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的学生能力,长期位于国际评估PISA的十名以内,一直是全球教育的范例。有关芬兰教育的传说不绝于耳,芬兰人自己是如何看待的?
芬兰的学生能力,长期位于国际评估PISA的十名以内,一直是全球教育的范例。有关芬兰教育的传说不绝于耳,没有标准化考试,不对学校进行检查,不强调管控和竞争,甚至学校取消分科、使用“现象教学”法……
这些因素究竟是促成全民教育成功的必然、亦或是偶然?芬兰人自己又是如何看待教育的?带着这些疑问,笔者慕名聆听了赫尔辛基大学教育心理学Kirsti Lonka教授在香港学与教博览会上的主旨演讲。
Kirsti Lonka教授是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育科学学系教育心理学教授和研究组总监,并同为南非西北大学Optentia研究区域的特聘教授,以及台湾科技大学数字学习与教育研究所顾问委员。她是赫尔辛基大学教师学院的创始成员,并任学院的首届院长(2013至2014年)。
Kirsti Lonka教授对于中国教育界人士并不陌生,作为“现象教学法”芬兰专家第一人,她发表了上百篇文章及出版诸多教材,其著书«Phenomenal Learning from Finland» 英文版于2018年出版 ,其中文版 «芬兰现象教学法» 由芬兰教育学习和发展中心翻译,将于2019年在中国市场发行出版。
对于芬兰教育的7大认知误区
Lonka教授开门见山地对全场听众发问:“诸位对于芬兰教育了解多少?”“对于芬兰的师范教育了解多少?”这让人自然而然联想起媒体对于芬兰学生屡获PISA殊荣的报道,可是让听众意外的是,Lonka教授却说,芬兰国内的民众却对此十分不满,而且认为媒体的报道误导了公众对于教育目的的理解。
Lonka教授纠正了几个对于芬兰教育的误区:
放弃学科分科教学
学生的学习需要极少的引导
数字化教学取代动手做
逐渐减少的社交和情感交流
学校生活很愉悦、不需要很努力学习
去年芬兰PISA成绩的下滑是因为新课程大纲的推行
青少年的网瘾问题
围绕7大能力目标展开现象式教学
尽管“现象式教学法”打破了分科教学的界限,但并不意味学科知识不重要,或者不需要分科教授 。实际上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芬兰就在课堂中开展合作教学、探究式学习、项目制学习,但分科教学仍然是主体,现象式学习是对传统分科教育的补充而不是取代。
现象式教学(Phenomenon Based Learning),或称“跨学科学习模块”,由芬兰国家教委会2014年12月提出,规定每所学校每一学年至少要进行一次跨学科学习模块,也即现象式教学。
现象一词,是指在宇宙中可以观测并且可以用人类已知知识解释或预测的事件,指事物的整体面貌,而非分割为各个领域与学科。现象式教学的具体主题和内容,由学校结合所在地区、学校文化和学生的意见共同制定,其中学生参与确定主题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Lonka 教授在大会上分项了芬兰新课程大纲核心要求的七大能力(详见下),
文化交往及表达能力
自我关爱和生活能力
多语言能力
信息技术沟通能力
谋生技能及创业能力
参与、影响力、和构建能力
思考学习、再学习能力
学校每年必须推广1至2项「现象为本」(phenomenon-based)的主题式学习,将跨学科元素融入课程架构之中,让学生能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学习。学校可以根据上述新课程要求的能力上网进行校园文化评估(kirstilonka.fi/publications)。
Lonka教授也分享了有关“现象教学法”在芬兰的实施,它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探究和任务教学(通常针对提出的一个大问题:如气候变化)
融合了学校开设的多个学科
根据芬兰最新课程标准,每年完成1-2个项目
类似STEAM 或者话题式的学习
现象教学法基于学习者对于真实社会问题的好奇心,对于培养学生具备21世纪所需要的技能和能力:如批判性思维、跨文化沟通能力等至关重要。研究具体现象本身需要学习者打破学科的界限,在真实的环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高水准的师范教育
芬兰教师兼具全科制、研究型和自主权于一身。70年代至今,所有芬兰的中小学教师都必须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接受过至少五年的教育学专业课学习、教学法学习和教学实践,这就让芬兰教师不同于按教科书教学的传统教师,而是成为具有自主权的“研究型”教师。Lonka教授总结了以下芬兰教师职业的主要特点:
教师的培训及其硕士课程师范教育全世界水准最高
在芬兰要成为一名课堂教师难度极大(2000人申请,通常只录取120人)
教师在芬兰很有吸引力的职业,教师自主权很大,具有假期长、工资高等福利
教师在社会上认可度高、受尊重,一线教学教师一般不容易转换班级
96%的师范毕业生一毕业即可找到工作
教育专业的博士生大多数都具有课堂教学背景
大部分的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后都当教师
教育专业在社会上受到广泛尊重,例如:前芬兰总统及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Martti Ahtisaari就曾担任课堂教学教师
在反思中的渐进性发展
数字化时代的芬兰学校,反而更注重学生的社交和情感交流,Lonka教授提示大家,不要过度批评网络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其实我们许多成人在社交媒体上的表现和行为,还不如孩子们。
Lonka教授提醒说,我们的许多教师没有接受过数字化教育的训练,反而会压制学生的成长,我常提醒老师们要小心,不要毁了许多我们未来的比尔盖茨。据统计,芬兰有25%的学生玩网络游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游戏完全没有教育意义。
虽然强调主动学习、探究学习,但老师的有效引导依然是学生发展至关重要的力量,但引导的方式和效果跟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改变,如果说芬兰的教育归功于高水准的师范教育,应该一点儿也不为过。
当然,Lonka教授也表示芬兰教育于2016年开始在全国所有级别采用新的教育课程后,并不是一帆风顺,也有面临许多挑战,例如学校自身的吸引力下降、公众对于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学生欠缺创业能力(例如芬兰社会本身缺少知名的企业家)等等,教育者们甚至会扪心自问“是不是我们的意识中有太多的PISA?”
芬兰新课改的实施,曾被国内外媒体报道为“颠覆性的改革”,在沿用传统分科制教学的基础上,向“跨学科学习模块”转变,Lonka教授对于芬兰教育的总结和反思,让与会同行们十分赞叹,立足教师培养、从政策和学术研究的高度贯彻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芬兰教育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顶思”,作者Sarah,编辑Jack,原标题《芬兰教育心理学教授,纠正关于芬兰教育的7大误区》。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来源:顶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