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10亿美元的背后:MIT披露人工智能学院更多细节

作者:一读EDU 发布时间:

10亿美元的背后:MIT披露人工智能学院更多细节

作者:一读EDU 发布时间:

摘要:这是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明星学院”。

9.jpg

10亿美元!为了成立一个以人工智能为主要特征的新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准备砸下10亿美元。

在人工智能(AI)已成为引领未来的潮流后,我们有必要全面认识MIT的这一举动,今天,一读EDU就将特意为各位奉上及时解读。

   

没有揭牌仪式,没有办公场地,连学院院长、教师是谁都还不知道,但在10月15日,麻省理工学院新闻办公室(MIT News Office)、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拉斐尔·莱夫(L. Rafael Reif)和教务长马丁·施密特(Martin Schmidt)就已经分别“迫不及待”地向社会、全校和教师宣布:MIT成立苏世民计算学院(MIT Schwarzman College of Computing,下称“计算学院”),作为该校针对校内外计算和人工智能潮流做出的战略回应。

这个将于2019年9月正式启动的新学院,可不是一个很普通的学院,相反,它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明星学院”。

以计算学院为核心,MIT准备投入10亿美元,这已是美国学术机构在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最大投资。

可喜的是,MIT已筹集65%的投资,其中,黑石集团董事长、CEO苏世民(Stephen A. Schwarzman)就捐出3.5亿美元,使得计算学院成为可能。

巨额投资将给MIT带来该校近70年以来最大的一次结构调整,包括:

  • 一个属于计算学院的新大楼(预计2022年竣工)

  • 一个新院长(正在遴选,11月底前将有最终候选人名单)

  • 50名新教职岗位及随之而来的研究生招生计划(25名受聘于新学院的专职教职人员,和25名由新学院及其他5大学院联合聘用的新教职)

  • 一些旧有院系将“并入”计算学院(包括MIT目前最大的系——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

  • 支持新学院和其他5个现有学院教学、科研的计算资源,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

如此雄心勃勃的计划,MIT到底是怎么想的?关于新学院的种种细节,将在下文一一揭晓。

640.jpg

苏世民此前还在中国捐资开办了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网络图片)

01如何正确认识MIT的新学院?

一读君认为,如果你想要理解MIT新成立的计算学院,不妨先从命名上入手。或许,弄清楚“College”和“School”之间的区别,就能帮你明白MIT成立计算学院的愿景。

  • 新学院是college,而非school

MIT成立于1861年,发展至今,只有5个被称为“School”的学院,分别是建筑与规划学院(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工程学院(School of Engineering),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School of Humanities,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斯隆管理学院(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以及理学院(School of Science)。

在美国高校,这种院系拥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构成“院系办校”的治理模式。这是好事,但某种程度上也是坏事,容易陷入同行小圈子,不愿参与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

而计算学院则被校方命名为“College”,与上述比较独立的学院区分开来,将被打造成一个为5个学院提供协作教育、研究和创新的共享结构和枢纽。从此角度而言,计算学院更像是中文语境下的“研究院”,而非单纯的“学院”。

它的具体工作将包括:

  • 借助其他学科的智慧,促进计算领域特别是人工智能的突破;

  • 为MIT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来自人工智能工具的支持;

  • 最具特色的是,通过为几乎每个学科领域增加新的综合课程和学位项目,计算学院将使MIT的学生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双语者”,既能在所在学科如鱼得水,又能熟练掌握现代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并能将其用于所在领域。

实际上,目前已有约40%的MIT本科生以计算机科学(CS)或与计算机科学相关的联合专业(CS+)作为自己的主修专业。由此折射出的MIT学生学习计算科学和各院系聘用具有计算背景知识教师参与创建联合专业的热情,引起了MIT管理层的重视。

经过一年多的广泛讨论、咨询,管理层决定以成立一个新学院的方式,回应来自校内外迅猛发展的计算和人工智能潮流,帮助学校保持在全球高等教育创新领域的领导地位,并使得毕业生在人工智能时代做好准备。

0.jpg

2016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文称,由于科技巨头都在争夺一流的人工智能人才,导致各大高校遭遇了人才大举流失,甚至有人担心此举可能对未来的技术进步产生负面影响。(来源:腾讯科技)
  • 新学院将引发的院系重组

作为MIT校内的教学、研究、创新中心和枢纽,计算学院将如何与既有的5个学院产生联系呢?

