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功利化、精英化的中国教育能否走出麻烦治理循环?

作者:文化纵横 发布时间:

功利化、精英化的中国教育能否走出麻烦治理循环?

作者:文化纵横 发布时间:

摘要:中国教改20年,素质教育为何还是困难重重?

00.jpg

本文整理自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于2018年10月27日文化纵横、《南都观察》、21世纪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一期一会”主题沙龙的纪要文稿。

当前中国教育正面临多个层面的“两难困境”:一面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20年,如今却陷入“麻烦治理”,另一面是应试教育不断强化,大有“军备竞赛”之势;一面是力推教育大众化,另一面却是高度功利化的教育观念和精英化的教育资源分配。

中国推行教育改革多年却依旧麻烦不断,其原因就在于教育制度问题本身,在于人们的教育价值观还停留在上个世纪。

面向未来,新的教育价值观亟待重塑,而教育的良性发展,不仅需要个人和家庭的努力,更需要政府承担起公共责任。

“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今年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年,各个领域纪念改革开放的文章层出不穷。在教育领域,华东师范大学袁振国教授提出了“双优先”的说法,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经验概括为“两个优先”:国家优先发展教育,教育优先满足国家发展需要。

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简单窥探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教育发展及其实施层面的情况。

1993年,《中国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要达到4%,这一目标直到2012年才完成,比原本规划的2000年整整滞后了12年,说明国家的教育发展依旧处于一个低投入的状态。

640.jpg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在会上发言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的教育发展历史,以不同阶段的基本教育特征为标准,1978年至1988年可视为第一个十年,这是恢复整顿和开拓创新的时期,教育改革刚刚从这里起步。

第二个十年是徘徊迷茫、寻找新道路的过渡时期。第三阶段以1998年高等教育大扩招为标志。此后,90年代末基础教育的一系列办学体制改革措施,包括将公办学校转为民营学校、高中教育有偿收费等,开启了教育商业化和市场化的路线,而这很大程度上是现在“麻烦治理”局面的源头。 

素质教育的“麻烦治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 最核心的是中小学生的减负问题;

  • 二是课外培训热;

  • 三是高考制度改革;

  • 最后是素质教育的推进。

这方面尽管在大城市的优秀学校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从全国整体来看仍然乏善可陈,“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应试还是素质?犹豫和选择之间

素质教育的概念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现,到1999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内涵一直是教育领域争论的热点,但素质教育站在应试教育的对立面,这一点是大家的共识。

应试教育被视为“复活”和“强化”版的传统教育,其中最核心的是中小学重点学校制度,这些占比甚少的重点学校成为了应试教育择校竞争的主要目标,也造成了现在激烈的学业竞争局面。

应试教育下竞争程度愈加激烈的同时,其危害也越来越大。而此前,防止“片追”(即防止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政策口号被提出,至90年代,“片追”逐渐被定性为应试教育。

1981年,作为教育部顾问的叶圣陶在《中国青年》杂志发表《我呼吁》一文,呼吁各方面关注中学生在高考重压下负担过重的问题,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

1982年教育部的通知中,要求“继续办好”重点中小学的同时,处理好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关系,“保证重点,兼顾一般”。这一通知作为对学生高考压力过大问题的回应,其实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在评估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同时,因学生承受巨大的学业压力而饱受公众批评。

以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由OECD组织,针对15岁青少年进行的数学、科学和阅读三项能力的测试)为例,2012年中国上海作为代表参与测试,当时高居榜首的不仅是学生的学业成就,还有学业负担。

具体来说,上海学生平均每周作业时间达13.8小时,全球排在首位,而OECD国家的学生每周花费5小时,其他亚洲国家如韩国、日本,学生的作业时间只有上海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学业成就第一的代价是过长的学习时间。

择校培训热:应试教育的制度根源

杨东平老师认为,应试教育的问题在逐渐恶化,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 其一,随着教育培训业的发展,应试教育的“数字化”生存无孔不入;

  • 其二,为应试教育辩护的声音越来越理直气壮,很多人将其视为穷人“上升”的唯一途径。

为何应试教育屡禁不止、愈演愈烈?有人诉诸于文化传统,认为科举留下的应试传统在如今各种“小升初”、“初升高”模式中得到了延续。但这种社会性偏好,或者说中国家长望子成龙的期望,是一种长期存在的背景因素。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解释,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中产阶级的焦虑等等,这些因素都不是绝对性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教育制度的问题。

