通过自主学习完成,阅读是一个必需的环节;
阅读也可以看做体验型消费,即便电商也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图书购买路径,但更多针对工具性图书或目的性较为明确的阅读需求,对于大多数用户,传统线下书店的价值仍旧存在,小木屋实际上想做一个“中间状态”,基于电商的便利性提供强体验的图书零售;
从使用习惯上,小木屋本质上和图书馆类似,借阅已经是一个被大众接受的行为动作,这一点无需论证。
“小木屋”使用页面截图
现阶段,团队在选品上,会更倾向于图书类目中的“快消品”,主要分为 3 类:儿童绘本、经管科技和职场提升和畅销文学,这几类书都符合了刚需、高频、低租售比、为用户提供更高的价值等特点。
以经管类图书为例。这类图书的“热点性”很强,对于当某一个细分领域、行业话题(例如区块链、数字货币)成为热点时,市场对这类图书的需求很大,但另一方面,对于读者来说,这些书残值为 0,尤其是城市居住空间越来越有限时,甚至会成为一种负担。儿童绘本、畅销文学等具有类似的特征。
“快消”书更多的是从内容受众广度来考虑,但如果要增强用户的粘性,在 SKU 的设置上也要满足更多样的阅读需求:更个性化的人文社科类书目、冷门图书或者外文原版等高客单价图书都需要被加入到小木屋的书库内。
对于这一点,姚树奇提到,在图书的采购上,除了主动根据时下热点选购图书外,基于平台提供的各类“书单”内容上用户的点赞收藏偏好,团队也会即时向上游采购或补充更多的库存数量。
从商业模式上,团队的盈利点主要在于图书租金和售卖上,成本则主要集中在物流和图书采买环节。团队计划在下一阶段开放二手书的回收通道。本质上,小木屋在做的就是一个书目循环流通的事情,因此开放二手回收通道对于平台来说,除了能够在采购端降低成本,还补充更多的图书资源。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前期的运营当中,的确也有读者在未告知平台的情况下寄回了很多闲置书目。
关于一个用户体验的细节是,团队不会对用户的阅读习惯做过多限制,即允许借阅用户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笔记记录,如果有用户在“租转售”环节需要新书,则平台重新派送即可。小木屋对于平台图书都会在回收之后进行消毒,寄出前二次消毒并塑封。
和以衣二三为代表的衣物租赁相比,书的客单价更低,因此如何减低采购成本、提升租转售的比例、增强用户和平台之间的交互再从 B 端获取价值会是小木屋长期考虑的方向。
产品流量层面,目前小木屋的用户出于自增长状态,团队接下来会构建一个社区板块,通过打卡、读书会、引入一些 KOL 做书单推荐等进行社群运营,提高用户粘性的同时,也重点解决用户看什么书和怎么看的需求。
团队方面,小木屋图书创始人及 CEO 姚树奇先后任职海航集团、Inditex、新东方、PICC 从事投资并购、项目咨询及市场营销工作,于2015年创办墨加科技。
本文转自36氪,作者思齐,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来源: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