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学校的昨天、今天、明天——还有后天

作者:隐蔽的历史 发布时间:

学校的昨天、今天、明天——还有后天

作者:隐蔽的历史 发布时间:

摘要:虚拟教师取代真人教师,线上学校取代实体学校,应该是个大概率事件。

图虫创意-131550957069797447.jpg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本文较长,目录如下:

(一)昨天的教育:文明转型与教育变革。

1.采集狩猎时代:无学校无教师。

2.农业文明时代:学校和教师的独立。

3.工业文明时代:学校教育的霸权时代。

4.信息文明时代:新型学校能否崛起?

(二)今天的教育:未来是否已经到来?

(三)明天的教育:改造传统学校。

(四)后天的可能:未来的人类与教育

前一段,与北大博士在微信上交流,主题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会在多大程度上冲击传统学校教育?

观点:虚拟教师取代真人教师,线上学校取代实体学校,应该是个大概率事件。

(一)昨天的教育:文明转型与教育变革。

人类文明正处于深刻转型中。

人类自身也处于深刻转型中。

从采集狩猎到农业文明,是人类第一次转型;

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是人类第二次转型;

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是人类第三次转型。

文明转型必然催生教育革命。

采集狩猎时代,人脑对人脑,父母教孩子学习,家庭就是学校;

农业文明时代,人脑对书本,老师教学生学习,家庭与学校分离;

工业文明时代,信息多元化,教育逐渐普及化,学校霸权扩张;

信息文明时代,学习虚拟化,真人教师退出,实体学校走向衰亡。

什么是文明?

文明就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生存技能,如:如何采摘野果、如何诱捕猛兽、如何播种粮食、如何缝制衣服、如何饲养牲畜、如何冶炼金属、如何治疗疾病、如何行军打仗、如何祭祀祖先、如何结成政党、如何建立国家、如何画一幅画、如何谱一首歌……等等。

在此,我们可以把“文明成果”理解为一些信息(数据),这些信息(数据)的积累速度和传播速度决定着文明发展的速度,也决定着教育的形态。

教育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再生产过程,是人类文明信息的传递过程。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场景、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手段……,教育的基本形态,归根结底均受制于文明传递的技术水平。

1.采集狩猎时代:无学校无教师。

采集狩猎时代,据考古学家研究,狩猎时代的智人,其脑容量、智商、语言能力并不比现代人弱多少,但此阶段,人类的文明进程却极为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有语言无文字,信息的传递十分困难,文明成果通过口口相传,文明成果的积累、传递水平极为缓慢,文明无法顺利实现“自我迭代”“快速升级”。

其一、文明的“代际积累”困难重重。

由于没有文字记录,掌握文明成果的成年人死亡率又很高,上一代的文明数据在传给下一代时,代际之间的信息耗散、数据丢失比很高。即文明成果无法实现“无损积累”,文明的“丢失”现象严重。如:某部落中掌握了某种先进技能(如祈祷神灵、快速猎杀野兽、灵活使用特定工具、制作原始陶器)的专家不幸死亡,可能就意味着该部落特定专业技能的“文明清零”或“文明倒退”,部落中其他成员可能要耗费几十年、几百年时间也难以恢复自己的文明水准。这种现象到农业时代依然有充足的类似历史证据:由于雅典和罗马被蛮族毁灭,整个中世纪的西欧,无论是农业技术、军事技术、建筑工程,还是天文学、物理学、几何学,无不严重倒退。东方也不例外,吴哥窟曾经达到的文明高度,显然远远超过后来者;南宋灭亡后,整个元朝的文明水准曾大幅度下降。

其二、文明的交流学习能力很弱。

由于没有形成文字记录,不但同一部落内部的文明成果很难在代际之间“无损积累”,而且不同部落之间很难进行文明成果的共享、互换。由于各个部落之间的语言系统独立演化,且各部落之间存在残酷的竞争关系,故各部落的文明成果很难顺利交流、互换。通过学习其他部落的“先进文明”使本部落飞跃发展,其难度之大,估计不下于晚清“洋务运动”所遭受的阻力。

