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改变和完善只能发生在学校里吗?美国、日本等地正悄然兴起的“学习社群”证明,社区一样可以做到。基于移动互联网和居民的自治,社区为家庭提供了解决孩子学习后顾之忧的新方式。专注于教育信息化和国际比较教育研究的秦岭老师,介绍了自己在美国研修时了解到的情况。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身边也能构建出真正互利互惠合作的学习组织,帮助孩子们拥有更好的未来。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孩子们在一起学习,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特别是在“二胎”政策落地、家庭教育日益被看中的今天,相信不少家庭都渴望在身边能有同龄儿童共同学习成长的空间。
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对欧美、日本等地区悄然兴起的基于地理位置信息(LBS,location-based system的简称)与网络社交的社区学习综合体——“学习社群”的观察与思考。
所谓“学习社群”是指通过社区居民自发组织、通过网络社交与基于地理位置信息开发的社区app,整合社区及各方资源、主要服务社区内的孩子学习的学习自治组织。
这样的学习自治组织,类似中国古代家族内的宗学或是私塾,只是后者是基于家族血缘为纽带,而“学习社群”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LBS)与社交网络所构建起的。不同于基于血缘的家族学堂形式,“学习社群”的存在依赖于社区自治与居民的共建共享,也就是所谓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
其实,LBS并不是一个新技术,我们熟悉的点评、外卖等应用中就是利用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为我们提供相关服务,不少如“市民云”等政务生活类app或者微信小程序也会调用地理信息为相应地区对象提供服务。社交网络更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微信内的“附近”、闲鱼上的“鱼塘”就是两者结合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典型应用场景。
不过,在纽约、东京等地区出现的“学习社群”这类学习自治组织,或许会让我们找到移动互联网技术帮助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新思路。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 i-care”
“i-care”学习社群的发起人,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LanceShao(以下简称Shao)认为“学习社群”具有以下三类特点:
首先,学习社群是基于社区这一地理信息属性,强调充分利用社区内资源满足社区内儿童提供学习、社交的需求;
其次,这样的学习社群具有很明显的社区自治属性,以公益组织的形式出现,当然社区自治同样需要政府基层管理部门的支持与参与;
最后,这样的学习社群基于“互助共享”的理念,社区内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有自觉参与社群构建的意愿和行动。
“要构建起真正的互惠互利合作的学习自治组织,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分享和自律管理的理念,也就是常言所说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Shao认为“i-care”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朴素的原则基础上。
“i-care”绝非简单等同当下不少家长所谓的“众筹私教班”的形式。“i-care”不仅提供学前段、小学段的晚托班类看护服务,同样也提供高年龄段学生的学习指导与社会实践服务,更能结合社会教育资源,与公益组织、教育企业甚至大学研究所合作,为学有特长的社区儿童青年提供进一步学习实践的空间,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生态圈,满足社区内家庭对于孩子层次不同、内容丰富的学习需求。
“i-care”建立于2015年,位于当地的新兴华人社区,社区内有120个家庭,其中4到16周岁的儿童有近100人,120个家庭当中有60%以上有家庭成员在家工作或是专职家庭工作。
社区家庭主要是二代华裔、80年代后新移民家庭,经济情况在当地家庭中属于中等偏上,家庭成员主要从事大学教学、工程设计、信息科技等中高收入职业。
“i-care”的组织架构分为三层:Presby(长老会)、Volunteer(志愿者)与L-mate(学伴)。
“长老会”是这个组织的核心领导力量,其成员由社区内的教育专家、社团领袖等构成,负责整个组织的日常管理,制定社区当中的组织模式和框架,协调组织大型社区学习活动。
志愿者,是组织的主体力量,主要是来自于社区内的家长群体,尤其是家庭内专职抚养孩子的家庭成员,每一个家庭都很乐意在这样的社区当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伴,类似于美国学校中的“兄弟会”、“姐妹会”。学伴体系,主要是社区内的高年段青年或是家庭中已经进入大学的成员。这些青年认同学习社群的理念,帮助社区内低龄儿童,尤其是同所学习中的低年级学生更好适应学校生活,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i-care 学习社群带来了什么?
