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中产家庭新烦恼:境外注射疫苗,会影响孩子入学吗?

作者:凤凰周刊智库 发布时间:

中产家庭新烦恼:境外注射疫苗,会影响孩子入学吗?

作者:凤凰周刊智库 发布时间:

摘要:疫苗事件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但影响却还在继续。

jair-lazaro-480031-unsplash.jpg

图片来源:unsplash

在外接种“洋疫苗”或能平息中产家庭对儿童疫苗安全的顾虑,但能否在国内入学时获得认可,又将成为他们难以回避的新烦恼。

“你家孩子怎么没打流脑疫苗?这样可能上不了学啊。”李芳万万没想到,精挑细选的香港疫苗,竟成了女儿入学的拦路虎。

李芳原是有意不让女儿在内地打流脑疫苗的。她辗转了解到,香港的流脑疫苗是四价结合疫苗,接种1-3剂次,可保护幼儿不受4种流脑病毒侵袭。同内地免费提供的二价疫苗相比,港版疫苗虽然售价近千元,但保护范围更广,注射剂次更少,优势明显。

但在内地,由于品种和工艺不同,这种早在国外和香港地区上市的流脑疫苗,并不在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的一类疫苗范围内。这意味着,它并不强制每名儿童必须接种,而是如水痘、流感疫苗一样,愿者上“针”。

为此,女儿9个月大时,李芳特意放弃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免费流脑疫苗的机会,远赴香港一家诊所,为女儿自费接种。

但令李芳没想到的是,内地要求适龄儿童入园入学前需查验一类疫苗接种记录,李芳女儿未获通过,被告知“上学或受影响”,唯有补种内地疫苗,方可解决。

李芳急了,她反复向校方解释,港版流脑疫苗保护效果更好,应被认可,却屡屡铩羽而归。无奈之下,她只好托一名医生开证明解释,才让女儿顺利入学。

李芳母女的遭遇,并非孤例。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产家庭远赴香港或国外接种疫苗,费用更高、剂次更低的“洋疫苗”在内地尚未广获认可,时而成为孩子入学前的特殊烦恼。

2018年7月连续曝光多起问题疫苗案件,促使更多家庭将疫苗接种计划投向远方,“境外疫苗、进口品牌疫苗学校是否认可”正日益成为他们最关心的一个问题。

出去打疫苗,回来遇波折 

比起李芳,乔娜要幸运得多。

5年前,她在美国诞下一子后,便注射了两针乙肝疫苗,并记录在美国的接种记录本上。回国前,她特地留个了心眼,将乙肝疫苗的包装盒和试剂瓶一并带回国内。
落脚后的头一件事便是补种疫苗。

乔娜清楚,中美疫苗接种存在巨大差异,回国后要按国内的规矩办。于是,她先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补种了卡介苗,并在一家民营医院自费为孩子接种儿科专家推荐的多种第一类和二类疫苗。

640.jpg

“哪怕多花点钱,都要去和睦家打。”选择在民营医院打疫苗,乔娜自有看法。她认为,其提供的国产和进口疫苗渠道更有保证,医疗服务也更贴心。比如,每次接种前,医生会主动出示疫苗包装盒,并当面拆开,医院也会格外注意将准备接种疫苗和感冒发烧的孩子相隔离,避免接种前被传染,可社区往往做不到。

但对已在美国打过的乙肝疫苗怎么处理,乔娜一时没了主意,也难倒不少医生。

“我们应该算是比较早的一拨(在境外打疫苗的家庭),五年前那会儿,估计了解(相关信息)的人不多,一说我们是在国外打的疫苗,医生也是一头雾水。”当乔娜带着美国的接种记录和疫苗包装盒,来到家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多位社区医生都犯了难。

问了一圈后,终于有一名医生提供了解决方案:他将在美国接种疫苗的完整记录录入电脑,并誊抄到中国的疫苗本上,视为乙肝疫苗接种完成,顺利得令人难以置信。

因此,乔娜儿子上幼儿园时,并未遭遇李芳的问题。

出去打疫苗,乔娜算动身早的,近几年,携子女赴香港或其他国家接种疫苗的家庭正快速壮大。疫苗种类丰富,质量安全,服务周到,是他们青睐“洋疫苗”的重要因素。

多位儿科医生告诉《凤凰周刊》记者,同国产疫苗相比,进口疫苗最突出的优势体现在联合剂型疫苗方面,即一支疫苗可同时对多种疾病产生免疫力,接种针剂少了,亦能免去不少儿童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和家人奔波的麻烦。

以赴港接种五联疫苗为例,只要打4针便可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等5种传染病,但若按内地免疫规划程序接种,共需12针才能达相同效果。