总之,狩猎时代的文明成果主要以经验的形式储存于成年人的大脑中,信息的积累和传输成本极高。此时一无学校,二无职业老师,三无课本教材(文字),家庭是唯一的教学组织形式,父母是孩子唯一的老师,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家庭承担着几乎全部教育职能。此时,教育与生产、生活完全一体,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生存技能,

好莱坞电影《疯狂原始人》,描述了原始狩猎时代以家庭为载体的教育方式,生动再现了原始时代文明传承、学习、共享的困难。老爸“瓜哥”(Grug)是全家唯一的老师,他掌握着家族所有的狩猎生存技能,通过喋喋不休的谆谆教诲和不厌其烦的苦口婆心,殚精竭虑地维持着全家的安全,其核心生存法则就是“稳”,如果“瓜哥”挂了,就意味着全家文明成果的“清零”。在一场意外的危机中,他们邂逅了另一个更高文明部落的年轻人“盖”(Guy),对“盖”的“先进文明”,“瓜哥”一开始嗤之以鼻,后来不得不心悦诚服,最终在“盖”的帮助下实现了全家文明水准和生产、生活水平的大跃迁。当然,如果没有“盖”的出现,无数个类似“瓜哥”的低文明部落,要么是在各种灾难中陆续湮灭,要么就是缓慢发展,难以发生质变。

学校的昨天今天后天1.jpg

结论:在文字出现之前,人类没有进化出“学校”“教师”“读书”的概念。学校、教师、考试,是人类文明转型的产物。

2.农业文明时代:学校和教师的独立。

农业文明时代,随着文字、纸张的出现,人类文明的储存介质从人脑转化为文字记录(书籍)。文明成果可以记录、复制、积累,人类文明的总量快速膨胀,文明体系日益复杂。“口口相传”的文明传递方式让位于书本知识的薪火相传,社会分工使教育活动逐渐从部分贵族家庭中剥离出来,跟随父母学习逐渐演变为追随老师学习。书籍、老师、学校先后出现,“上学”“念书”“考试”成为人类文明的新词汇,学习场景的去“去生活化”趋势日益明显。

其一、教育对象的精英化。

此阶段,由于学校极少,书籍极珍贵,上学极为昂贵,文明的传播速度仍然很慢,传播成本仍然很高,有条件“上学”的普遍是贵族子弟,典型的精英教育,大量普通人与学校教育无缘。

其二、官方和民间两大教育传统。

东西方都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古典学校,既有官方的学校体系,如汉代在中央设“太学”,在地方设立各级官学:郡曰学,县曰校(这就是“学校”名字的由来。),乡曰庠,聚曰序,东汉出现了“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局面。欧洲中世纪教会建立起庞大的神学教育体系,后来逐渐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近代大学。也有民间创办的私学,如柏拉图的“阿卡德米”学园,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学园,孔子的杏坛学校,宋朝的“四大书院”等,这些私立古典学校成为人类思想最重要的宝库。

其三、教育的职能是培养统治阶层。

《周礼》:“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即贵族子弟应掌握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雅典公民从7岁开始接受教育,内容包括文法、音乐、体育、军事、哲学、法律、神学,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斯巴达则进行全民皆兵的军事教育;欧洲中世纪的骑士教育和教会学校也是为了培养贵族和僧侣阶层;中国封建社会通过系统的儒家教育与科举制度结合,制造了古代历史上最庞大的官僚系统。

其四、涌现出一批教育大师和教育思想。

东西方都出现了一大批杰出教师(教育家),如东方的孔子、孟子、墨子、韩愈、王阳明等,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苏格拉底、昆体良、西塞罗等,他们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极富生命力。

农业时代(古典时代)的学校,教学中心是教师,教学形式比较灵活自由,教学场所也不固定。阅读、背诵、讨论、自学、辩论、写作、游历都是常用的教育方法。如孔子和弟子从鲁国出发,周游卫、宋、齐、郑、晋、陈、蔡、楚等诸侯国,历时十几年;亚里士多德也常和弟子在林荫大道上一边散步一遍讲学,故被称为“逍遥学派”。

