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unsplash
1998年的时候,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院校专业目录》中,突然出现了一个新词:“艺术设计”,用来取代这个专业的原有名称“工艺美术”,从这一天起,中国的大学中才算正式有了艺术设计专业。
所有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都相信:设计的本质是创新。这个想法没错,因为这个专业到了今年在中国正式诞生才20年,的确很“新”,比00后年长两岁。在那之前,这个专业的名字叫过“工艺教育”,还叫过“手工教育”和“图案教育”,乡土气息很浓郁,即使是中国设计教育的最高学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前身,也叫做“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当然这个名字,也随着1998年的学科名称改革和院校调整也进入了历史。
1999年11月20日,清华大学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合并挂牌仪式
01
中国教育之父孔子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可见专业该名称历来不是小事情。往小了说,是艺术教育思想的改革,往大了说,可就是路线斗争。
今年炮轰红点奖的“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先生,当年也是改名专业改名大争论中的风云人物。1998年的十年前,也就是1988年时,柳先生看到中国有100万台自行车、1000万只手表、260万台缝纫机因为设计的太落后,积压在仓库根本卖不出去,就火气很大地疾声大呼:“设计时代文明必将取代工艺美术时代文明”,并断言:“社会产生的设计之花将开遍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情的历史进程将改变有着几千年辉煌成就的工艺美术事业的垄断地位。”
很可惜,45岁时的柳冠中先生还不是中国艺术教育的权威,今天这位在设计教育界一言九鼎的人物,自有更老的前辈来把持话语权。比柳老爷子大十二岁的张道一先生,才是那时的风云人物。作为我国艺术学学科的主要创始人,面对这场上世纪80年代末艺术教育界的大讨论,他表示:传统工艺、民间工艺、现代工艺这三者之间只有形态、材料和制造方法上的差异,并无本质差别。”张先生的确深谙名词的价值,根本就没有用“设计”这个词,而代之以“现代工艺”。就这样,“艺术设计”这个词,就从1988年起,又晚诞生了十年。
为什么一个专业的名称诞生这么难?
清华美院原副院长杭间教授在说的很明白:“词汇的变化是社会生活的缩影,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外在表征,文化和教育在这时候往往成为中国社会变革的晴雨表。”叫"工艺美术",还是叫"艺术设计",都要服从大局。改革是一盘大棋,艺术教育的改革也不过是社会改革步伐的反映。
1992年,小平南巡时指出:“谁反对改革,就让谁睡觉去。”所以,1993年中国的艺术类专业又一次进行了调整,分成了八个类型:染织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艺美术学、装饰艺术设计和工业设计,但整个设计学科的名字,仍然是“工艺美术”,这种“工艺”下面才有“设计”的专业命名方式,大概可以算作改革过程中的一种妥协吧。
究其原因,还是杭间教授说得清楚:“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历史,无产阶级政权的特色与中国农民出身的朴素结合在一起,使得中国人的生活价值观建立在最简单的物质满足的基础上,设计从这一意义上是奢侈和浪费,是国家意志所不允许的。”而1988年时,柳冠中先生提出的:“只有培养作为在大工业发展基础上的高科技信息时代所需要的综合性通才——设计师,才是当前工艺美术院校教育的出路”,这个思路,在一个连传呼机都没有,电视机还未完全普及的时代,也未免太超前了点儿,高等艺术院校的老师那时也都还骑着自行车呢。
02
英文“Design”的意思就是“设计”,但最早这个词可不是被翻译成“设计”。说来话长,中国的艺术教育,基本上是舶来品,是由留学生们引入中国的,这个事实基本上是共识。
不过,和很多专业的兴起一样,Design这个专业,不是从欧美直接引进的,而是从日本进口的二销专业。没什么其他原因,甲午战败,留学欧美的学生们大都学习的是实业兴邦的理工科,留学东洋的大概是被同文同种的倭寇后裔欺负的太厉害,情绪波动比较大,情绪一大,就容易变成文艺青年,鲁迅先生就是这样变成中国的文坛领袖的,因此回了国,比留学欧美的海归们更早的投入到了艺术教育之中。
Design这个词,首先被日本美术教育家有岛精一翻译成了“图案”,1890年日本高等工业学校首先建立了图案科,1918年,北京美术专科学校按照东京美术学校的工艺图案科建立了图案系,这个图案专业,就是后来的“工业美术”专业,这在李朴园先生的著作中是早就说明白了的。其对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有多深呢,1998年时,中国美术高考的设计类专业,大多数艺术院校的高考试题还是图案专业的内容,主要考的就是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图案设计。
到了20世纪20年代,日本艺术教育,又将“图案专业”发展为“工芸美术”专业,但民国时的战火纷飞,哪里有精力去发展温饱要求之上的生活审美追求。因此,从“图案”到“工艺美术”的专业转型,实际上是建国后才完成的。毛主席定下了以手工艺的原始积累为中国实现工业化创造条件的国策,并明确指示:“提高工艺美术品的水平和保护民间老艺人的办法很好,赶快搞,要搞快一些。”根据这个精神,1953年“工艺美术”作为一个学科专业,正式获得了国家的认可。
1956年,留法归国的庞薰琹先生受命组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作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最高学府。但庞先生留学法国的国际视野,与民国延续下来的日本的图案专业教育思路,再加上有朴素革命理念加持的手工艺办学理念,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办学理念几乎从一诞生就充满着内在矛盾。
1956年11月1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典礼,庞薰琹副院长讲话
庞先生一方面主张吸收传统民间手工艺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更要求学生们掌握现代的设计技巧、原理和经验。思想先进的人总是不被理解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仅1年,庞先生就被打成“右派”,逐出了自己一手创办的大学,直到1978年才被允许返回学校。