0.jpg

1999年,教育部为了贯彻《义务教育法》,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要求所有的重点高中必须与初中脱钩,这一规定催生了“转制学校”——重点高中自办的初级中学转变成民营机制,摇身变为高收费的翻牌学校,用于弥补教育投入的不足,使得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教育产业化的轨道。

2005年前后,国务院开始整顿转制学校,要求各学校明晰性质,非公即民,但这次整顿在很多地方并不彻底,直至今日许多学校的产权也没能完全界定清楚。

建立一个正常的教育秩序,还需要规范教育方针和教育的基本价值。当今社会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方针虽然深入人心,但现实中并不尽人意:追求全面却导致平均和平庸的情形屡见不鲜。

教育公平的价值被人人称颂,但在实际的教育现实中却让位于效率优先、升学率优先……在印度,私立学校需划出25%的入学名额给来自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准低下的学生和残障学生,这既是教育公平概念的体现,也是法定的教育制度。

中国的教育是高度功利主义的,这与文化传统中“唯有读书高”、“读书做官”的说法密不可分。

中国的教育也是非常精英主义的,这里的精英主义指向一种价值观,即整个教育制度、资源的配置以及教育的重心,都偏向少数精英。而且,多年以来教育发展的重心都偏向高等教育,教育资源的配置倾向于城市。

从应试教育突围:有可能吗?

如今盛行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改革,其核心概念是“从应试教育突围”。

要实现这种突围,局部的修修改改是远远不够的。有人认为整体的教育范式需要转型,亦有人提出要“换赛场”,转移到新的系统中来进行规划。杨东平老师认为,三个重要因素影响着教育变革: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其次是教育制度即体制与政策,第三是教育技术。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这三者的重要性是颠倒过来的。教育技术一直被赋予重要的使命,更有甚者认为只要实现教育信息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能够发展到未来教育,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

教育的现代化不仅仅意味着硬件设施的改善,尤其是现在大为流行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也不仅仅是绩效水平的提高,所谓入学率、升学率等等。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指标是教育品质,区别于常被提及的教育质量。用教育品质来取代教育质量,就是要避免把教育质量狭义理解为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教育品质包括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近视率等等,在此基础上配合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学生的充分发展。

9.jpg

▲《反思教育 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在谈论教育改革和发展时,特别需要反思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好的教育?

实际上,全球范围内的教育研究一直在思考何为教育目标,寻求知识、学习与教育的再定义。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其中指出“教育的经济功能无疑是重要的,但我们必须超越单纯的功利主义观点以及人力资本理念。教育不仅关系到学习技能,还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观,而这在多样化世界中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二十年以来,整个世界的教育发展陷入到了功利主义的旋涡中,特别是在人力资本理论出现之后,教育被狭义理解为人力资源的开发,导致了教育的功利主义。当把教育的发展建立在一套经过高度规划设计的机制上,教育其实也就变成了国家的一项产业,这与教育初始发展的核心概念是有很大区别的。

在这种以国家为单位的功利主义教育发展的架构下,人们也就丧失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怀。而且当这种国家功利主义逐渐转化为个人功利主义,每个人只关心自己的职业发展,所谓全面发展的公民教育也就成了奢谈。

教育的经济功能无疑是重要的,但是教育的发展必须超越单纯的功利主义观点和人力资本理念。教育不仅关系到学习技能,还涉及到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观,这在多元化的世界当中是尤其重要的。

2015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其举办的LIFE教育创新峰会上发表了一项人本主义教育宣言:“促进教育的人文化、多元化、社区化、生活化,改变长期以来教育重理轻文、智育至上的价值,充实教育的人文内涵,使教育充满爱的情感和生命的温度。”中国教育改革出现“麻烦治理”的最关键原因在于,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21世纪,教育的价值观却还停留在上个世纪,这也是杨老师将价值观视为影响教育变革的核心因素的原因。

树立新的教育价值观,首先要超越单纯高考制度改革的视角,要实现高中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的多样化,改变现阶段升学竞争的单轨道模式,实现学生的多元发展。

其次要超越单纯的财政视角,一方面改善教育投入的结构,从过度重视“物”转移到主要重视“人”,另一方面需要供给侧改革,鼓励多样化办学如社会办学、家长办学、在家上学等等,构建一种新教育生态。最后是超越单纯课改的视角,从课程改革走向学校改革。

这是以教育家办学和学校自主管理为主体的变革,北京日日新学堂、云南楚雄兴隆美丽小学、伏羲班等新型学校就是在这种理念下诞生的。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文化纵横”。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文化纵横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文化纵横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功利化、精英化的中国教育能否走出麻烦治理循环?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