一般来说,在香港接种儿童疫苗需提前预约,接种时医生往往会明示疫苗外包装,接种后也会提供退烧药,并告知不良反应处理方法。接种记录可直接填写在内地疫苗本上,供孩子上学查验。

对地处北上广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言,面对出去打疫苗的中产家庭,他们也不再像数年前接待乔娜那般倍感新鲜,而是已有一套应对办法。

一位北京社区接种医生告诉《凤凰周刊》,内地儿童若赴香港接种疫苗,回来时只需向社区出示接种记录,工作人员即可将此录入电脑系统备案。

“如果没登记备案,会留下漏种记录。”但该医生强调,漏种不会影响孩子入学,只是需要补办手续。

尽管如此,乔娜还是遭遇了一段小插曲。

儿子4岁时,幼儿园要求补种“糖丸”。乔娜并不乐意,她印象中,儿子曾在诊所接种的五联疫苗,亦能防范小儿麻痹症,不必再吃糖丸重复预防。

她还翻阅大量资料,仔细比对国内外不同品种疫苗的保护范围和接种程序,发现糖丸已在国内全面停用,且有导致儿童罹患小儿麻痹症的风险。

但当她向多位医生咨询后才得知,建议儿童在4岁时接种1剂次脊髓灰质炎疫苗,可加强此前五联疫苗的免疫效果。而园方提及的“糖丸”,其实是一种减毒口服滴剂,比真正的糖丸更安全。

乔娜这才同意接种,并在疫苗本上留下记录,它将保证儿子未来入学时不致受到影响。

不打国产疫苗≠不能入学 

“如果有哪个幼儿园或学校以漏种疫苗为由,拒绝孩子入园入学,那是一种违法行为。”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前主管医师、疫苗科普专家陶黎纳曾多次公开表示,接种记录查验制度只是提醒漏种,而非将此作为入托入学的门槛,儿童在此情况下仍可入学。

陶黎纳所说的接种记录查验制度始于美国。如今,所有在美新生都须提供完整疫苗记录才可上学,否则不准入校学习,但多数州亦允许因个人原因或宗教信仰而豁免接种。

其初衷在于,儿童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易染传染病,且校园人员密集,一旦发病,容易造成校内大规模流行,如果儿童入学前已按要求完成疫苗接种,建立免疫屏障,即可大大减少校内疫情爆发的可能。查验记录,正是保障儿童健康的一道保险。

由于在消灭麻疹等传染病方面效果突出,该制度已被多国效仿。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疾病控制负责人施南博士(Fabio Scano)介绍称,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曾推荐各成员国,将入学疫苗检查纳入国家免疫战略中,澳大利亚和韩国等国政府均将入学接种检查作为强制性要求。

2015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宣布“不接种,无福利”政策,不配合接种疫苗的家庭最高可损失1.5万澳元津贴。维多利亚州、昆士兰州等地甚至禁止未接种疫苗的儿童,进入幼儿园等保育机构。

中国也是成员国之一。早在1984年,原卫生部、教育部和全国妇联联合下发《关于试行预防接种证制度的通知》,首次要求儿童办理入托、入学时,必须提供符合规定、记录完整的预防接种证,供校方查验。无证或未按规定接种的儿童,必须补种,否则不准入学。

但随着时间推移,强硬的疫苗入学政策开始松动。

1991年颁布实施的《传染病防治法》及后续相关文件中,“无证、漏种、不补种不准入学”等表述均被取消。《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更明确要求,补种疫苗应当“在儿童入托、入学后及时完成”。可见,未种、漏种疫苗不再是儿童入学的限制性要求。但在实际执行层面,“不接种不入学,先补种再入学”仍为多地主流。

早在2006年,以中国疾控中心为首的多家机构曾对贵州黔东南州近1000名家长进行调研,提出查验疫苗接种记录会影响孩子入学入托的家长,占一成之多。

这份由多家官方机构牵头,探讨儿童学前查验接种记录可行性的研究指出,检查接种证作为入学的前提条件具有很大强制性,无证或未按规定接种者必须进行补种,补种后方可入学。

这一官方定调,至今仍为不少基层沿用。

公开资料显示,湖南祁东县在2018年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会议中强调,对未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程序疫苗接种的儿童,“暂缓办理入托入学,并及时督促补种”。

“但还有极少部分学生多种疫苗未接种,且需较长时间才能补种完,现有政策未明确是补种几针或者全部补种完方可入学,若需补种完才入学,极有可能剥夺这部分儿童几个月受教育的权利,但他们确实又是传染病的易感者甚至传染源,防疫部门和卫生执法部门对以上情况常左右为难。”一名基层疾控人员道出工作中的担忧。

