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识小程序
病虫害问题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进而影响到农户的收益。
传统的应对方案,主要是求助当地农资经销商或农技专家。但农资经销商的卖药目的性强,未必会给出客观的建议,而农技专家资源则极度稀缺,很难找到。
「神农识」从这一痛点切入,基于AI图像识别技术,推出可以拍照识别作物病害的APP和小程序,帮助农户快速诊断病害并找到防治方案。
工具是流量入口
农户通过神农识的APP和小程序产品,选择作物类型,对作物的病患部位进行拍照,3秒内可以返回识别结果,包括病害诊断结果、相似程度、病害特征、原因和防治方法等。
如果农户还需要更多帮助,可以付费进行一对一的电话咨询,神农识的农艺客服会提供更深入和针对性的诊断、防治帮助,目前费用是9.9元每次。
据官方信息显示,神农识可以识别出16种常见作物的96种病害,识别准确率可达95%。
神农识提供的运营数据显示,产品自6月1日开始公测,在没有推广投入的情况下,用户注册量已过万人,七日留存率为38.3%,日活用户超过10%,每天有上千条图片上传。
这也初步验证了拍照检测是农户的强需求,可以作为农户流量的有效入口。
变现模式:咨询、广告、知识付费、大数据
除了一对一咨询的变现模式,基于流量的农资广告,也是自然而然的一种变现模式。
神农识作为工具虽然需求较强,但病虫害检测往往较为低频。对此,神农识创始人郭强告诉36氪,他们正在筹备农业知识付费的重要服务,覆盖作物生育周期关键节点,推出专家课程,以为满足农户更多需求,提高用户粘性和ARPU。
36氪曾报道过的天天学农,就是一家做农业知识付费产品的公司,不到一年已完成三轮融资,累计服务用户数达50万人,付费率超过20%。已验证了农业知识付费的可行性和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郭强并不认为农业知识内容会形成较高壁垒,主要是农业领域没有名人IP效应,不像互联网领域的知识付费,大V、名人等会成为内容的有力背书和流量来源。
用户对作物拍照上传,会产生大量的农情数据,神农识认为基于此可以挖掘可观的商业价值。
算法层面,可以将数据用于模型训练和优化,不断提升病害识别准确率;
农户层面,可以获取其种植作物、病害情况、所在区域等信息,进而描绘出用户画像,精准推送知识付费内容及广告等;
农险公司和政府层面,可以基于精准定位,掌握作物种类及病害情况,预判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等。
未来:用科技、数据、知识提升农业和农民
中国农业群体规模庞大,据了解,中国仅种植人口就有2.6亿左右,整体市场潜力可观。
神农识以病害识别工具为切入点,拓展咨询、学习社区、大数据等服务,沉淀聚集涉农群体,未来想成为农资和农服的入口平台。
具体推广模式上,神农识与今日头条三农板块合作,获取重要入口;与淘头条、县域公众号等进行异业推广合作;与中化、京东云进行渠道推广合作等。
在目前的初期阶段,拉拢农户群体,树立自身的专业、可信赖的形象,是神农识的首要目标。这点从暂时不做农资产品电商可以看出:
用户拍照后得知作物的病害,了解了防治方法,下一步很自然的会有购买农药等农资产品的需求,,如果在该环节,神农识直接推荐平台商城中的产品,也是顺理成章的。但神农识短期内并不准备这样做,主要是想保持其客观、中立的形象,避免让用户觉得神农识像农资经销商一样,带有强烈销售目的,而影响信任。
团队方面,创始人兼CEO郭强,是农业部专项项目特聘专家,曾任中化集团钾肥事业部负责人。在农业和互联网行业均有丰富的经验和资源。COO徐效建,曾任中化化肥大区经理,山东科一力集团总经理。农技合伙人孟凡民,曾是中化化肥首任总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服务30年,在职业农民培训方面经验丰富。
神农识曾于17年初获天使湾500万元天使轮融资,目前已开启新一轮1000万元融资,用于完善知识内容体系,平台开发及优化,市场推广。
本文转自36氪,作者陈绍元。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来源: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