下图:孔子周游列国路线。

学校的昨天今天后天2.jpg

结论:由于信息通过文字、书籍进行传播,脱离家庭的学校和教师得以产生,学校得以成为文明传递的重要场所。但由于信息传递的水平仍然很低,获得信息的成本仍然很高,所以一方面受教育的人群仍然很少,另一方面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效率也不高。这些古典学校的教学形式自由散漫,并没有学期、班级、课时、考试的概念,相当于教育的“手工作坊时代”。

下图:雅典学派:

学校的昨天今天后天3.jpg

3.工业文明时代:学校教育的霸权时代。

工业革命以后,世界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人类文明的总体发展趋势就是:知识、信息的传递速度越来越快;知识、信息的获取越来越方便;知识、信息的获取成本越来越低;知识、信息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文明数据的总量急速膨胀,社会分工日趋复杂,成人从在家谋生变成在工厂按时上下班,父母既无时间照看孩子,也无能力对孩子进行日趋复杂的系统知识教育。

工业文明时代,学校接管家庭,老师取代父母,成为国民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

其一、教育成本下降。

大工业时代,由于现代印刷术的发展,书籍价格快速下降,数据的复制、发送、共享成本日益便利,知识从奢饰品变成了廉价商品,信息传递的快捷也降低了教育成本,推动着大众教育时代的到来。

其二、教育地位上升。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需要提升国民的基本素质,工业革命的推进,要求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国际竞争的加剧使各国政府意识到国民文化水平构成了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面对全体国民的普惠性教育体系逐渐建立起来。

17世纪伟大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完整的班级授课制理论,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现代教育的基本面貌:根据年龄(学力)集体编班、大规模学习、固定学习场所、固定教材、按时上下课、按时考试、固定学段(学期)、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

相对于传统的古典精英学校,班级授课制以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率、统一化、整体化的优势,很快风靡世界。

如果古典学校是追求质量、精益求精、不计成本的“手工作坊”,班级授课制下的现代学校类似工业革命后批量生产的“工厂化学校”。类似现代化车间,现代学校通过精准的时间控制(学期、课时)、人身控制(校规班纪)、内容控制(统一教材)、质量控制(考试筛选)、营销控制(文凭等级)建立了现代国民的生产流水线:人实现了产品化商品化标准化。

现代学校不但为工厂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军,而且也便于民族国家塑造统一的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主义。

从人身控制的角度看,现代学校类似监狱;从纪律整合角度看,现代学校类似军队;从投入产出看,现代学校类似公司;从教育过程看,现代学校类似工厂;从思想控制看,现代学校类似传销组织。

现代学校的根本弊端正在于此:追求规模、效率、标准,人被完全物化,只能按规定路线完成规定动作。在现代学校的霸权面前,学生丧失了生活的丰富性、多元性、独特性、选择性,

教育的僵化意味着人的物化。

现代学校模式与中国悠久的应试传统相互整合,催生了现代学校历史上空前的恐怖物种:超级学校和补习机构。

超级学校的生存法则在于:将教育简化为考试,杜绝一切与考试无关的行为。人的全面发展无从谈起。

超级学校的成功秘诀在于:跨区域掐尖;封闭式管理;传销式励志;精细化训练;市场化运作;多元化包装。

超级学校的恶劣后果在于:千人一面,万校跟风;零和博弈,无效竞争;负担激增,过度学习;训练泛滥,生活匮乏;透支人生,后续乏力。

现代学校对学生人生、家长生活的控制和干预越来越深,随之家校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日益频繁。

文凭崇拜刺激了补习市场的发育,过度竞争带来了补习机构的繁荣。补习机构与家长合谋,将学生的休息权、娱乐权剥夺殆尽,同时也掏空了家长的钱包。

考试成为破坏亲情第一杀手,谁来拯救亲子关系?

现代学校的霸权日益扩张,谁来敲响它们的丧钟?

与其等待人的觉醒,不如寄希望于技术的变革。

学校的昨天今天后天4.jpg

4.信息文明时代:新型学校能否崛起?

