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郭建如
芥末堆 阿飞酱 11月20日
11月15日,在GET2018教育科技大会的“慧科·高教风向标-产教融合”的主题分论坛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郭建如教授做了“产教融合的政策、模式与机遇”的主题演讲。
郭建如在论坛上回顾了自1991年以来,促进产教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分享了目前各地在产教融合方面形成的可借鉴的经验。同时,通过分析目前主要的三种产教融合模式,郭建如认为,未来专业的教育培训机构、专业的教育服务组织和平台、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都将是重要的投资机会。
以下是郭建如的演讲实录:
回顾产教融合:政策利好,经验可行
仔细梳理全国职教会和相关的政策会发现,1991年到2014年期间已经开了七次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会议的级别也逐渐的上升。1991年第二次全国职教会上,当时的国务委员兼教委主任李铁映出席会议并讲话。1996年第三次职业教育大会时,李岚清副总理出席。第四次职教会首次以国务院的名义召开,到第六次职教会特别是第七次职教会,习总书记专门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四百多次批示,所以可以看出职教大会的级别也越来越高。
从相关政策看,九十年代其实大力强调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从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间,都在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当时强调的是发展中职教育。温家宝总理实行中职教育免费政策,同时扩大一百万招生规模。2016年以后,职业教育的发展变化非常快,职业教育的重心也在不断转移,逐渐从九十年代的以中职教育为主,转移到了高职教育、建立职业教育体系的问题上。
从相关政策的侧重点可以看出,以前更强调职业院校内部进行改革,强调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所以把责任放在学校。但从十多年的历史看来,学校内部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已经接近尾声。那么现在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出在哪些方面?其实是出在学校外部,出在学校和企业中间的桥梁未能搭建完成,出在我们相关的法律、宏观的顶层设计还不够健全。所以说从2017年以后,政策的侧重点放在了解决学校外部的问题上,尤其是从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这样标志性的文件可以看出。
总结一下过去职业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势,整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从九十年代到现在,政策发布的频率越来越高,领导人讲话的级别越来越高,重点由中职转到高职再到职教体系,教育系统由内部转向系统外的协同发展,逐渐聚焦到影响职教发展的关键点和硬骨头。
在过去二十年里,职业教育确实积累了一些比较好的经验,很多示范性的院校的实践经验都是相当出色的。以下分享几个例子,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能够根据产业的需要来进行专业设置,比如说,温州有很多的专业集群,那么当地的职业学校就能够围绕产业集群来设置相关专业。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也非常典型,它和中山的产业集群结合的非常紧密,形成了一镇一品一专业的布局。这几年城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提出产教城共同发展的模式,不需要把城市建成一个空城,而是要把产业放进去。产业放进去之后,还需要把职业教育带进来,或者可以通过职业教育的牵头和建立把产业引进来,逐渐形成城市,目前像贵州清镇这样的情况就很典型。
未来企业会成为产教融合的主体
虽然说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不断利好,实践方面也形成了比较好的经验,但总体来讲,我国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和校企结合其实还面临很大的瓶颈。
其中,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积极性其实不高。我们在高职院校的建设中发现了一个政策效应,在一个政策周期中,高职院校在申报期的积极性很高,相关指标不断的上涨。但申报之后指标又不断的下降,到验收的时候相关指标又出现涨幅,验收之后指标又下降,出现了周期性升降的趋势,其实也说明政策的效应是不断衰减的。
