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家长群的小江湖

作者:李焱如 发布时间:

家长群的小江湖

作者:李焱如 发布时间:

摘要:家长群都有哪些问题?听听教师和家长怎么说!

500517216_wx.jpg

图片来源:摄图网

近年来,关于家长微信群的话题热度总是居高不下。前有去年上海一小学家委会竞选的截图流出,竞选家长的学历几乎是清一色的国内外知名高等学府,也都供职于大型私企或国企,网友纷纷感慨,“激烈程度堪比总统竞选”。

而后又有近期的“严书记”事件。5月11日,成都某幼儿园班上有位女孩打同学,老师将她单独安排座位的决定误发到了家长群里。随后署名为“严某某妈妈”的家长在微信群里要求陈老师马上在全班公开给严某某道歉,并抬出“严书记”作为要挟。紧接着,“严某某妈妈”又称陈老师已被学校开除。同时还在群内炫耀,严某某已被另一所学校录取,且为内定生。

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家长和教师表示,家长微信群的出现诚然给家校合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由此产生的问题也不容小觑。为此,我们从北京市某小学二年级的家长和教师中,选取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收入的13位家长和任教科目、任教年限都不同的5位班主任进行了访谈,从教师和家长两个主体了解他们眼中家长微信群的问题所在。

教师说

教师关键词一:无意义回复

接受访谈的张老师和王老师表示,在建立家长微信群之后,老师们不管发何种类型的消息,家长们都会争相回复。微信群里明确表示过“家长不需要对通知类的消息进行回复”,但是“总有一些家长爱在下面发表情,说感谢之类的,也不好总去制止,显得不近人情”;李老师则补充说,家长微信群在设立之初,自己就在群内发消息明确制止过“各种形式的打广告和没有意义的线上拉选票”,而且自己也尝试制止过家长们的过度回复,但效果并不好,有时候还会让家长产生误解,“非但不回应家长的感谢,还要制止,我又刚当班主任没几年,家长自然觉得你年纪轻轻但高高在上,不容易接近”。

诸如“排队回复”的无意义沟通给班主任们带来了较为沉重的负担,尤其是对于入职不久、缺乏与家长沟通经验的新手班主任而言,问题更为棘手。除此之外,这种“排队回复”会造成重要通知被掩盖,部分家长无法及时获知重要信息,从而阻滞家校合作的有效性。

微信图片_20180523173924.jpg

  图片来源:ShanghaiDaily.com

教师关键词二:过度社交

孟老师表示自己所在班级有个别学生家长,经常性地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利用微信群向她提问,由于微信消息具有实时性,而且微信群聊又属于公共社交平台,她必须及时且客观地给予回复,但这种回复占据了很多的私人时间,她认为“微信群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教师没有了严格意义上的下班时间”。孟老师还提出,由于自己最初对于班级家长微信群的定位是“沟通和共享”,因此家长微信群的活跃性也较强,但这同时也给她带来了一些困扰,她作为班主任“似乎天然地就有义务参与到微信群关于教育问题的讨论中去,不分时间,否则就是没有尽到责任”。

由于微信群聊打破了沟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因此在家长微信群建立之后,家长会利用微信群开展一些关于教育问题的探讨,这种互动形式的出发点是良好的,但如果家长不注意把握互动的时间点及互动频率,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教师关键词三:非理性沟通

张老师在访谈中分享了班级微信群中的一起冲突,她所在班级去年学生刚入学不久,有两个男生因为课间推搡起了肢体冲突,其中一位男生回家后告知了自己家长,该家长随后就在微信群中公然指责另一位男生的家长,用语过激,而且并未还原事情的真相,只是一味发泄情绪,致使其他很多家长都产生了不必要的误会。类似的班级微信群中的家长冲突在其他两位班主任的访谈中也有提及。孟老师则表示,自己班级的家长微信群中有个别家长“非常热衷于发言,而且特别喜欢分享一些毫无根据的微信文章到群里,有的东西完全就是误导人的”。