信息文明是人类文明又一次深刻变革,也是迄今而至最深刻的文明转型。这次转型甚至可能摧毁“人类文明”,让人类文明转型为其他物种的文明形态,或许是“混合人类文明”。

人类文明正进行第三次迁移:第一次是从人脑转移到书本,第二次是从书本转移到广播电视电脑中,第三次则是转移到互联网上。人类文明的大部分成果正从有形物质形态转化为二进制虚拟数字符号。知识成果快速从文字转化为声音(在线音频)、视频(在线课程,慕课、名校公开课,远程大学),在线教育(各种知识服务APP,如知乎千聊、小鹅等,各类线上学校)蓬勃发展,获取知识从未像现在如此方便、廉价、快捷。

既然文明已经虚拟化,学校迟早也会虚拟化。

人人随时随地“在线”。起初,人人家里装备着固定数字终端(电脑),接着,人人随身携带着移动的便携数字终端(手机、平板);下一步是各种移动便携设备(虚拟头盔,数字眼镜);越来越多人在虚拟世界工作、消费、恋爱、学习、吵架;很多人虚拟在线生活时长日益超过线下实体生活时长;越来越多社会财富向虚拟化的“轻公司”集中(如谷歌微软、苹果、腾讯阿里百度)。人类日益把自己所有的时间、资金、精力、智慧和生命嵌入到互联网中。

人类正由实体社会转向虚拟社会,速度越来越快,绝不可逆。实体文明虚拟化,虚拟数据实体化。

下图:计算机数字扫描,1:1比例3D打印的云冈石窟卢舍那大佛:

学校的昨天今天后天5.jpg

人类文明向虚拟化、数字化转型,同时,人工智能日益侵蚀人类的领地,那么问题来了,传统实体学校是否会逐渐消亡?真人教师何时退出历史舞台?

下表:传统实体学校VS新式虚拟学校:

文明发展表格.png

可以看出,新式虚拟学校在大部分学习项目上都有比较优势。但为何在经历了印刷术、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在线课程、人工智能的连续冲击下,传统实体学校仍如日中天,未见明显衰败迹象呢?

为什么大部分父母并不会选择让孩子在家中对着平板上学,而宁愿支付昂贵得多的学费送孩子去实体学校读书呢?

问题:

相对于虚拟学校,实体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相对于实体学校,虚拟学校的致命弱点又到底是什么?

参考答案:

实体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与其说是提供知识,不如说是提供身体约束。

追求舒适是人的天性,

拒绝痛苦是人的本能,

既然学习从来不轻松---

那么,除了少数意志顽强极为自律的个别天赋之才,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因为学习从来不是快乐的,学习从来都是劳累的,他们的学习因此必然需要在一个约束的环境下展开。

人们到传统学校接受传统教育,与其是为了获得知识,不如说是为了获得约束。

只有在这种约束环境中、他律环境中、竞争环境中、集体环境中、现场环境中、强制环境中,大多数人才不得不投入学习。

实体学校的真正功能是提供“约束”。

缺乏身体约束的在线教育必然轻松开始,轻易结束。

如果有一天,虚拟学校在提供一流知识服务的同时,也能提供身体约束服务,相信那就是实体学校(包括“超级学校”)衰败之时。

这样的明天并不会很远。

学校的昨天今天后天6.jpg

(二)今天的教育:未来是否已经到来?

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正在消灭哪些工作岗位?

场景一:路边早点摊,原先夫妇俩人照料,现在老板娘一个人应付。原因:绝大部分顾客扫码支付,极少有人支付现金,负责找零的男人不再出现。延展:马云的无人超市,收银员率先消失,理货员和保安暂时安全。

场景二:上班打个出租车,与司机闲聊,他告诉我:本地出租车生意越来越难做,原因主要是滴滴快车的冲击。延展: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技术成熟,职业司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场景三:手机上发来个违章通知,APP处理;接到水、电、气欠费消息,支付宝处理;欠同事几百块钱,直接在手机上转账还款……。这无形中消灭了多少工作岗位?留意大街上的店面,除了餐饮和美容,不难发现实体服装店越来越萧条,银行网点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实体店面不是在打折清仓,就是高挂免战牌:旺铺转让。

场景N:在某宝购物,处理售后的客服大多已被机器人客服取代;拨打10086,接听电话的人工客服越来越少;2011年,旧金山一家药店由机器人担任药剂师,开业第一年为病人开出的药方零错误,而人类药剂师的差错率为1.7%;2020年东京奥运会,人工智能裁判将在部分项目中取代人力裁判的部分工作。

