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一起玩手机 图片来自网络
近些年的暑假,农村孩子玩捉迷藏、骑马打仗的景象少了,一天难得听到他们追逐嬉戏的声音。营长看见一群孩子凑在一户人家的门口,正专注地看手机。这家装了无线网络,白天大人出去工作,家里只有一位老婆婆,好说话,不赶人,还会让他们进去坐坐。这群孩子经常在这里花光一整个下午打游戏、看影视剧,除非手机没了电,不然很少抬头。
湖南王校长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周一到周五,学生们在学校玩不了手机,一放暑假,容易刹不住车。
不少人也意识到长时间玩手机成为了乡村少年的“流行病”,甚至到了不懂“吃鸡”是文盲的地步。一位从外地回乡的中年人发现,“除了睡觉,哪怕吃饭、上厕所、走路,村里的青少年手里也往往横着手机”。
在学校的偏僻角落
在家里 图片来自网络
在草丛里 图片来自网络
在路边 东方IC 图
2016年初,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等四个单位联合发布第八次“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已经有超过四分之三的未成年人拥有自己的手机,其中近九成使用过手机上网。未成年人上网最常做的事情前四名是听音乐、聊天、打游戏、看视频。
这份调查报告称,留守未成年人群体认为上网最严重的问题,排名前两位的是“耽误学习”(27.0%)和“玩游戏/聊天上瘾”(23.8%)。
超过一小时后,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越长,成绩越差
与孩子们热衷使用手机形成对比的是让老师心凉的成绩。城乡的教育资源差距本来就使得农村孩子的基础落下一截,若是自己再不努力,成绩更堪忧。
日本东北大学专攻脑科学的的川岛隆太教授曾分析仙台市2万2390名中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调查显示,每天在家学习时间超过2个小时的初中生中,每天用智能手机不超过1小时的初中生和不用智能手机的初中生,数学平均成绩相差不大,分别为74.7分和75分。但是使用智能手机时间超过1个小时的学生,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越长,学习成绩越差。每天使用4小时以上的学生,数学平均成绩只有57.7分,还不如在家不怎么学习但也不用手机的学生。
对于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管不了的留守孩子,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放假时想玩多久都可以。
手机依赖正在破坏孩子的自控力
手机上充满感官刺激的娱乐消遣不仅占去了农村孩子们的大量时间,更严峻的是,它们正在破坏孩子的思考力和自控力。
先了解一个理论:奶嘴乐。
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是一位被称为西方战略巨擘的人,他一生提出过很多新奇的战略名词,其中有一个叫做“tittytainment”,中文译为“奶嘴乐理论”。
这是一个魔性而邪恶的理论:全球化使财富集中在20%的精英手里,为了消解另外80%人口的不满情绪和精力,就给他们塞上一个“奶嘴”,让他们安于享受娱乐,慢慢丧失热情、抗争欲望和思考的能力。“奶嘴”包括色情业、赌博业、暴力型影视和游戏,娱乐新闻、偶像剧、综艺等大众化娱乐产业等等。
无论是王者荣耀、绝地求生等手机游戏,还是抖音快手等视频APP,在设计的时候就已经引入让用户上瘾的机制:触发、行动、多变的酬赏、投入。精确的算法能记录、分析你每一个动作,根据你的偏好推荐更多类似内容,每个视频只有十几秒到几分钟,不需要大脑付上任何努力。
游戏能立刻给你反馈,碎片化视频不要求你有耐心,而且有更强的感官刺激。就像吃完了一口麻辣火锅,再吃一般食物会觉得没味道,长时间看手机的孩子看惯了动感十足、有强大感官冲击力的画面,对普通的信息刺激会变得迟钝。
认真听完40分钟的课,看完一本书,思考一个问题,这些活动远不如手机的刺激性大,且需要付出更长时间的注意力、更复杂的脑力活动,孩子自然越来越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做,而他们的未来可能因此将被牢牢拴在底层。
依赖从手机上找快乐,找到的更可能抑郁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简·腾格(Jean Twenge)在《临床心理科学》杂志发表文章,指出美国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数量在快速增加。从2010年到2015年,短短五年时间,美国青少年感觉“没用和不快乐(抑郁症典型症状)”的人数在全国范围内激增了33%,青少年企图自杀事件增加了23%,13岁到18岁之间人群自杀率上升了31%。
