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被遗忘的「史上规模最大乡村支教运动」

作者:黄章晋 发布时间:

被遗忘的「史上规模最大乡村支教运动」

作者:黄章晋 发布时间:

摘要:因为今天人们谈支教,早已经忘掉了历史上这场规模宏大的乡村支教运动。

500470217_wx.jpg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上篇文章《013 | 将来我的学生能进血汗工厂就心满意足了》推送完,我突然想起来,谈起乡村支教,我居然忘了一桩如此重大的支教运动。

趁着刚好想起这件事,我这里赶紧把它记下来,因为今天人们谈支教,早已经忘掉了历史上这场规模宏大的乡村支教运动。

这就是1985-1988年的「中央讲师团」。

我相信你看完对中央讲师团的粗略介绍后,是不好说国家在观念上是不重视乡村教育的,但效果如何,且慢慢细看。

中央讲师团,就是为培训提高基层乡村教师水平,从中央党政机关和地方机关中抽调年轻人,组团下乡支教。

组建讲师团,是当时总书记胡耀邦的想法。

1984 年 10 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特别强调了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是国家的战略性任务,为此成立了一个「科技、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由胡本人挂帅。

当时大家觉得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基层教师水平太低,绝大部分老师受教育水平达不到要求。老师不行,自然学生就不行,所以,抓教育首先就是抓教师。

合格的教师一时无法培养怎么办?

培训现成的教师。

教师培训机构和力量严重不足怎么办?

中央党政机关和地方机关有很多刚工作不久的年轻人。

教师培训机构不够怎么办?

把人直接派到基层学校去培训老师不就行了吗?

于是,就有了中央讲师团。

你已不可能指望将来还会像当年一样重视支教这件事了。

1985 年 8 月 11 日,胡在大会堂欢送 3250 人的中央讲师团,做了题为《年轻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的演讲。他还在欢送会上当场答应了给成员们发放补助。

1986 月 8 月 16 日,86 届讲师团欢送大会和 85 届的表彰大会,又是在人民大会堂,胡又发表热情演讲,叫做《再同年轻知识分子谈成长道路问题》。

1987 年胡离任,当年和次年的表彰和欢送大会规格自动降级,1989 年讲师团停派。

四年时间,中央讲师团总共派出了五万人下到乡村基层支教,除极少数,绝大多数人都在派驻的基层呆了整整一年。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支教,实在是今天不可想象的事。当年才 23 岁的刘欢也是讲师团成员之一,在宁夏支教。

前几年,我在请教一位当年在中办的老前辈时,他无意中讲起自己参与过讲师团,并以此为例讲述他眼中公共政策的得失,如果不是他讲起这件事,我不知道还有中央讲师团这件事,虽然这五个字我听着耳熟。

要说重视,当时真是雷厉风行,中办和国办 6 月联合发文动员参加讲师团,8 月第一批人就被送到了各自的对口地方。

因为教育部不是强势部门,由它牵头不可能指挥调动如此多的平级部门,于是成立副总理挂帅的国家教育委员会,为便于调动资源,把财政部、人事部等强势部门拉进这个综合部门。

今天你搜索中央讲师团,经验得失只有几句语焉不详的话。如果不是那位老前辈仔细分析得失,并与后来做比较,我今天也不会想起要写这件事。

按照老前辈的说法,最高层如此关心基层基础教育,原本是一个非常正面的例子。但实际上,中央讲师团作为一个标准案例,淋漓尽致体现了什么叫「运动式的工作必然都是瞎指挥」。

当时他工作不久,和大家一样,认为中国刚刚结束的历史悲剧,是因为领导人个人能力、品格之类的问题。而他对讲师团从决策、发起到执行的了解,让他改变了看法。

胡被公认是品格高洁无私、眼界开阔的人,但他在推进一项任务或解决一个问题时,熟悉和习惯的方式与前人并无区别,恰恰是因为这一点,才让他明白:只要是发动从上至下轰轰烈烈的运动指令,不管怎么做,一定都是制造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多,至少是成本收益最不划算的。

中央讲师团便是这样一个例子。

在他看来,虽然农村基础教育师资水平极差,但也不用不上把他们这样的人派下去培训老师或顶替老师上课——讲师团不乏科研机构的青年才俊。他们被派下去时,只有政治动员,却没做必要培训。他们能给基层老师带来多大帮助是非常可疑的。

一把手高度重视,讲师团动静极大。北京派一个人下来,从省开始,层层要为这项任务安排额外人手,最后,到了基层学校是一个人,但实际上因为组织设置等原因,耗费了好几倍的隐形人力。