按照校方规划,在计算学院和其他院系之间起到关键连接作用的将是25名由双方联合聘任的新教师。

至于这些新教师未能覆盖的其它组成部分,计算学院将通过发展共享计算资源(比如基础设施、仪器和技术人员)的工作,与它们产生联系。

现有MIT院系中,也将有一部分被“划入”计算学院。

比如,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EECS)、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Computer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CSAIL),数据、系统与社会研究所(Institute for Data, Systems, and Society,IDSS)和MIT智能探索计划(MIT Quest for Intelligence)。

其中,EECS和CSAIL还分别是MIT如今最大的院系和实验室。

最近一届MIT毕业生中,足有40%选择入读EECS或该系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专业。EECS已拥有10位计算机领域最高荣誉——图灵奖的获奖者(迄今为止共有67名图灵奖获得者)。

如此调整后,预计大部分EECS的学生都将自动成为计算学院的学生,但EECS(特别是其电气工程部分)仍将保持同其目前所属学院——工程学院之间的牢固关系。新学院的成立不会改变由EECS授予的学位。

MIT还将成立多个教师委员会,以确定EECS、工程学院和计算学院之间的关系,以及未来学位课程的范围。其它院系也将可能加入到计算学院中。

9.jpg

麻省理工学院(网络图片)
  • 对人工智能伦理的特别重视

我们如今已能感知到,计算方面的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有能力改变人类的未来,第四次工业革命或者第二次机器革命的脚步声,离我们已越来越近。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计算学院的目标绝不仅会停留在用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武装”全校的层面,该院还准备在人工智能这一学科领域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贡献。

为此,计算学院计划成为讲授人工智能政策和伦理的理想场所。这既会涉及MIT的现有项目,也会涉及计算学院准备创建的全新项目,比如,人工智能伦理方面的本科生科研机会、研究生奖学金、教师资助计划已经吸引来自其他大学、政府、产业界和新闻界杰出人士投身其中的奖学金项目。

计算学院为何会特别关注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呢?这是因为,MIT领导层认为,创造技术的人身上的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技术本身,出于这个原因,随着技术的进步,伦理准则也需要不断发展,使我们能够准确预判到潜藏在创新背后的风险。对于MIT这样一所旨在培养未来世界领导者的顶尖大学而言,他们也需要教育学生负责任地使用和发展人工智能和计算技术,帮助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但有了伦理上的掣肘,MIT还会参与人工智能的任一领域吗?答案可能就是否定的。

MIT表示,在采取相关行动前,他们必须厘清如果参与其中,是否会有益于社会。这是他们的基本原则,但界定具体边界的工作,则要交给尚未到任的计算学院创院领导层负责。

而这只是留待创院领导层决定的众多事项的其中一个,更多细节将在下文一一呈现。

8.jpg

2017年3月25日,海南省琼海市,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人工智能:对话科学家”分论坛。视觉中国供图

02关于新学院的更多细节

MIT向世人展示了计算学院的愿景,和他们借以“重塑自我”的决心,但这毕竟还只是个初步设计和大致轮廓。若想真正将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院筹办起来,还需要更多的集思广益、克服困难的决心和脚踏实地的努力。

  • 集思广益,凝聚共识

如同其他重大战略计划的实施过程一般,MIT领导层也准备邀请更多的校内各利益群体代表参与到筹办计算学院的讨论中。

于是,就有了莱夫校长发给全校和施密特教务长发给全校教师的两封邮件。

背景资料

莱夫在担任MIT教务长(2005-2012年)期间开创了MIT的在线教育项目MITx,并携手哈佛大学共同创建免费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平台edX,在全球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重大变革。

担任MIT校长后,他又发起了旨在推动创新教育的MIT创新计划,组建纳米级研究和创新中心,成立世界水与食品安全实验室,致力于巩固MIT作为全球高等教育创新源泉的地位。

o.jpg

2018年4月23日上午,上海市市长应勇会见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拉斐尔·莱夫一行。拉斐尔·莱夫对上海加大人工智能领域投入表示赞赏,他说,人工智能将对未来产生深刻影响,上海积极发展人工智能,富有远见。麻省理工学院为人工智能行业培养了大量人才,愿与上海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发展。(来源:上观新闻)

此番成立计算学院后,他又踌躇满志,准备在近期举办多场分别面向教师、学生、职员和校友等群体的论坛,以集思广益,收集更多的反馈意见,帮助新学院得到更完善的规划、设计,并向大家普及有关新学院的更多细节,以凝聚全校共识,推进学院发展。同时,10月17日举办的教授会(Faculty Meeting)也将把新学院列为会议议题之一。

此外,MIT教务长施密特和教授会主席(Chair of Faculty)苏珊·希尔比(Susan Silbey)还决定,借鉴MIT应对2008年预算危机时的做法,在遴选计算学院创院院长的同时,可以先期组建一些工作组,就计算学院具体结构、如何招聘新教师以及如何在全校范围跨学科设计新的学位和教学支持等问题,向管理层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

