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结束了,高考作文的议论热闹了几天,又迅速被世界杯和中美贸易摩擦取代热点,这是一年一度的热闹和冷寂,过去了也就过去了。
我今天写这个话题,主要想聊一聊:为什么我坚决不做作文培训。
还记得刚获得雨果奖不久,就见到过知名投资人,劝说我开办“郝景芳作文班”,并表示一定愿意投资。直到今天,我也相信如果我大规模开办作文班,一定会有人愿意投资。但我当时拒绝了,放到今天仍然会拒绝。
为什么要拒绝呢?既然打算做教育,为什么不教作文呢?
我今天就从高考作文开始讲一讲,我心中的作文和写作。
从高考作文说起
今年的作文题目还是和往年差不多,有一些要求写主旋律:改革开放历程和伟大成就,继往开来的青年理想;另外有一些,还是颇为开放,例如天津卷写“器”,“器量”、“大国重器”;上海卷写“被需要”的心态;全国二卷讨论“幸存者偏差”。
还记得我们高考那几年,最常考的题目是某些含义中性的词语,例如“宽容”、“成就”,围绕这个词自选体裁写文章,类似今年的“器”;或者是看一段材料,通常含义也较为模糊,自选角度论述,类似今年的“幸存者偏差”;偶尔会有畅想类。
写作文得到高分主要的诀窍是什么呢?
是揣摩阅卷人的心理。
其实判作文很快的,阅卷人一篇文章看不了几秒,而且为了减少主观不确定性,有一些阅卷标准。
写字工整,有几分;
开头结尾完整,有几分;
文笔流畅,有几分;
加了一些典故,有几分。
一眼看过去,就能归档。七七八八扫下来,大致的分数就出来了。
这种情况下,也无需刻意追求满分或惊世骇俗,别跑题,中规中矩地写下来,论点底下能举几个例子,最后能写一些昂扬向上的总结陈词,基本上就能得个不错的分数了。技巧的锻炼主要集中在文笔方面最为有效,善用优美辞藻和古诗文会很加分。
具体的作文套路和诀窍,肯定还有很多。就像高楼的霓虹灯,不管什么楼,加了就亮。任何一个培训班名师,都能比我讲出更多。
而这恰恰就是我不想教作文的最主要原因:考试作文有套路和技巧,越沉溺于这些套路和技巧,离真正的写作就越遥远。
写好作文的高级能力
前面说到作文的简单tips,肯定也还是有人会疑惑:这点tips太普通了,根本不够让人得到高分;又或者还是没解决困扰:最大的困扰可能是看到题目无从下笔。
这里面涉及到两个层面的困难,一是思路,二是素材。如果拿来一个题目,完全不知道题目的意思,或者不知道从什么角度下笔,那就谈不上文笔。如果搜肠刮肚也找不到事例,那么文笔也没有用武之地。
那如何才能获得敏锐的思路和丰富的素材呢?这就比技巧培训要上升一个层次了,需要多年的积累。
以“幸存者偏差”为例,如果读不懂幸存者偏差,或者读懂了,却毫无头绪,想不出来它和生活能有什么联系,那么再多的技巧也用不上。
而如果在生活里做过调研,了解过样本和结果的关系;或者有广阔的社会知识积累,能了解每个阶段在校的孩子和辍学的孩子,各自有什么样的诉求,那就有很多下笔的角度。
再以“被需要”为例,这更要求对生活的观察方法,有意识去思考他人的心理需求。什么时候班上的同学觉得沮丧,做些什么能让他走出沮丧?能理解他人的需要,才能让自己被需要。这常常是学校生活里最不注重培养的思维。
这类思维方法,并不是一天两天能培养的。需要有意识、会观察,带着问题进入生活,懂得和人交流想法,能把自己的思考清晰表述出来。
与之类似的,是知识素材的积累。例如谈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阶段,这个题目很主旋律,但不是写满主旋律的口号就是好文章。文章需要事实素材做支持,而且不是新闻联播的简讯拷贝,而是能把生活中见到的故事和自我人生联系到时代发展变化。
七十年代的开放,九十年代的市场化,生活有什么改变;当前的时代,人的选择朝哪个方向走。这些大势与细节的结合,是让文章有血肉的基础。
除了博闻强记、大量阅读之外,积累写作素材的最好方法就是:进入广博的世界,体验和经历、接触和探索。在经历的过程中,不断用所见所闻与所学知识加以对比。
思维和素材,是好文章的地基。地基决定了楼有多结实,能盖多高。思维和素材通常就已经不是作文培训班上能教的了,取决于一个人的知识背景、经历背景。
自由写作的一些起点
考试尽头,才是自由写作的开端。自由写作和作文最大的区别在于,写作之前,要揣摩的不再是阅卷官的心理。写作之前,最重要的是要揣摩,自己到底要写什么。
自由写作的最大问题,不再是如何写,而是写什么。如何写可以教,写什么没法教。
如果一个人不是发自内心想写一件事,那谁也帮不了。如果不确定自己想写什么,任何技巧都是没有意义的。最好的技巧,就是能最好表达自己想写意思的技巧。
有一些书,号称能帮人找到写作的灵感来源,但常常只是小时候命题作文的花样翻版,例如“你能用多少种方式描述街边的一个老人”,或者“一枚特殊的硬币会让你想到什么”,但这些提示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有感觉,很可能只有1%的人对1%的提示有触动,其余多数人就像我们小学写“一件有意义的事”一样,强行搜肠刮肚。
自由写作的灵感触发都来源于哪里呢?