带着崇高使命拿着接近工资水平的补贴下去的年轻人,对工作和任务真正投入的不多,而不敢怠慢这些派下来支教的年轻人的基层,他们真实的感受,不是上面给了我们帮助,而是增加了我们的负担。

按这位我非常尊敬的老前辈的看法,如果你真觉得基础教育问题非常大,花多大代价都值得,最便捷省事的办法,就是把这笔钱交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决定怎么用,没人比他们自己更清楚他们缺什么。

之所以会选择一条最不合理的路径,逻辑其实很简单:

最能显示对某项工作重视的方式是一把手亲自过问;

一把手亲自过问的最好方式,就是直接把自己身边的人派下去,一竿子捅到底;

而把距离这件事最远最不相干的人派下去,一定是效率最低、破坏性最大的。

为配合讲师团的运动,先是教育部升格为国家教育委员会,然后又成立了一个讲师团办公室,成为一个常设机构,而每个接收了支教年轻人的地方,都会从省到市(地区)到县一路设置对应的常设编制。

老前辈说,正是这个经历,让他明白为何打开中国官僚机器的外壳,会发现里面叠床架屋、机构重复设置、互相牵制、互相制造困难。

而首长们对运动式的喜好,一部分是权力的天性——国家权力天然倾向于调动和支配更多资源,以扩大自己的边界,在中国,只有财政因素才能限制它无限扩张的冲动;另一原因,就是历史上特殊的成功经验,打江山的成功经验,让最大程度调集社会资源,最大程度实现意志的集中,成为胜利者心中深植的本能。

老前辈当年写过一份很长的总结分析报告,结论是,如果是为了支教,讲师团这种形式其实就是劳民伤财。

报告交上去后石沉大海。

当年中央讲师团的成员中,今天像他这样看待讲师团的人应该不多,虽然当时大部分人的感受相差不大,但对个人来说,参加讲师团并非坏事,起码它有双倍工资,而且这个基层锻炼是值得在履历上浓重记上一笔的,当时叫做捞取政治资本。

网上搜履历时用心了一下,发现当年那些「北京派来的年轻人」,许多已经是国家栋梁了。

虽然中央讲师团这个轰轰烈烈的运动几乎被公众记忆遗忘,但它在很多参与者那里留下了美好记忆,就用一位参与者的组诗结尾吧。

下面是作者原文:

发表在《简报》上的几首小诗,而今读来,真如品尝窖藏25年的陈酿。

(一)组团

劫难后,国运艰;再长征,非等闲。

开辟四化新天地,发掘人才是关键。

中央果断做决策,组织干部讲师团。

群情踊跃争报名,沧海横流有中坚。

首批三千精锐兵,深入教育第一线。

培训师资万年计,促进形势大发展。

(二)誓师

大会堂,灯火明;讲师团,即出征。

胡总书记来动员,一席话语暖融融。

拨散迷雾开眼界,意志坚定好心情。

年轻一代成长路,我们实践何光荣?

多干实事少空谈,勇于探索树新风。

坚信中央政策好,定能无往而不胜!

(三)出征

别京华,心沉沉;离亲友,泪津津。

莫道豪杰无柔情,应知壮士亦长吟。

只为国家振兴计,舍逸就劳自甘心。

老山英雄说得好:苦我幸福亿万人。

报效民族血总热,热血润滑钢轨新。

乘车跨越山与河,愿我山河万木春!

(四)入阵地

驻新域,月儿高;写讲义,洗征袍。

老灾边穷条件差,我自心中早预料。

打铁先得自身硬,陋室备战乐陶陶。

心理教育群书览,育人岂可学识薄?

刚与战友试讲罢,又将教案细推敲。

明天开讲第一课,辗转难眠盼天晓。

(五)上战场

沉甸甸,执笔端;登讲台,船扬帆。

课铃擂响进军鼓,战斗激情似海燕。

南疆卫士树榜样,我将粉白比硝烟。

学生攻城眼闪亮,我做人梯助登攀。

板书字字从容写,娓娓讲解也不难。

喜看桃李点头长,笑迎神州春烂漫。

(六)传捷报

杨柳青,岁岁景;传捷报,钟声声。

一载已历万重事,锤炼磨砺风雨经。

高歌一曲南泥湾,勇于开拓当尖兵。

基层民众齐称颂:良师益友出北京。

讲师团员心头喜,搞好总结善始终。

三千儿女再振臂,班师凯旋泪盈盈。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黄章晋”,作者黄章晋。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黄章晋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黄章晋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被遗忘的「史上规模最大乡村支教运动」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