微信群作为公开的社交平台,如果家长的用语和表达仅停留在发泄情绪的层面,并没有表现出理性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意愿,会给班主任的管理造成极大的困难。而且部分家长会在微信群里分享一些未经考证的新闻或者没有科学依据的教育类文章,例如未经权威部门证实的教育改革信息、媒体为博人眼球夸大其词的新闻、不符合教育基本原理的教育理念等等,这类型的资讯会引发微信群里其他家长的群体性恐慌情绪,甚至将部分家庭的教育引向歧途。

家长说

家长关键词一:社交压力

访谈中将近半数家长提及,在微信中积极地回应班主任的那些家长,让在微信群中与教师的互动频率较低的家长倍感压力。朝晖的母亲表示,“工作忙,确实没时间实时回复,但就特别担心老师觉得我们不重视孩子的教育,也不配合学校工作”,而婉婉的母亲则认为自己“没什么文化,也不会说话,怕万一说错了得罪老师,所以干脆不说,但也觉得不合适”。有一些家长还表示,个别家长在微信群里关于学生学业成绩及课余活动的无形攀比,同样给其他家长带来了巨大压力。

班级里家长的构成是多样化的,家长之间的个性特征、受教育背景、从事职业都千差万别,对待实时社交软件的态度也不尽相同,这种差异导致了家长们微信群里呈现出的差异化的沟通方式。访谈结果显示:从个性特征上来看,性格较为外向,表达意愿更为强烈的家长在微信群中与教师的互动频率较高;从受教育背景上来看,学历较高的家长在微信群中与教师的互动频率较高;从职业上来看,工作强度较小的家长,特别是全职的家庭主妇在微信群中与教师的互动频率较高。因为现实原因无法实现与教师高频互动的家长,在这些与教师互动频率较高的家长面前会产生较大的社交压力。而与教师互动频率较高的家长,同样也存在焦虑情绪,例如教师是否会因他们的高频互动而产生负面情绪。

微信图片_20180523173928.jpg

图片来源:confidentparentsconfidentkids.org

家长关键词二:公开奖惩

有8位接受访谈的家长认为,教师在家长微信群中公布成绩、频繁的表扬和批评“给家长和孩子都带来了很大压力”。

微信群建立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便利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因此教师在微信群中公布成绩或者发布奖惩信息也无可厚非,但如果过于频繁地利用微信发布此类信息,会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家长“感到抬不起头来”,这些家长又会把这种屈辱感和焦虑感转嫁到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来,极有可能让孩子陷于恶性的家校教育闭环中。除此之外,批评与表扬在现实情境中,很多都是针对个体的,公开发布在群内非但是对学生和家长隐私的侵犯,也无法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

家长关键词三:过度参与

一些家长认为,学校给家长的负担过重,“明明是学校应该承担的教学任务,现在都要家长来承担,还要在微信上打卡,学习之外还有综合实践课程,不帮孩子吧,孩子自己完成不好,帮吧,失了真不说,我们家长也没那么多时间。”

随着微信群的建立,很多教师都会讲教学任务都下放到微信群中,要求家长代替教师来完成,比如课前要求家长辅助学生预习,课后要求家长帮助学生巩固,更有甚者要求家长为学生讲解课本内容,教师只负责检查是否完成。而且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课外实践活动和手工课程较多,而这一学段的学生很大程度上并不具备独立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基于考评制度,家长只能“代劳”。这些行为显然已经超过了家校合作的正常限度,是教师推卸责任的一种行为,但由于身份差异导致的教师与家长之间天然的不对等,使得家长无法推拒,只能被动接受。但长期处于这种家长“过度参与”的家校合作中,家长势必疲于应对,甚至对学校教育和教师失去信心。 

以上出现的种种问题,都要求家长和教师之间能够换位思考,建立群内公约,注意沟通方式方法,明确沟通内容,规范沟通语言,共同推动以促进孩子成长为核心的家校合作。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终身学习实验室”(ilovetulll),作者李焱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终身学习实验室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终身学习实验室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家长群的小江湖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