所以从政策效应的变化来看,政策的驱动属于外力驱动,总体来说,即便是高职示范校,它真正与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的主动性还是不够的。这就是为什么要出台新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意见,就是在新的背景之下,针对高职教育面临新的问题针对性的出台一些政策。新政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它把产教融合放到非常高的位置,把它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把产教融合融入到经济转型升级的各个环节,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当中,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这些考量在其他文件中是没有提及的。
我们将来的产业体系是一个结合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集中发展的产业机器。所以将来要把职业教育、应试本科放到产业中去发展,产业中有这些学校,教育才会得到更大的发展舞台,获得更多资源,同时产业也能获得更多更强的促进力。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重点是在深化、构建产教融合协同体系和合作机制的建设,但是这个文件实际上是发改委牵头,把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把发挥企业的作用作为产教融合的关键,高度重视行业和社会组织在促进产教衔接方面的作用,在机制设计上着力于各参与方利益的保障与实现。
以实现各方利益为目的的政策工具有三类。一类是允许地方政府或者学校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向企业购买课程和相关服务。第二来是允许学校和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和服务平台。第三类是给予财税方面的一些优惠。
三种产教融合模式并存
产教融合有哪些基本的模式呢?主要是学校主导模式、教育中介模式和企业主导模式这三种。
首先来看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了一定的地域差异。先从北方来看,北京实际上是一种分割式的状态,因为北京市的央企比较多,而央企又有自己内部一套发达的培训体系,同时它接受外地本科层次成员比较多,所以它和北京的高职院校呈现一种分割状态。天津是行业办学,可能高职院校能对企业集团产生影响,但是这些重工业和大工业的集团其实和高职院校的合作也并不是很紧密,呈现出并行状的特征,还停留在相对较浅的层面上。
南方学校和企业的结合相对比较深入一些,形成了各种嵌入式的状况。例如温宁杭模式下,企业和学校合办二级学院与专业,上面提到的珠三角模式中,学校嵌入城市产业发展,形成“一镇一品一专业”。促进产业和学校的结合要求大型的企业承担责任,形成问责。另一方面需要财政引导培育教育型企业,让学校和企业之间出现了一批教育型的、承担中介职能的机构。
国务院鼓励发展教育培训的创新教育培训服务,其实就是鼓励培训机构去开发课程,为学校提供课程包购买服务。达内科技是国内做的比较大的企业,它通过覆盖互联网,从互联网的各个产业链条形成了很多课程,现在它已经和七百所大学进行合作了。
有人对达内科技的商业模式进行了分析,达内其实是家“职业教育及人才服务”公司,“职业教育”面对的是学员,“人才服务”面对的是用人企业,达内招收学员,向学员收取费用,经过职业培训以后免费输送到用人企业,学生找到工作,企业招到员工,这个就是达内的生意逻辑,其商业模式非常简单,六个字:招生——培训——就业。
达内的主要生源都是大学生,招股书披露 2013年 91%的达内学员是大专以上学历,主流人群应该是二三本学校、大专学校IT类专业的应届毕业以及刚毕业几年没找到好工作的人群(近年也有985、211高校的学生选择到达内培训。为降低招生门槛,从2005年开始,达内采用先就业后分期付款的模式解决了学员的学费支付难题。跟学校在招生上的合作是共建实训基地和专业,现在的发展已经到共建二级学院了。
达内科技的业务是培训,通过远程视频和线下教学结合的教学方式来实施。就业则通过专业的委员去联系负责,建立一种体系。这种方式的优势是知道企业的需求,能把企业的需求重新进行知识的编码,因为达内科技在北京招了很多二级企业里面优秀的工程师,让他们去编写课程、教材、讲课,所以教研上的优势是企业和学校不太具备的。当然它也有缺点,就是信息传递的缺失和对利益的过分强调,这些缺点可能会影响到合作的深度。但对于专业的教育培训机构和中介机构,未来在产教融合之后还是会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还有一种是企业主导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来实现校企合作培养,这几年苹果公司就在做这件事情。我们追踪了苹果公司的模式,发现它在四个省里各自找了一家苹果供应链企业,这些企业和每个省各两家高职院校共同去开发课程,在专家的指导下通过课程来培养基层管理人员。这个项目的效果其实还是很不错的,学生人机互动的能力有很显著的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都在增长。从调查评价来看,这个项目的可持续也比较强。
总结来看,未来产教融合的趋势是学校主导模式、教育中介模式和企业主导模式三者并存。但未来的重点会是在院校外,通过以外促内来发展。就投资机遇来说,我想专业的教育培训机构、专业的教育服务组织和平台、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可能都是未来重要的投资机会。
谢谢大家。
点击这里查看所有嘉宾精彩分享。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