一定是个人化的。
有很多很多种可能。爱情可以是最大的灵感来源,曾有作家、诗人、音乐人把自己的爱情反复书写,不断从心爱的缪斯、或者失去缪斯的经历获得灵感来源。家庭生活的经历、友谊往事、从同村人口中听来的故事、打工做生意经历,都可以是写作灵感来源,或一咏三叹,或嬉笑怒骂,或真实记录。
我自己曾经的灵感来源有哪些呢?
有水彩画。还记得十年前被人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回答我的主要灵感来源就是水彩。多数时候,不是我自己画出来的水彩,而是头脑中出现一幅水彩画,那种感觉是我想写的。例如《遗迹守护者》,一个人孤独往山崖上刻字的画面就是灵感来源。
有交响乐。最典型的例子我也曾讲过。《德沃夏克第九》第四乐章的开场曲,让我想到归来的少年,飞在空中看见地平线上出现的家园,而这是整本《流浪苍穹》的来源。
此外,在国家大剧院听《布兰诗歌》的一次,我似乎在高空俯瞰见北京城,整个城市灰蒙蒙的天空有群魔乱舞,这是《北京折叠》最早的灵感来源。
交响乐的结构,也是我学写作的教科书,第一部分的紧张、第二部分慢下来的节奏与回忆,第三部分推起来的气氛,在第四部分达到主题凝聚和高潮。这样的结构,放在任何时间艺术中都是成立的。
有公式和教科书。我曾经对光的频率和人的视觉问题久久着迷,于是写了《九颜色》,用九个故事探讨“看见与看不见”。后来因为对量子力学中能量和时间的傅里叶共轭关系觉得神秘,于是写了《生死域》。也从经济学教科书中获得过灵感来源。
当然,也有生活所见。时常走在路上,听到一些事,记录于心。如此种种,不外乎不断借用通感。将音乐感受、绘画感受、理论感受和故事感受不断地相互借用,寻找让自己觉得想要表达的感觉,再选择词句将其表达出来。
这是自由写作的起点,通识学习、敏锐感受,帮助自己找到想写的内容。
写作生命的真正开端
自由写作一段时间,会遇到写作真正的困难:难以持续。
在最初自由写作的时候,可能一个人只是觉得写作很好,想让自己写点什么、提升水平,或者心中有故事,不吐不快。但是随着时间流逝,这些最初的写作动机很容易消散,很可能写着写着也就意兴阑珊了。到后来,如果没有压力逼迫自己,也就不写了。
对于真正的写作,最难的既不是如何写,也不是写什么,而是为什么要写。
我不相信日常打卡、物质奖励能够激励人写出好作品。因为写作与其他很多技艺不同的是,文为心声,不走心的文字不可能写出好作品,而缺乏内心动力的写作,即使绞尽脑汁,也会悄悄带出“我真不想写”的枯燥感。
而真正的写作是长期的事,就像任何其他技艺一样,若没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沉浸在写作中,是不可能达到高超的境界。一万小时定律依然存在。
那么,一个人究竟为什么要写作呢?
在我看来,写作是一种观察自己、观察世界的方式。写作是把“我”真正引领出来的方式。
在一些语言学家看来,思维与语言并没有截然分别,人很难做出不依靠语言的思考,而写作,就是一种让人用语音发现内心思维的方式。
写作生命的真正开端是自我诚实。自我诚实,自我接纳,自我思考,然后开始面对世界。需要一种方式让内心的过程得到梳理,这就是写作。
这个过程中,需要去除自我和世界之间的屏障,不再讨好某人(阅卷官),也不再讨好自己(我要胜过他人),而是真正用语言文字思考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这个过程,就是自我生成的过程,也就是创造发生的过程。
从此往后,写作不再是学习排比句,也不再是满世界找谈资,而是一个人张开的眼睛,是他眼中澄澈的世界和澄澈的自己。写作不再是外部要求,而是一个人的内心需要。
只有这时,才能理解《追忆似水年华》这样作品的意义。
我究竟想做些什么
我说过我不想做作文培训班,那么我究竟想做什么呢?
