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兰在高峰论坛上发表主旨报告
6月25-27日,“深度学习与智能治理——2018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蓝皮书发布会暨论坛”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同时,为期两天的高峰论坛隆重举行,论坛期间,几十位国内外专家学者、教育政策制定者以及学校、企业负责人齐聚黄浦江畔,共话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新动向,带来三十多场主旨报告。
论坛现场,台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洪兰发表了主题为《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的主旨报告。未来,机械、重复性的工作都将被机器人所取代。这样的环境之下,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孩子,面对未来的挑战?洪兰教授从大脑科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几大观点,这些理念和做法都适用于家庭教育之中,也破解了当下教育中存在的很多误区。
人工智能浪潮来袭,如何让孩子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持竞争力?
在洪兰看来,未来很多重复性的工作可以交给机器人来完成,因此,个体的人文素养、情商等软实力在人工智能时代将被提升到一个重要的高度。
“你要知道连机器人是没有分数的,也没有哪个大学毕业的文凭,是不是?如果你竞争的对象是机器人的话,你应该是看孩子的能力,而不是看他的分数,分数就没有这么重要了!”洪兰表示,有研究指出,21世纪人才需要具备6C技能,即,合作(collaboration)、沟通(communication)、内容(content)、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创新(creative innovation)、自信(confidence)。
如今,要怎么教你的孩子,才能让他们面对21世纪的挑战?洪兰从脑科学的角度和家长、教师分享了几个观点:
大脑不断在改变,人生起跑早晚都能赢
在洪兰看来,过去以为大脑过了青春期就定型、不可改变的观念是错的。大脑的可塑性是终身的,人终其一生不停地因新的经验而不停地重塑他的大脑。“所以家长真的不要让孩子在起跑线上争先后,人生好似马拉松,起跑早晚都可能赢。”洪兰说。
实验显示,猴子的中指断掉失去功能一段时间后,大脑中相对应的区域会因为太久没有使用而被周围的其他功能占领,即第二根和第四根手指的大脑相对应的区域会扩大并覆盖第三根手指的相对应区域。
“大脑是一直不停在改变的,会不停因应外界需求而改变神经网路连接。”洪兰表示,因此,老话所说的“三岁定终身”也是错误的观念。
洪兰分享了这样一个循环:大脑产生观念——观念引导行为——行为产生结果——结果改变大脑。“每一个人都是过去经验的总和,过去的经验,造成现在的你。”洪兰说,落实到日常的教学教育过程中,老师、家长今天怎么对待学生、孩子,会影响他们的神经连接,最终影响他将来的行为。“所以,不要总跟孩子说你很笨之类的话,这些话会最终固化他们的行为。”
此外,从培养创造力的角度来看,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经常使用大脑,多听、多看、多想,能引发并深化大脑的神经回路,有益于灵活思维、激发创意。进一步说,主动学习与广泛的生活经验能使神经联结更为紧密,有助于增进大脑各区域的功能发挥。
创造力来源于安全感,在哪儿跌倒,换个地方爬起来
洪兰表示,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家庭是最早的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因此,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
“为了节省大脑资源,人的一天中60%的行为都是习惯化了的行为。”洪兰表示,因此,从小在家庭中养成好习惯至关重要,品格决定命运,习惯决定机会。
洪兰还表示,在孩子创造力的培养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一个前提,那就是,创造力在孩子有安全感的时候才会出现。因此,家庭和学校要给孩子营造一个稳定的,充满安全感的情绪环境。“创造力来源于思考的弹性,恶劣的情绪会伤害孩子的大脑。”
她表示,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重要的是看孩子有什么能力,而不是缺少什么能力,所谓“在哪儿跌倒,要换个地方爬起来。”要看到每个孩子的优势所在,就像如果用爬树的技能去衡量一条鱼,那么这条鱼终其一生都会觉得自己很失败,因为它不可能学会爬树。所以,不要把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孩子只能跟自己比,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就应该奖励他。
21世纪需要培养孩子的三大能力
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是让他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洪兰分享了一个实验结果:
有实验曾追踪1970年出生的17000名婴儿,一直到2008年这些人38岁时候,研究结果发现,影响他们快乐和生活满意度最高的因素,不是一般人认为的IQ和GPA(智商或者学业成绩),而是conscientiousness(自知与责任心)。决定一个人成败是self-control(自制), integrity(正直) and perseverance(恒毅力)。
那些成功的人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最有毅力的人。
洪兰总结了21世纪需要培养孩子的三大能力:
第一是阅读,在她看来,阅读是创造力的根本,可以活化神经回路,此外可以激发想象力。
第二是批判思考能力。
第三是创新能力。
在她看来,拥有这三种能力的孩子将真正拥有自信,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第一教育”,作者欣驰。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