在对青少年进行了几次大型调查后,简·腾格发现,所有的可能迹象都可以追溯到青少年生活中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智能手机的突然崛起。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数据显示,从2012年末到2015年,美国青少年有智能手机的比例从50%多迅速增加到73%,而2012年,青少年患抑郁症的人数和自杀率都开始上升。
腾格认为虽然不能保证说智能手机应该承担责任,但两者的时间点让人高度怀疑。“2012年至2016年,(美国)青少年生活变化最大的是他们花在数字媒体上时间增加,以及面对面社交活动和睡眠时间的减少。”腾格说。
她发现,与那些每天只上网1个小时的青少年相比,每天上网5个小时以上的青少年自杀风险更高,更容易患上抑郁症、考虑自杀、制定自杀计划或尝试自杀。
一个原因是盯着手机的时间越长,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就越短。面对面交流是人类保持情绪健康的重要因素,哪怕是闻到另一个人的气息、一个眼神对视,对沟通都有积极影响。缺少真实的交流的人,情绪就会衰退,陷入抑郁。
2007年,第一代苹果手机面世。大约在同时,美国青少年每周和朋友出去玩的时间开始明显呈下降趋势。图来自简·腾格的Twitter
睡眠时间也会受影响,而睡眠不足是导致患抑郁症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十四岁的小青暑假常常玩手机到半夜12点、1点,连续看了四集热播影视剧之后,常常感觉到一阵空虚,“也没太大意思。”过去的四个小时好像蒸发了,只留下眼睛疼和脑袋晕。
身边凋敝的乡村和影视剧里的花花世界相差太大。我为什么出生在农村?我为什么在这里?我到底要做什么?我的未来在哪里?小青隐隐有时候会被类似的想法所困,说不清,想不明白。
孩子过度使用手机,根源竟然是心理痛苦?
说起孩子花大量时间玩手机,为打游戏而影响吃饭睡觉学习,父母和老师们深恶痛绝,但容易仅停留在于谴责手机游戏公司、App供应商上,却忽视了孩子沉迷手机背后的心理原因。
事实上,长时间使用手机的孩子往往是为了躲避现实中的痛苦。
如果一个人在青春期没“上瘾”,在后面的人生里这个概率是很小的,15~19岁是最易出现依赖电子游戏的年龄段(同时,中国孩子对电子游戏产生依赖的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为什么?
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遇到大量成长中要面对的问题,如果缺少权威的成年人给予引导和支持,他很可能会陷入迷茫中。手机娱乐是他们逃避眼前焦虑和痛苦最便利的选择。
而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会面临很多阻力:渴望父母关爱而不得、和爷爷奶奶缺少深度情感交流、学业跟不上、业余时间空白无聊、如何交到朋友的苦恼……
王老师在朋友圈发表了她的看法:
“留守儿童回到家里就一个人或者和爷爷奶奶一栋房子在一起,(需要陪伴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学困生心理压力得不到释放,必然会找突破口。学生说周末不玩手机太无聊了,作业不会做,又没人说话,没其他事情做,只能玩玩手机,听听歌,打打游戏了。”
与爷爷奶奶在家生活,孤独、无聊,是这些孩子共同的感受。打游戏能短暂抚慰这些孩子的心理,但过不了多久,漫长的现实痛苦还会重新袭来,于是,再次拿起手机。
同样是玩手机,为什么伤得更重的是农村孩子?
图:不同群体未成年人一天上网频率比较,第八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
农村未成年人和留守儿童“一天多次”、“一天一次”上网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城市未成年人,三个群体“一天多次”上网比例分别为:城市9.3%、农村15.4%、留守儿童15.8%。
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家长。下图显示,相比城市家庭,农村家庭对孩子们上网的指导和监督相对忽视。
图:未成年人父母对上网的规定(单位:%),第八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
家庭是最能提供有效干预的环境,但留守孩子没有父母有力的监督和指引,爷爷奶奶说不能玩手机只是一句空话。还有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手机对孩子的影响,孩子喜欢玩手机,不是多大的事儿。有些家长为了让年幼的孩子不烦自己,甚至主动用手机当电子保姆,“孩子玩手机,省得闹人了,还不耽误咱干活。”
越来越多农村孩子花不少时间在手机娱乐上,这个现象与城乡二元化、快速城镇化、留守儿童等议题息息相关。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缺乏亲情陪伴、父母缺少正确养育方式的农村孩子最容易被强势的手机娱乐卷入,也伤得最重。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校长老师营”,作者:歌路营营长。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