在前面说过的四种写作层次中:
第一层是套路和技巧;
第二层是思维和素材;
第三层是广泛的灵感;
第四层是自我生成。
我之所以不想做第一层的培训班,是因为我的志愿在于二三四层。
我心中的教育,自我生成是最基础的,在内心开敞的基础上获得内驱力,然后看见广博世界中的丰富和美,然后学习有序的思维方法,将发散的灵感收敛为素材,然后落笔之时再援引各种可能的技巧。
也就是说,考试培训从第一层开始,而我想做的,恰恰在于这四层的倒置。套路和技巧如同武功招式,思维、灵感和自我观察是修炼内功。应对考试有拳脚造型就够了,但是真正的写作必须从内功开始。
那我们如何去做呢?
我们在所有文章和课程中,都会鼓励孩子自我探索,也鼓励父母鼓励孩子的自我探索。
在童行所有营地活动中,我们都会给孩子将自我思想呈现、表达的机会。
我们带孩子领略世界的广博和美。
在线上课程中,我们给孩子万物启蒙,带孩子在世界简史中寻找人类文明密码。
在线下课程中,我们带孩子在山林中创作艺术画册,在火箭发射基地探寻火箭的奥秘,让孩子看见艺术之花,看见宇宙的深邃。
通识多领域学习,会让科学人文艺术的感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我们让孩子积累丰富的人生素材,锻炼有益的思维方法。
我们让孩子进行社会实践。在四川层峦叠嶂的大山里,我们让孩子进入自然动物保护区,探索动物的保护方法,思考人与自然的长久关系。我们也让孩子走出自然保护区,进入山乡贫困社区,从村落的现实与发展中,思考时代变化,思考地区发展,也思考人与地域的关系。这都是孩子可以沉淀于心的见识和素材。( 这个理念和设计落定于夏令营《带你去看世外桃源》)
我们让孩子学习思维方法。同理心是应试教育中最容易被忽视、却也是实际工作人生中最需要提升的思维能力。没有同理心,就不可能理解“被需要”。
而同理心思维是国际流行的“设计思维”培养的第一步。要先理解他人的需要,才有可能做出好的设计。在崇礼野花烂漫的度假小镇,我们让孩子体验设计思维的方式方法。(这个理念和设计落定于夏令营《我的乐园也要你知道》)
我们让老师开敞内心、自我探索、发挥创造力,并且把这种真诚带给孩子,让孩子听见世界,听见自己。
我们能否相信自己
我知道,内功修炼一定是比学习招式慢得多。招式可以模仿他人,很快习得,修炼内功要求最终做到的一切都是由内而外的,这样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
但我相信内功修炼的必要。高手过招,花拳绣腿一戳就破,内力才是一个人脱颖而出并持续提升的树根和基础。
自我探索精神、广博的知识积淀、良好的思维方法,这些是我做教育时最看重的东西,也是我最希望童行课程能够带给孩子的体验。
因此我们不做直接的应试,不做短期的备战,只做长期给人内心影响的课程内容。
我们耐心打磨课程,一门音频课课稿要修改五遍以上,线下课教案详细到每个环节细节。
我们不断创新,尝试跨领域课程设计,从天文戏剧结合,到自然社会结合,再到未来将推出的历史地理结合、经济艺术结合,我们用各种方法让孩子体验思维开拓的过程。
在我看来,沉溺于题目训练,包括作文训练,只是平面锻炼;对思维、视野、探索精神的培养,是更高维度的立体提升。
当一个孩子具备了自我推力,积累了丰富见识,思维方法清晰多元,那就好像站在三维高度俯瞰二维试卷,不但不会迷失,反而很容易找到通路。在自我提升之路上,只是“顺便高考”。
投资人并不看好这样的模式,因为每一门课都太用心、太创新,因此很难快速像癌症般蔓延复制,但是这是我内心中的教育理想,也是童行创建教育理想国的初衷和志愿。
我们能否坚持自己,取决于有多少人支持我们的努力。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是独立自由的灵魂,具备由内而外的生命之光。
如果你也跟我们有共同的信念,希望我们能一路童行。你的支持,是我们能够坚持走下去的最大动力。
愿我们所有人,都能相信自己。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WePlan童行计划”,作者郝景芳。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