“i-care”通过定制社区服务app与facebook向居民提供提供以下四类学习自治服务:
一 社区看护互助网络平台
通过平台发布拼车上下学、学前儿童看护服务互助等服务信息,方便家长之间沟通“组团”。尽管美国当地的儿童看护服务市场很发达,但随着近年来人力成本上升与社区安全因素的考虑,社区内的家庭更偏向由家人接送与看护。
借助“i-care”提供的网络社交平台,不同家庭可以灵活进行协调,家长轮流接送、互相补位,不仅安全有保障,而且随着彼此熟悉,不少拼车家庭之间也更容易构成“学伴”关系。这样的资源共享,不仅有助于提供学生安全通勤与儿童看护服务,同时也促进了邻里关系的和谐。
二 “学伴”服务中心
所谓“学伴”,往往是由社区内高年段学生或是家庭成员中的大学生,为社区内低年龄段学生提供学习生活指导,类似传统家庭中哥哥姐姐对弟弟妹妹的辅导教育模式。
“学伴”除了可以在双方家庭中进行交流,社区内还有专门的服务中心,除了提供“学伴”资源,还提供活动室、工作坊与阅览室。“学伴”关系的双方,可以协商服务报酬,也可以交换彼此资源,不少家庭中会出现哥哥是另一个家庭男孩的学伴,而妹妹接受另一家庭女孩的学伴服务。
“学伴”服务中心不仅提供信息配对,还会不定期由“长老会”指派的专业人员对“学伴”服务进行管理监控,提供教育专业意见。
三 “学习资源中心”
这类服务主要是面向高中阶段学生提供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的资源以及为学龄前、小学低年段家庭提供专业教育资源。不同于国内不少地区出现的商业性早教机构与职业实训基地,这里提供的学习资源是社区内家庭成员无偿提供的(有时酌情收取材料费等)。
利用推特、脸书等平台的社区活动功能,利用地理位置信息进行推送,不少资源提供者还会利用谷歌教室(谷歌推出的在线学习平台)或是Flipgrid(微软推出的以短视频分享互动为特点的在线学习平台)进行线上培训或分享。这样的资源交流平台,让社区内学生有机会体验到更多社会生活的精彩。
例如周末A家庭提供一个20人博物馆参观活动,邀请社区内有8-14岁家庭共同参与,这个资源因为A家庭成员是一名艺术学教授,所以不仅能为参与者提供讲解服务,而且还能因为该家庭成员的人脉资源,参与者有机会参与博物馆内的一些VIP活动。
又如社区内有不少学生想了解纽约地铁交通的管理和运营,社区内恰好有一名在MTA(纽约地铁运营公司)工作的高管,他为社区学生提供了一个企业开放日活动,满足了孩子们的需求。
这里,所有的学习资源都是社区内家庭热情提供,每次活动的精彩记录也会在社区网络平台与线下社区活动墙上进行展示,“长老会”每年也会对优秀资源提供者进行表彰,并邀请其加入“长老会”。
四 “社区青年英才”支援计划
社区青年英才的培养犹如古时大家族中培养骨干子弟,只是这里的“社区青年英才”在享受社区提供的资源同时,也须承诺回馈社区。这里的青年英才培养,更注重为学有所长的孩子及其家庭提供专业的指导或是相应的资源。
例如B家庭的孩子显露出在植物学研究方面的天赋,“长老会”通过社区内资源的整合,与学生家庭协商后,联系相关研究机构为学生提供深入学习的机会,并帮助其考入相关大学进修相关专业。这里,“学习社群”提供的服务是免费的,不过在和受助人及其家庭协商中,要求学生及其家庭能为“学习社群”提供一定的资源反馈。
i-care可以取得更广泛的成功
可能不少人会认为“i-care”有点乌托邦的味道,作为发起人之一的Shao也坦言,“i-care”的确有着许多先天优势:新社区带来的新环境、整体较高的居民素养、社区原有自制管理委员会全力支持、来自社区学校资源的大力支持、媒体报道带来的商业赞助等等。
但Shao认为,“i-care”今天的成功同样是必然的,首先得益于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社交媒体、移动学习的出现让人们更容易参与这样的学习自治活动;同时基于LBS能够保证服务的真实与有效,也保障了资源提供者的隐私与安全。
Shao还提到,“i-care”的模式与经验,也正在纽约其他地区得到一定程度应用。即便是在一些低收入的社区当中,虽然不能提供“i-care”这样的全方面服务,但利用社交媒体与带有地理信息系统的社区服务app软件,诸如安全拼车接送上下学,学前段学生的保育和低龄学生的课后晚托班等社区互助活动也得到了较好地推广。
Shao曾经到访过上海,他认为如果在上海开展类似“i-care”这样的学习社群,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首先,社群的构建离不开社区基层自治组织的支持,也就是说社群的构建需要有政府相关部门的参与;
其次,社群不排斥商业化的学习培训公司参与,但社区教育资源更多应来自社群内的学生家长与学生志愿者,互助共享始终是社群的核心精神价值;
最后,社群的管理与评估,除了社群自身的“长老会”类组织之外,还应有第三方对社群活动场地安全监管、社交媒体管理、社区服务app开发运营、学伴能力评测与社群心理指导等方面进行评估监管。
对于“学习社群”的美好愿景,我相信只要社区内绝大多数家庭能本着一颗公心,本着资源共享,本着相对的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待社群内的问题,类似“i-care”这样的“学习社群”离我们并不遥远。
当今的中国,在血缘维系的宗族社会瓦解的当下,我们应当关注利用社交媒体与带有地理信息系统的社区app来构建类似“i-care”这样的学习社群,推动社区学习自治的新模式,期待来自政府与相关教育企业的关注与研究,期待有更多的朋友能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想法。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外滩教育”,作者秦岭老师,编辑黄晔。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