传统工作正在陆续消失,教师职业是否也已列入了高危名单了呢?除了理发师,据说教师是最难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职业之一。

BBC 基于剑桥大学数据体系分析了365个职业未来被人工智能“淘汰概率”。相比于翻译、司机、客服、会计、银行职员这些高达90%被淘汰概率,教师这个职业被AI取代的可能性竟然低至0.4%。

但是,永远不要低估技术自我迭代的能力。

同时,更不要高估各种所谓预测的准确性。

二十年前人们使用诺基亚功能机的时候,谁能预测到现在的手机竟然能先后消灭MP3\MP4、随声听、照相机、摄像机、银行卡、现金、游戏机、遥控器……?

常常有所谓的专家说:有些领域,人工智能永远不会超越人类。但,这种所谓的“永远”通常不会超过20年。

1994年,比尔盖茨曾说:“接下来的10年中,我没有看到网络的任何一点儿潜在价值。”结果,微软在互联网爆发的第一回合被Google公司逆袭;第二回合(移动互联网浪潮)又被苹果公司翻盘。

1997年计算机“深蓝”战胜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时,人们普遍认为计算机永远无法战胜围棋高手。然而,2016年机器人AlphaGo战胜了人类最强棋手李世石,第二年战胜了排名世界第一的棋手柯洁;更值得注意的是,AlphaGo的升级版AlphaGo Zero不再模仿人类的围棋数据,它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围棋,经过仅仅三天的自我博弈,它就击败了旧版机器人AlphaGo。即:计算机无须向人类学习,也能超过人类。

曾经有科学家断言:机器人永远无法驾驶一辆汽车,可如今大量无人驾驶的汽车正在世界各地上路行驶,其安全性远超人类司机;

不久以前,很多专家还习惯以面部识别举例,说这项任务连人类的婴儿都能轻松做到,但最强大的计算机却无能为力。可时至今日,一部手机的面部识别准确率和效率已远超成年人。对比:戴上帽子和眼镜的邻居或许能骗过我们,但却难以瞒过一部新款的苹果手机。

还有其他类似的预言:机器人永远无法识人的情绪,永远不会谱曲,永远不能写文章……。

现在这些所谓的预言都成了真实的谎言。

人工智能不是只会下棋,也不是只会模仿人类。

下图:哥伦比亚大学开发的绘画机器人的绘画作品:

学校的昨天今天后天7.jpg

下图,微软机器人“小冰”为中国某App谱写的主题曲:

学校的昨天今天后天8.jpg

2017年5月19日,微软机器人“小冰”发布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本由机器人写的诗歌集:《阳光,失了玻璃窗》。

学校的昨天今天后天9.jpg

其中一首诗写到:

美丽的玉杯中露出来一缕烟,

我们是监狱里的人们。

还有:

泪痕也模糊得不分明了

我的生命是艺术

有黄昏时西天的浮云

用残损的手掌祈求

在公布诗集之前,研发团队让机器人“小冰”一直混迹于各个诗歌论坛,发布各种作品,直到自爆身份前,“她”并未被其他人类诗人识破。

既然技术迭代如此凶猛,教师工作中的哪些环节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呢?

以传统的应试教学为例,哪些环节可以交给在线教育或人工智能完成呢?

知识讲授:取代指数80%。

慕课、反转课堂、在线公开课均由最优秀的教师讲授,授课水平远超一线教师。而且课件制作精美,图文并茂,信息丰富。去年笔者就曾目睹一位高三考生每天晚上在教师办公室收看高三同步复习课(收费课程)。我问她:这些课老师不是刚讲过吗?她说:白天老师讲的部分知识点自己还不理解,也不好意思问,晚上登录在线课堂,找到对应考点,再收看网校教师的讲解,不理解的还可以反复回看。我问她:和自己的真人老师相比,谁讲的更好?她笑而不语。十年以后真正优秀的教师,其在线学生可能遍布全国乃至全球。对于课堂授课口碑欠佳,又不掌握新技术的传统老师来说,将不是什么利好消息。

