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4杯拿铁,4小时睡眠,4.0的执着,真实的美国教育是什么样?

作者:外滩教育 发布时间:

4杯拿铁,4小时睡眠,4.0的执着,真实的美国教育是什么样?

作者:外滩教育 发布时间:

摘要:真正的学科教学是点燃学生对于这一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1.jpg

一般来说,越是受到人们关注或者争议的事物,矛盾性和复杂性就越大,教育就是如此。国人喜欢比较,尤其喜欢比较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的优劣,翻看诸多报纸报刊或新媒体的教育比较或观察文章,很多都是以美国为对象。在全民围剿“应试教育”时,仿佛美国的“素质教育”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良药。

美国教育,本身就充满着争议,很多大咖对美国教育发出不同的声音,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曾在清华大学的发言中表示:“美国教育绝对不比中国好”。

然而,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先生有次在北京师范大学说“中国学生基础好?这都是多少年来可怕的自我麻醉!我不认为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学得有多好!”

其实两位重量级的人物都有其一定的道理,然而启示我们教育是错综复杂的,并不是能从单一纬度考虑,观察和分析国外教育要“置身其中”,又要“置之度外”。2016年笔者曾赴美研修,浸润校园和课堂,由此有机会深度观察美国教育,并完成《美国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走进美国校园与课堂》一书,希冀给大家提供了解平视和透视美国教育的视角。

2.jpg

《美国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走进美国校园与课堂》

从现实和历史的纬度看待透视教育

如今,中国教育处于三个“前所未有”的阶段,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前所未有,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前所未有,改革对教育的要求前所未有。很多人喜欢议论教育,谈论教育,这并不是一件坏事,给予教育来自围墙外的清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然而谈教育,离不开一个国家的国情、基础、历史和文化。而今的中国教育,如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一样,处于发展中阶段,而且是处于发展极不均衡的阶段,正在从大国办大教育走向大国办强教育,其中,普及、均衡和数量提升还是关键所在。为什么有择校热,还要划片?意味着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还不均衡,无论是整个国家层面还是省市内部层面,教育的均衡化依然任重而道远。

3.jpg

美国呢?早在数十年前就普及了十二年义务教育。而且近些年,美国义务教育有从十二年迈向十五年的发展趋势,即将从义务教育向下延伸两年,从 3 岁娃娃开始实行全免费学前教育。而且美国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远远没有像中国这么大,很多美国本土的跨国公司的总部在小城市、小镇,甚至在农村,绝不是挤在大城市里。不得不承认,中美两国的国情和现实不同,对于教育的观察也要实事求是。

就像美国的小班化教学,一个教室里最少十几个学生,最多也就三十人左右,这个数字的背后是国家强大经济实力的支撑和丰富资源的保障。据统计,美国是世界上义务教育阶段生均经费投入第二高的国家,中学生人均12740美元,小学生则是10959美元。

再看一看中国的人口是多少?将近14亿,世界上最多,而美国的人口只是中国的零头,4亿不到。中国的国土面积只比美国要小一点,而且美国的自然条件也是世界上最好的。所以说从资源保障上说,美国比中国的优势要远远来的强。

还有对于教育的认知和文化,中国人和美国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美国人崇尚个性自由和发展,认为学习成绩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家长在成绩面前比较淡定,认为只要孩子开心,快乐就好。然而中国人自古以来寄希望与教育改变命运,“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一直深深影响地人们,喜欢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有了比较就有了伤害和焦虑,因此“剧场效应”就产生了。

美国的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

可以这么说,美国人的忧患意识是世界上最强的。从一建国起,就具有强烈的生存危机感,总是喜欢树立“假象敌人”,“美国衰落论”震耳欲聋,从不曾在历史上失声过,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倒逼自己发展和努力,想保持美国的地世界位。

在教育的问题上,美国人忧患意识同样非常强烈,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先拿近的来说:今年7月31日,特朗普签署了《加强21世纪职业与技术教育法》,这是他任期内第一项对美联邦教育产生深刻影响的教育法案,给予各州每年提供10亿美元用于职业教育,用来提升职业教育。