不仅疾控系统误解政策,陶黎纳发现,总有家长和校方误以为漏种疫苗的儿童不能入园入学,必须补种疫苗才行。

作为接种记录检查的执行者,和不接种引发传染病爆发风险的承担者,缺乏医学经验的校方也倾向于将一份完整合规的疫苗接种记录,作为儿童入学的硬性条件,与户口本、房产证、出生证明等材料地位相当。

一些学校查验疫苗的范围不仅限于11种一类疫苗,自愿自费接种的二类疫苗和加强剂次也在其中。

2013年,北京市长辛店中心小学一名学生因未接种水痘疫苗,被校方告知,孩子一旦感染水痘,极易引发学校大面积感染,为其他学生身体着想,须暂时停课回家。

更早之前,全国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期间(即为实现消除麻疹目标,在知情、同意、免费原则下,对适龄人群短时间内集中接种1剂次麻疹疫苗),亦有部分地区提出,不接种就不能上学,这促使原卫生部疾病控制预防局副局长郝阳公开强调,“决不能以入托、入学为条件,强行给儿童进行免疫接种。”

对在国外或香港地区自费接种的“洋疫苗”,由于品种、剂次与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提供的接种要求有所不同,检查时或被“不明真相”的校方归入“未种、漏种”之列,进而影响儿童入学。

“该政策不应区分国内或国外接种的疫苗。”施南认为,所有符合WHO和国际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疫苗,无论是国内生产还是进口,都可确保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

“如果儿童完成有质量保证的疫苗接种,没有必要重新接种。”施南强调。

出境打疫苗:新选择,新烦恼 

2018年8月16日起,短短3日内,数十名官员因涉吉林长春长生公司和武汉生物公司问题疫苗案,被问责处理。其中,7名省部级官员受处分,1人被立案调查。

同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听取关于长春长生疫苗案调查及问责情况的汇报。对不法企业和相关个人从重严判、巨额处罚、终身禁业、严肃问责等表述,均是会议着重强调的内容。

然而,这些看似振奋的消息,已很难消弭问题疫苗案带来的创伤。

这组一个月前接连爆发、全民关注的问题疫苗案,彻底击垮了众多家长对国产疫苗的信心,“出去打”“打进口”成为更多中产家庭的新选择。

疫苗案发生的7月,内地一家儿童预防接种网络平台便向超过30万名家长发起调研,比对疫苗事件前后,家长接种疫苗态度及行为的变化。

结果显示,疫苗事件发生后,多数家长相信进口疫苗更安全,选择接种国产疫苗的家长由79%跌至36%,惨遭腰斩。此外,近60%的家长考虑带孩子到其他国家或地区接种疫苗,高收入、高学历群体意愿更为强烈。

0.jpg

中产家庭对疫苗态度的剧烈变化,乔娜深有体会。

“国内疫苗问题好多年前都有报道,各种问题屡见不鲜,很多重视的家长就会有出去打的意识,只是没有引发太多关注。”

疫苗问题前,就有不少家庭看重境外医疗环境和疫苗品质优于国内,趁带孩子外出游玩的机会,在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接种疫苗。但在当时,这一群体并不主流,甚至会被冠以“矫情”“钱多”的标签。

乔娜虽在其中,却并不盲目热衷在外接种“洋疫苗”,甚至十分介意在短短数日内跨境接种的行为。她时常理性判断,孩子在外出接种疫苗前,是否因旅途劳累或水土不服,出现身体不适或免疫力降低,“这时候强行去打疫苗,(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非常大。”

去年,她本计划带儿子前往香港接种疫苗,考虑到在港停留时间不长,孩子难调整至最佳状态,最终作罢。

但此次疫苗事件后,乔娜明显感到,家长面对国产疫苗的焦虑情绪更为强烈,去香港和国外打疫苗的中产家庭也更多了。数日前,她的妹妹刚赴港为孩子打疫苗回来,她虽感觉此举有些冲动,但也理解家长“实在迫于无奈”的心情。

几乎同时,一些本港私家医院和诊所反映,近月前来咨询和接种疫苗的内地家庭有所增多,每周都有3-4人接种五联疫苗(含此次问题疫苗案涉及的百白破疫苗成分)。只是受疫苗接种期弹性较大、诊所目前存货稳定等因素影响,暂未爆发内地赴港接种疫苗潮。

无疑,这一趋势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持续延烧。

只不过,在外接种“洋疫苗”或能平息中产家庭对儿童疫苗安全的顾虑,但能否在入学时获得认可,又将成为他们难以回避的新烦恼。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凤凰周刊智库”,记者卢伊,编辑孙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凤凰周刊智库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凤凰周刊智库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中产家庭新烦恼:境外注射疫苗,会影响孩子入学吗?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