从1978到1988,从1988到1998,仿佛“十年”就是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一个节点。“Design”这个词终于正式被翻译成了“设计”,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名字也被国家教育部正式颁行,可争论从未停止,这一吵,就一直吵到了2008年。
2008年11月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的《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研讨会上,几乎所有美术学院的院长、系主任、理论家和设计师再次激烈讨论。将“工艺美术”改成为“艺术设计”究竟对不对?有位德高望重的专家明确指出:使用“设计”这个词,会面临着中国设计必然成为西方设计复制品的危险,会失去中国民族在世界中的“名称话语权”和“文化话语权”。也有部分专家指出:将“设计”捆绑在“艺术”的名词之上,也是一种妥协的误读。应该更进一步,将“设计”从“艺术设计”的捆绑中解放出来,“设计”就是“设计”本身,作为一门跨界学科,理所应当跟上世界的潮流,获得普世的专业价值,才是真正的教育规律。
九十年光阴,兜兜转转,从1918到2008,“Design”应该叫什么,应该怎么干,还是没个统一的共识。“艺术设计”这个词本身就被赋予了太多专业之外的意义,大到民族尊严、小到如何上课,都牵扯着几代人的命运沉浮。
03
一个专业的名称有那么重要吗?很重要!因为涉及到课程的内容应该怎么设置,以及培养怎样的人才。
当“Design”还被称为“图案”时,我们的教学大纲是这样的:
当“Design”被称为“工艺美术”时,我们的教学大纲是这样的:
既然叫做图案,那就是个画画的问题,既然叫做工艺美术,那还是个画画的问题。因为工艺美术是美术的分支,而美术就是画画,这几乎是所有人的直观认知。而“能画画就能搞设计”这个观点,今天听来是玩笑话,当时可是在学术研讨会上明确提出的。
早期传统图案教材:《中国锦缎图案》《敦煌藻井图案》
就拿基础课来说吧,1952年以后,将素描基础等同于造型基础,“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这个观念也被带到了艺术设计的教育理念之中。设计学科的基础课应该怎么办,不是“需不需要画素描”的问题,而是被认为“应该怎么画素描”的问题。究竟是画油画那种全因素的写实素描,还是画所谓的“设计素描”,这种争论,一直延续到现在的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之中。很多院校的设计类专业,在大一还在画素描,可以说就是1952年确立的教学思路的延续,是的,66年前的教学套路,一半以上的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的设计教学还在用。
再拿长期作为中国设计类基础课的“三大构成”来说吧。1979年,王无邪、吕立勋等香港设计师,在广州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办了关于构成知识的讲座,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设计这个专业,除了画素描和画图案,还有构成学的知识。于是“三大构成”作为“先进的西方艺术教育经验”就这样被引入到了中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之中。
多年以后,中国美术学院宋建明教授到了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留学时,才发现:这个被误认为源自包豪斯的设计教育课程,其实是日本中小学教育的美术启蒙课程,写出《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艺术设计的色彩构成》、《艺术设计的立体构成》了的日本专家朝仓直巳都不知道自己专门为中学生撰写的美术读物,竟然被奉为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经典长达30年,现在很多大学的设计基础课还在用。以至于宋建明教授不无尴尬的回忆起自己的法国留学生涯:“我专门地求教导师关于设计造型基础理论的合理性问题,当我问询‘三大构成’时,得到的回答都是——不知道”。是的,我们艺术教育的历史,或者说我们的近现代史,就是这样和日本总是绕在一起。
维基百科:朝仓直巳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邬烈炎教授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是这样总结的:“图案、素描、构成是三门具有典型意义的课程,它们都是从国外引进而来,分别是三次向国外艺术教育学习的高潮中的代表性产物。图案课程是20世纪初随着中国学习西方艺术教育理论与方法的第一次高潮而进入中国;素描课程是继第一高潮引进后又在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素描教学法所带来的结果;构成课程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引进的。”
没错,就像设计这个词是舶来品一样,关于设计教育的一切也都是舶来品。真是没办法,再强的民族自尊心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或许,因为设计这个专业,本身就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就像牛排和油画一样。
04
我们经常抱怨现在的艺术设计类学生不好就业,其实呢,所学的课程有些都五六十年没有根本改变过了,能就业好就是见了鬼了;
我们的学生经常抱怨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不能在工作中应用,其实呢,很大一部分老师在拿几十年前的知识教你,能跟上时代就见了鬼了;
我们的学生经常抱怨很多老师的见识还没有微信公众号提供的多,其实呢,最新的设计知识,老师是和学生一起起步学习的,能更新就是好老师;
我们的课程更新经常会跟不上时代,其实呢,中国有“设计”才二十年,过分的渴求与苛求,都是一种苛刻。
倒是一种选择很现实,那就是到Design这个专业的发源地去。那里,Design就是Design,既不是图案,也不是工艺美术,更不是艺术设计,就是设计本身。是的,设计就是设计,纵世间辗转,或许,这个认识的达成,不需要再经过二十年。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康石石”,原标题《中国有“设计”二十年了》。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来源:康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