  • 创院院长的遴选

正如前文所述,计算学院的创院院长目前还未到任。但在发给教师的邮件中,施密特披露了院长遴选工作的进展情况。

整个遴选工作现由图灵奖获得者、麻省理工学院讲座教授罗纳德·李维斯特(Ronald L. Rivest)主持,而施密特教务长正在确认遴选委员会其他成员的最终人选(他表示,将会很快公布具体人选)。

施密特已要求,委员会须在今年11月底前提交一份关于院长最佳人选的校外人士名单和校内人士名单。也就是说,院长可能由MIT校内产生,也可能来自校外,但不管是谁担任院长,他(她)将负责确保计算学院在MIT及其创新生态系统和全球范围内取得成功。

但鉴于2019年9月,学院就将正式启动,委员会需要尽快遴选出合适的院长人选,以便其能够尽快全职投入到筹办学院的过程中。

i.jpg

  • MIT人工智能学术能力将几乎翻倍

为了筹办这个新学院,MIT还准备了新的筹款计划、大楼、教员岗位等支持。

第一,MIT正在进行新的筹款活动,以确保运作计算学院所需的10亿美元资金能够全部到位(目前已经落实了65%),这意味着,校内其他院系不必担心学校会稀释原本给他们的资金,用于支持新学院的建设。

第二,MIT准备为新学院建造一个新大楼。大楼将于2022年竣工,不过包括大楼具体位置在哪、由谁建筑等在内的更多信息至今尚未敲定。

第三,新学院将单独聘用25个教职,并和校内其他院系联合聘用另外25个教职。这将使MIT的教师人数增加5%,并将使MIT在计算特别是人工智能方面的学术能力几乎翻倍。

这些教职人员将不会都在新大楼办公,而MIT其他教职工也可能搬入新大楼,所以校方预估,新大楼将为约65名教职工及其研究小组、附属员工提供办公、实验场地,换算成建筑面积的话,建筑面积约为15万-16.5万平方公尺。

第四,计算学院的科研重点,是自动驾驶,还是机器人,抑或人工智能的所有领域?校方表示,他们当然期待新学院在人工智能和计算方面的所有领域内都能成为中坚力量,但具体建设重点还有待学院创院院长及学术领导层决定。

第五,新学院的成立,并不一定意味着MIT将在未来几年扩招本科生。目前,此事还未形成最终意见。不过,可以预见的是,随着50名新教师的入职,研究生数量将有所增加。

11.jpg

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的麻省理工学院已故教授马文·明斯基(来源:雷锋网)

03小结

回顾MIT的发展历程,有国内学者认为,其经历3个重要发展阶段后,从一所工程技术学院发展成如今闻名全球的综合性大学。

而第三阶段的一大标志性事件就是,根据《刘易斯报告》的建议,MIT通过结构调整提升了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地位,包括:1950年,MIT成立人文和社会研究学院(后更名为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1952年,又在工程管理专业的基础上,成立工业管理学院(后更名为斯隆管理学院)。

同样在上世纪50年代,MIT教授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和其他人联合提出“人工智能概念”,被尊为“人工智能之父”,后来,他还成为人工智能领域首位图灵奖获得者和虚拟现实的最早倡导者。

近70年后,围绕明斯基等人开创的人工智能领域,MIT作出了该校近70年以来最大的一次结构调整,而这个调整的核心就是上文详细分析的计算学院。

仅从10亿美元的投资力度、为全校提供支持的枢纽定位等细节来看,MIT的计算学院已经足够雄心勃勃,有望超乎想象,继续巩固并提高MIT在全球高等教育创新的领先地位。

不过,这个新学院尚停留在愿景层面,并未落到现实,仍将面临一系列不确定的因素和考验,比如它的远大愿景和目标能否一一落实;和现有5个学院之间能否实现协同、融合发展;组建完管理层和教职团队后,又能否应对来自产业界的“挖角”;等等。

总之,MIT希望借助新学院“重塑自我”,以“塑造未来”。但在“塑造未来”的生力军中,我们希望,不只有MIT孤独前行,国内顶尖高校也不应错失这种“弯道超车”乃至“变轨超车”的机遇。

2.jpg

截至2018年6月成立的内地高校人工智能学院或研究院清单(数据来源:“互联网教育国家工程实验室”微信公众号,一读EDU编辑部重新制作图表)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一读EDU”,作者方略研究院。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一读EDU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一读EDU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10亿美元的背后:MIT披露人工智能学院更多细节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