奥巴马执政期间,出台了六部重大的教育法案,从《2009年美国复苏与》到《力争上游计划》,从《0至5岁计划》到《重构高中计划》,从《RESPECT蓝图》到《每个学生都成功法案》,部部都是影响美国教育格局的重磅炸弹,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持续提升美国未来公民的素养。

4.jpg

中观层面的教育教学改革上,美国也是动作频频,美国是较早研究和制定素养教育的国家。2002年颁布的《21世纪技框架》就是美国对于未来人才的目标期许和培养蓝图。接着《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英语和数学)、《下一代科学课程标准》等全国性课程标准相继出台,他们将课程标准的实施作为教育质量的平衡器,认为实施了统一的课程标准,就会整体提升教育质量。

新世纪以来,扑面而来,众多纷杂的教育改革,毫无疑问,美国人重视教育的力量,认为教育是提升国家实力,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石。不过,对于改革的认同,很多人们也打着问号。例如2010年颁布的《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调查显示至少有一半的教育工作者对其的成效表示怀疑,甚至部分州拒绝实施。还有美国人普遍对教育的绩效不满意,因为高投入并不意味着高产出。

美国教育同样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对于应试教育,美国的态度也是左右摇摆,举棋不定。如今分数也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成为问责学校,评估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谁说美国教育不要分数》,列举了美国教育对于考试和分数的重视,统测非常频繁,排名系统也很复杂,维度都有,如学校与州平均水平、学校与学区之间、与前三年的成绩比较等,还有同一个学校里不同群体间的比较,如男生、女生、亚洲学生、拉丁族裔学生、英语为第二语言者、家庭困难者和身体残疾者等。

很久以来,“问责”一直是美国教育领域占主导地位的话题,尤其是《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规定,学校如果不达到成绩要求,可能被关闭、移交州政府或转为特许学校。因为问责的压力,使得不少学校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

应试教育兴起的还有原因是美国在世界基础教育的坐标上成绩并不突出,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数据显示,2015年美国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的科学平均分在5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9位,阅读在57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5位,数学在6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37位。

5.jpg

不仅是世界纬度,即使是国内纬度,成绩也不容乐观,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项目,对美国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的数学与阅读水平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大多数州2017年在阅读和数学方面的平均水平较2015年都没有明显改变。美国教育部部长贝齐·德沃斯(Betsy DeVos)表示:“尽管联邦政府专门拨款数十亿美元帮助学生,但学生的阅读和数学成绩停滞不前,成绩差距仍在拉大。”

还有学生负担和压力的事,美国学生压力也很大。尤其是高中生,所学的课程要比中国学生深的多,要提前学大学课程,这样才能在报考大学时有“杀手锏。”

获“普利策奖”美国记者爱德华·休姆斯花了一学年时间,在加州一所公立高中惠特尼高中“蹲点”,一年的体验,让他写成一本书,第一章用了这样的长标题:“4是有魔力的数字:4小时睡眠,4杯拿铁,4.0的执着”。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绩4.0,学生一天只睡4个小时,灌下4大罐拿铁咖啡,为的就是能够熬过一整夜。

睡眠问题同样是困扰美国家长和学生的问题,前不久美国儿科学会有份报告指出,慢性睡眠不足是美国青少年群体中最普遍的健康问题之一,原因在于学生上学太早。我们发现很多学校七点半就开始上课,学会强烈建议推迟早上到校时间,还青少年一个充足的睡眠。

6.jpg

当然,还有诸多问题困扰着美国教育,如校与校间的差异,在研修参访学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校与学校间的教育改革力度、课程形态、教学质量的差异性蛮大;还比如说校园暴力、学生枪杀、欺凌、吸毒和酗酒等学生行为偏差甚至违法行为也颇为突出,再如高中的高企不下的辍学率等等,因此这些问题解决上,美国依然任重道远。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来自教育的创新

不可否认,从鼓励孩子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考和分析能力,注重培养孩子的探究性和创造性的角度来看,美国教育无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有了这些能力,创新性人才才会冒出来,美国才拥有了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众多的科研成果。

浸润在美国教育现场,我们发现美国的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很大一部分归因于基础教育的研究成果和创新。回望世界教育历史,在不同阶段影响或引领教育变革很多是美国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如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心理学、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多元智能理论、项目化学习等等都是各个时代的主流教育理论,甚至今天还深深地影响地世界教育。