结论:课堂效果不佳的真人教师,未来前景堪忧。

下图:某连锁辅导机构的线上学习中心。

学校的昨天今天后天10.jpg

作业批改:取代指数70%。

实体学校完成实体作业,线上学校完成在线作业。从完成客观题(选择题)的及时反馈来说,线上系统的批改更为及时,反馈更加准确。斯坦福大学研发的智能程序为学生论文打分,准确率达到人类教授评分的94.5%;科大讯飞研制的英语作文批改系统,经过500至1000篇的范文训练后,80%的文章可自动评阅,另外还有20%的非模式化文章,机器挑出来再交给人类老师。2017年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学院用阿里巴巴的人工智能系统为11名外国留学生的中文试卷进行打分,该系统准确地在考生试卷上圈出了错别字、多词、缺词、错词、语序错误等多处位置,其准确度接近甚至超过人类水平。

结论:批改作业是真人教师工作中最繁重、最枯燥,但又是最重要的环节,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大大减轻真人教师的工作量。

答疑释惑:取代指数95%。

2016年,美国乔治亚理工学校的戈尔教授为了解决学生在校园网上的留言咨询,他偷偷设计了一款人工智能程序“Jill Watson”,让其作为助手在线与学生互动,回答学生的相关问题,历经三个月咨询,没有一个学生发现这是一款教学机器人。

案例:

其一、慕课、微课老师、课程群、直播平台及时在线讲解辅导。

其二、App拍照即可在线获得详细解答(当然,也成为部分学生应付作业、考试作弊的利器),付费可获得更详细的视频讲解(并非由老师实时讲解,而是调用数据库中的视频)。

其三、在学情的精准反馈和问题诊断上,人工智能会搜集学生的错题数据,积累每个人的详细学情,根据大数据制定具体到人的针对性矫正方案,其纠错针对性远高于真人教师。以前这些工作如果由老师搜集或学生自己积累完成,其工作量骇人听闻,而对于计算机来说则轻而易举。

其四、线上讲解加线下辅导。笔者学校附近就有一间“机器人辅导中心”,不少学生围着平板终端学习,不会的习题实时反馈,由后台系统发送讲解答案和视频微课,仍然不能解决的,可以线下联系真人老师解答。

不少大型实体补习机构早已广泛开展线上补习业务,线上课程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线下课程。如某东方2017年线下业务增长7.7%,而线上辅导业务暴增176%;另一家某未来的在线业务也增长高达127.4%。

结论: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的积累,线上辅导机构正在严重冲击实体补习机构,补习机构在辅导虚拟化方面已先行一步。受制于体制,公办实体学校的虚拟化还举步维艰。如果公办中小学都在互联网上开班在线学校,可以想象,很多办学水平差的公立学校将会很快倒闭。

考试测评:取代指数70%。

线上测试技术日趋成熟,无纸化考试日臻成熟。尤其是英语在线考试,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水平已经远远超过普通真人老师(无论是汉语普通话还是标准英语读音),在矫正学生的读音方面可以极大程度上替代真人教师。广东高考口语、江苏中考口语,都由人工智能系统进行机器评分。目前来看,在主观题测评环节,真人学校还有比较优势,尤其是面批面改的效果,短期内线上学校还无法达到真人批改的效果,随着AR(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也许这个短板也会在不远的将来补齐。

结论: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或许这个法宝将从教师手中转移到机器手中。教师的考试霸权可能面临挑战。

师生交流:取代指数高于50%。

线上教师无论如何优秀,也无法像真人教师一样有呼吸、有温度、有情绪。当然,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成熟,面对面的交流也可能被完美模拟出来。设想:随着全息摄影和各种感应技术的发展,学生戴上头盔,进入一个虚拟校园,选择自己的虚拟班级,能实时看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全息影像,能同步听到其他小伙伴的声音(也可以选择关闭,只收听老师的声音),能按课堂进度回答问题,……。如此以来,实体学校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当然,前沿技术可能率先应用于商业领域,但迟早会向教育领域蔓延。

如果以上猜测还没有说服力,请看以下例子:

2017年10月,河南郑州,教学机器人和真人高级教师进行了一场教学对抗赛。78名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接受机器人和高级教师的集中教学辅导,为期四天。辅导结束后统一测试学生的考试成绩。结果是:机器教学全面碾压真人教学,在成绩提升上,机器人组辅导的学生人均提分36.13分,真人组辅导的学生人均提分26.28分。

学校的昨天今天后天11.jpg

(三)明天的教育:改造传统学校。

现代实体班级制学校的七宗罪:

其一、从课程角度看,班级规模过大,课程内容统一,无法实现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课程,即无法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其二、从学习内容看,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缺乏实践性、创新性、开放性学习内容;

其三、从师生关系看,教师过分主导,学生被动接受;

其四、从学生关系看,同伴之间竞争过度,团队合作机会稀缺。

其五、从学习评价看,单一应试评价,不利于学生多元发展;

其六、从管理角度看,人身控制过于严格,师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其七,从学习场景看,教学体系封闭,学校与真实社会、真实场景严重脱节。

学校的昨天今天后天12.jpg

案例:Google和Nasa合办了一所大学,叫做“奇点大学”(此处“奇点”指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临界点。)每年100位来自40个国家的学生聚在一起,根据具体项目,组成不同团队,为110个国家解决当地的问题。这就是他们的学校:与社会对接,解决现实困境。

案例:法国一所编程大学“school 42”通过线上测试招收新生,任何人都可以报名,通过测试的学生进行更多轮次的线上测试,最终胜出者入学。学校没有课程,没有教科书,没有老师,只有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学生有任何困难和问题,自己上网去寻找办法,或者同学们之间互助解决。顺利完成21级任务后,才能毕业。这就他们的学校:无老师学校、任务化学习、自主学习,开放学习。

案例:美国密涅瓦大学,刚创立四年,目前仅有6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录取率只有1.9%)。学校没有固定校园,学生四年内在全球七个城市(旧金山、孟买、香港、柏林、伦敦等)依次学习生活一个学期,课程主要依靠线上授课,基础课程主要是理论分析、逻辑分析、理性思维、科学方法、高水平阅读、演讲辩论、沟通协作等。

案例:加州圣地亚哥的创新学校“High TechHigh”,没有固定的课程,只有264个任务项目;没有作业和考试,最终评价就是作品展示。该学校的大学录取率远远超过加州的平均水平。

下图:“High Tech High”学校。

学校的昨天今天后天13.jpg

案例:国内的例子,北京的十一学校有269多个跨学科课程、30多个综合实践课、75个职业考察课程、272个社团、全校废除行政班级和班主任,实行学生自主管理,4000多名学生有4000多张课程表。北大附中也有类似打破行政班,重新构建学习组织的改革举措。

综述:共同趋势:

重构学习组织,由班级制向小型学习共同体转变;

重组学习场景,由固定教室上课转向在线化、社会化学习;

重组学习任务,从记背书本知识到完成项目任务;

重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转变,学生自治。

重组学习评价:由单一考试分数向多元评价转变。

就在无数传统学校仍在不厌其烦、津津乐道、艰苦卓绝地苦刷《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时,先行者已一骑绝尘扬长而去。

学校的昨天今天后天14.jpg

(四)后天的可能:未来的人类与教育

既然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传递信息,那么,如果有一天,信息传递实现了零成本零障碍,届时,学校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如果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寻求工作,那么,如果有一天,绝大多数工作都由人工智能完成,届时,学校还能做些什么?

信息能否零成本传输?

机器和人是否会融合?

伟大的科幻电影《骇客帝国》中,尼欧通过接口下载各类技能,通过改变大脑电波来改变身体行为。另一部电影《机器人查派》中,查派有着机器身体和人类的智慧;查派的发明者面临肉体死亡,关键时刻,查派将发明者(查派称呼他为“爸爸”)的脑电波下载到一台空白机器人中。于是,“爸爸”通过机器人的钢铁身体获得了永生,同时仍保留了自己大脑的原有信息。

