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科大讯飞越来越像个to B版(企业级)的安卓了。
这家AI技术服务商最近发布了AIUI 3.0版本开发平台,这是一套包含语音唤醒、语音识别、语义理解、内容(信源)平台,语音合成等模块的人机交互解决方案。简单说,它想通过向硬件和App开发者输出语音交互技术接口,获得聚合流量、技能和服务的话语权,成为一个类“安卓”平台的经营者。
做出一个生态是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但好处是,一旦做出一个“安卓”,几乎可以躺着收钱。
第一部搭载安卓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出现在2008年,此后蔓延到电视、平板电脑、游戏机等各类硬件。到了2017年,用户一年在Google Play上的开销已经达到201亿美元。
可想而知做生态的吸引力有多大。开发者一端,2018年各行各业对AI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根据科大讯飞公布的数据,讯飞开放平台目前有80万开发者,其中30万开发者的涌入都发生在今年的前5个月。AIUI平台在过去18个月连接了1.5亿台硬件设备。
至于哪些行业最需要AI?
从2017年到2018年,科大讯飞平台上,学习教育领域的开发者从4万激增到9万,占到整个平台开发者的20%;智能硬件开发者从2万增至4万,占到全平台开发者数量的6%;在社交、商务办公和生活服务领域,开发者增长服务都超过100%。
在人们感知不到的情况下,AI技术正迅速改造着各种商业场景改造,渗透到机器人、车载、客服、家居等领域。比如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取代老师傅的人眼,识别淬炼后钢板的合格度;比如在手游场景加入语音交互来解决玩家在游戏局中交流的不便;甚至科大讯飞跟美团合作研发了一款骑手智能耳机,用来解决骑手在送餐过程中以手机发短信或打电话带来的安全隐患。
一个受欢迎的技术开放平台有几个特征:更方便开发者接入的技术门槛、更稳定的系统服务、更丰富的技能和内容、服务资源。
前述的技术需求背后都是商业化的空间,但平台运营者不能做完所有事,它需要借助开发者的力量,比如扮演技术中转商的角色。所以相对于2017年初初代的AIUI,3.0版本开始跟AI领域的垂直技术服务商合作,扩充平台技术:比如引入商汤科技的人脸识别和视频技术,引入小牛翻译对64种语言的翻译能力……
另外,科大讯飞希望开发者不仅能留在自己的平台上开发各种技能和应用,还能相互分享、交换甚至交易技能。
听上去就像个集市,不过这个计划目前还在搭平台的阶段。“我们希望促成开发者和应用之间的交易关系,现在主要是把平台搭建起来,至于未来采取提成还是佣金的商业模式,或者我们参与到中间通过提供核心技术形成规模化效益,还是下一步的事情。”科大讯飞执行总裁、消费者BG总裁胡郁告诉36氪,现在处于做标杆效应的阶段。
科大讯飞消费者事业群的定位有两块重心:其一是面向最终C消费者出售产品。卖出更多自研的硬件和应用,比如翻译机和速记撰写,以及2015年推出的儿童陪伴机器人阿尔法蛋,据称迄今为止的销量是50万台。
这些产品会让一家AI公司看上去更加热闹,有市场前景。但讯飞并不执迷于自研智能硬件,或者成为一个AI时代的小米,2015年讯飞就和京东合资成立了灵隆科技,以投资的方式研发to C的智能音箱爆款。
其二,它希望作为平台渗透到教育、医疗、法律等多个垂直行业,做专业型AI(区别于通用型)产品。这需要建立庞大的行业销售体系,以及积累专业的数据和知识图谱,这意味着更大的投入。
所以在科大讯飞近期公布的一轮36亿规模的募资中,销售与服务体系升级建设会划拨走4.4亿元的预算。除此以外,5.5亿元会被用于“新一代感知及认知核心技术研发项目”,11.80亿元会被用于智能语音开放平台项目,智能服务机器人平台和补充流动资金,分别投入7.8亿元和6.5亿元。
科大讯飞依旧处于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未达到大规模商业化的时期,也因此这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受到质疑。
对此胡郁的回应是,“科大讯飞的盈利能力被拖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我们的开发者平台,每年要投入数以亿计的亏损性的资源。”
他认为,不应该完全用to C的视角看待科大讯飞。
“现在人工智能这么火热的情况下,(市值)肯定有被高估的成分,但是这种高估我觉得是对将来的一个预测。过去几年,消费者业务都是保持以百分之百的增长,而行业专家系统,比如教育、医疗和智慧城市,每个业务都会有很大市场空间,但它们跟大众消费品的市场其实不太一样。”
在现实场景中,AI技术落地其实并不简单。比如从Demo到量产为成品,中间隔着一个鸿沟,以及无论平台还是开发者,都还在摸索什么是真正的刚需。又譬如以往,科大讯飞看到平台上只有10%的技能被80%的用户所用到,剩下90%的技能可能用到的比例并不高。
科大讯飞搭好了架子,但未来依旧需要回答如何赚钱的问题。
本文转自36氪,作者孙然。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来源: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