今天,美国教育创新的实践依然在世界上独步全球,如创客教育、STEAM教育、编程教育、博客教学、技术支持个性化教学等等,全是发源于美国,而且推进如火如荼,是很普遍的事,绝对不是学校特色的门面或者办学装饰。英语与数学整合、数学和科学整合,还有英语与科学的整合等跨学科课程,向孩子展示完整的知识和生活世界。

7.jpg

美国在创新型未来学校的探索,让人脑洞大开,心潮澎湃,正在重新定义教育形态,如博物馆式学校、行走学校、森林学校、混龄式学校、ALTschool、设计思维学校、项目化学校等等,为学生提供充满个性化和活力的教育,更为人们感到奇怪的是,在标准化测试面前,这些学校学生的表现丝毫不亚于传统型、学生只会在试卷上画圈,写答案的学校,考试统测成绩和大学入学率超过其他学校。

还有,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同样让课堂充满了乐趣,挑战。就像合作型课堂,他们有着数十种小组分组的方法,数十种小组合作交流、共享的方法,绝不是仅仅理念或者口号而已。正因为是在各种方法的驱动下,美国课堂的小组合作才会成为教学的主流模式。

在一定意义上,教学是方法论的问题,方法的背后是理念,更关键是实践,因为关系到是否真正地产生价值。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法和技能是教学的主要任务,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

学生从小就开始调查研究、收集信息、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改造社会,这样的能力一旦养成,将成为他们终身的能力,等他们步入现实世界,就能直接运用。

在学科教学的立场上,他们始终关注着思维和方法的培养,对于过程的追求远远大于结果的追求,如科学课上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历史课“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数学课“像数学家一样思考。”真正的学科教学是点燃学生对于这一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8.jpg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为了适应时代变革对现代公民的要求,是培养目标的变化。美国的课堂教学方法也在体现着这种变化。如反向教学设计,是“一种先确定学习的预期结果,再明确预期结果达到的证据,最后设计教学活动以发现证据的教学设计模式”。

显而易见,这种教学设计将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视为最重要的目标,使得课程标准的落实不再是一句空话。还有“DOK”的问题设计理论,将问题的设计导向逻辑性、梯度性和实践性。此外,像社会情感学习、成长性思维、实证教学等等教学理论和方法也在实践的沃土上吐露芬芳,滋润孩子的成长。

美国这么众多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关键作用在于学习科学的发达。在他们眼中,教育教学绝对是一门科学,大学、研究机构、学会等的专业人士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发设计教学方法,再推广应用在第一线,这样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不是晦涩的理论,或者是自圆其说,仅是纸上文字而已。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全世界教育的核心

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两大教育理想,第一大理想是“有教无类”,这是关于教育公平的问题;第二大理想是“因材施教”,这是关于个性化教育问题。美国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其实也是这两个方面。

什么是教育公平?真正的教育公平是“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公平是无论什么出身的孩子,都能上学,接受教育。过程公平是期望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同样的成功。结果公平就是给予不同的孩子提供相同的通道。

在书中我提到了学校特别重视的三种教育,移民家庭英语教育、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培养计划、成绩中下学生或偏科学生的学业提升教育,这些教育其实体现了美国教育的温度和理性,也回答了“教育是否能够改变人们命运,促进人们阶层流动?”“美国的教育是精英教育还是平民教育?”等问题,是追求教育过程公平的体现。

9.jpg

美国教育“因材施教”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基因,因为美国人崇尚独立,尊重个性,关注个体,所以在教育上的“因材施教”体现比较好,如选课制,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爱好选择课程,而学校也尽量开发高选择性的课程,通过多样、分层和丰富来满足学生的需要。

还有诸多为特殊学生如资优学生、残疾学生等不同类型学生量身定制的针对性教育。一个学生如果能够找到契合他的兴趣、特长和天赋的话,就会主动和自主发展,就会全身心投入,那这个教育就成功了。我相信这是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外滩教育”,作者郑钢,编辑李臻。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外滩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外滩教育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4杯拿铁,4小时睡眠,4.0的执着,真实的美国教育是什么样?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