这两部电影中提到了两个趋势:机器的人化和人的机器化。把机器和人连接起来的技术途径就是“脑机接口”。结果就是:人类文明数据可以在人脑与电脑之间自由上传下载。

脑机接口技术已不是科幻电影开的脑洞,而已是现实中存在的科研课题。脑机接口不仅能处理大脑发出的信号,还可能用来向大脑输入信号。

目前,利用计算机向脑部发射电流刺激,科学家与神经科医生协作,已经帮助部分瘫痪病人移动了自己的四肢。

科幻剧《黑镜》中构思了多种人与机器互换信息的形式:植入信号感应器、注射纳米微粒、贴在太阳穴上的感应纽扣。

据报道,特斯拉的老板埃隆·马斯克创建了一家名为Neuralink的公司,开发把脑机接口植入人脑的技术。

虽然目前脑机接口技术还相当原始,但它发展很迅速,对其功能的预测令人相当震撼。

马斯克在接受收集时表示,“人类大脑中有许多想法,要与其他人交流,就需要把它们压缩为低码率的口头或书面语言。这就是语言——大脑对思想执行压缩算法。其他人接收到语言信息时,再进行解压,这也是一个有损耗的过程。” 如果安装有Neuralink设备的人相互之间想进行交流,他们就不必借助语言,可以直接通过神经信号交流大脑的想法。

这是一个宏大的计划,脑机接口不仅仅是人与机器交流的方式,也是人与机器融合的方式。人脑将与电脑互联互通。届时:人类间信息沟通方式将类似三体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

学校的昨天今天后天15.jpg

其实,机器早就侵入了人体:眼镜是人类的第一个机械设备,随后是:假牙、人工膝盖、人工耳蜗、心脏起搏器、人工支架、机械义肢。

除了身体硬件的机械化,还有精神世界的虚拟化。马斯克在一次收集中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数字化第三皮层’,那就是计算机、手机和应用……,人们不喜欢的一个事实是,自己已经成为一个半机械人。与20年甚至10年前相比,人已经不是同一种生物,……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与手机、笔记本、应用等融合在一起。”

对,人在进化,某种意义上看,人类正向混合生命形态过度。

已故科学家霍金在谈及人工智能时说过两句话,第一句是:“研发人工智能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犯的最大错误;不幸的是,这也可能是最后一个错误。”第二句是:人工智能可能是历史上最好的事情,也可能是历史上最坏的事情。

埃隆马斯克认为:我们现在面临选择:要么被淘汰,成为一种宠物,或最终找出解决方案,与人工智能共生、融为一体。”

人类制造了机器,机器曾经是人类的助手,现在助手逐渐摆脱主人的时代正在到来。

亚马逊、Facebook、Google、IBM和微软这五大科技公司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AI 伙伴关系”组织,来保护人类和人类的工作。

一旦,脑机接口技术或脑波数字化技术成熟,那就是“奇点”的降临,也将是人类文明湮灭之时。

不错,万物终将湮灭,人类也不例外。

届时,新人类物种将随时获得无数知识。

届时,学习虽然轻而易举,但却毫无意义。

届时,教育、学校、教师将彻底消失。

无论人类多么痛苦,也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正在超越人类。当技术不断蚕食一个又一个人类曾引以为傲的领域后,人类将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对于文明进化而言,人类的存在还有什么价值?

人类害怕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担心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人工智能从“计算”进化为“算计”,从“聪明”进化出“意识”,“机器人”不可怕,“机器”变成了“人”才可怕。

其二、如果给人工智能设置伦理禁区,不允许它们进化出独立意识,那掌握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高科技寡头,会不会对普通人实行技术奴役?

其三、如果绝大多数的普通工作都被人工智能接管了,大量无资金无技术的普通人还能做些什么?从“无产阶级”变成“无用阶级”后,普通人将面临怎样一种凄惨的命运?

学校的昨天今天后天16.jpg

的确,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是否甘心,人工智能的到来已经让部分人类从“有用者”沦为“无用者”。在人工智能的重重围剿下,传统教育行业如果不能在技术的倒逼之下与时俱进,那么结果将不会乐观。

是先知先觉的领先,还是后知后觉的追赶,或是不知不觉的被淘汰,取决于我们的选择。

未来已来,后天将至。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隐蔽的历史”,作者河南郭山。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隐蔽的历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隐蔽的历史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学校的昨天、今天、明天——还有后天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