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小学课文“外婆”改“姥姥”,以多元的名义反多元

作者:三條 发布时间:

小学课文“外婆”改“姥姥”,以多元的名义反多元

作者:三條 发布时间:

摘要:改动是“共建和营造多元、包容、开放、和谐的社会环境”。

43207_wx.jpg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上海小学语文的教科书近期被网友发现有改动,一篇叫《打碗碗花》的散文中所有“外婆”都被改成了“姥姥”。上海市民质问上海教委,收到的解释是,“姥姥”是普通话词汇,“外婆”是方言。更深的考虑,改动是“共建和营造多元、包容、开放、和谐的社会环境”。

上海教委的解释说明冠冕堂皇,一般人很容易被绕进去。说白了,上海教委不惧怕“狼外婆”的恶名,硬是将“外婆”从教材中拿掉,很可能是为了推广普通话。

1d69cc90c6ab4e0face4d7aed1e1e315.jpeg

在《上海市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就有进一步提升普通话普及水平的要求。

遭到猛烈批评后,上海教委抬出“文化多元”的说辞。但是,如果把教委“说的”和“做的”放在一起看,是自相矛盾的。如果要“多元”,完全可以不改,不必人为将方言定义为“低级”、普通话词汇定义为“高级”,让方言自然出现在课本中,才是真“多元”。这么改动,既不“包容”,也不“开放”,破坏了“和谐”的环境。

对于入选教材的范文,一般都规定了全权修改的权力。所以,单从尊重作者版权的角度,教委是可以免责的。但问题是,对于普通话和方言的权重,上海教委做出了包含歧视的选择,以一种毫无必要的政治正确无视方言的实际使用,很粗暴,也很野蛮。

这些天来,网友们特别“好为人师”,很想给上海教委补补文化课:在偌大的中国,就口语使用的普遍性来讲,“姥姥”“姥爷”大多局限在北方地区,“外婆”“外公”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要普遍得多,将主要是北方人的叫法硬塞给上海小学生,这是夹带私货。

6d258fe128da473c8d16bf5fff10b6d8.webp.jpg

上海教委将改动的依据归结为《现代汉语词典》和《新英汉词典》,也是煞费苦心。可这些基础工具书只是对词汇的划分,而不能自动生成为篡改教材的权力。无视教材使用地区的语言习惯,以推广普通话的名义掩饰粗鲁的文化做派,这是词典不能背的黑锅。

篡改行为不尊重作者原意,也许可以理解为版权让渡,但负有一方教育职责的上海教委,对“多元、包容、开放”的理解特别让人无法忍受。从本次改动教科书事件看,教委的主政者应该对这几个好词有着严重的误解。

所谓多元,基本含义就是思想的自由,语言使用的自由。词汇无论“方言”还是“普通话”,其生命力在于日常使用,反映着大众在生活中的思想状况。保护这种使用状况不被粗暴干涉,就是维护文化生态的多元性。上海地区的教材,尊重上海人的词汇,这才是多元的基本要义。

至于说上海“国际化大都市”,“人员来自祖国各地”,要做“丰富的语言交融”,更说明“多元”和“包容”的重要,而不是非要体现教委的存在感,绕开作者,强行用“姥姥”取代“外婆”。以多元的名义反“多元”,以“宽容”的名义不“宽容”,还以词典作挡箭牌,太没文化了。

总之,上海将教科书中的“外婆”篡改为“姥姥”,是很不恰当的操作。是以权力背书、强行推广普通话所制造的不和谐一幕。更值得人深思的是,教委对教育多元化的理解相当片面,教材科成为这种偏狭认知的代价,并影响到三观有待成熟的小学生,以文化霸权抹杀文化多元,太不该。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三條”,作者令狐卿。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三條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三條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小学课文“外婆”改“姥姥”,以多元的名义反多元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