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现在,我正饱受升学前焦虑症的折磨,因为女儿快要上小学了。在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纠结和思考,我们最后放弃了公立名校,选择了双语国际学校。
择校是件很私人的事情,且国际学校是个很小众的选择,我们在北京属于普通家庭,昂贵的学费难免有人会觉得在炫耀。但转念一想,说到底我们只是做了最适合自己价值观的选择而已。
孩子出生前,我们住在西城区。在北京,西城和海淀素来以优质的教育资源著称。北京的西城是老城区,寸土寸金,人车不分流,院子里走走,5分钟就能溜达完。
孩子出生后,为了让她我们特别希望她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在小区里有个跑跑跳跳的空间,我们预算有限,只能搬到了大朝阳。但北京的妈妈们都知道,大朝阳什么都好,就是没有好学校。
三年前面临幼升小,我们有两个选择。
一是回到西城,那里的公立学校口碑普遍比朝阳要好,但不得不牺牲生活质量,一家好几口挤在小破房子里,而且我和先生都在朝阳工作,每天耗费在上下班途中至少3个小时。
二是去在上朝阳就近上公立学校。但参加过学校开放日并和老师聊过后,我对学校的教学理念和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让我实在有些不敢苟同。
正在纠结时,应从事教育的朋友之邀,我旁听了一场“未来教育”为主题的研讨会,这场研讨会让我跳出了原来的思维局限。我到底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只有想明白这个,我才能知道该为她选择什么样的教育环境。
傅高义在他关于 60年前的《日本新中产阶级》中提到,日本的教育非常艰苦,但孩子们之所以甘心忍受,是因为他一旦成功,就能够加入一家大公司,终生无忧。
问题是,中国现在的社会活力比六十年代的日本大了许多,未来的孩子们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也会更多。应试教育流水线上的复制品固然在感觉上会更安全,但既然孩子有自我思考的能力,我们是否能培养不一样的孩子?
按照我们世俗的成功标准,上名校、成绩好、艺术体育需样样出色,但每年又有多少符合这样标准的“成功”孩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些孩子得了空心病,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为什么学习。还有些孩子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常青藤的学生,特别是亚裔,也有抑郁甚至自杀的案例。
试想,如果你是这些孩子的家长,会觉得自己“成功”么?世俗的理念,往往让我们忽略了最根本的东西。
经过思考,我内心有了笃定的结论:我希望孩子能够内心充盈,做最好的自己。这样的孩子,内心充满爱,智慧和能力才会充分绽放,她清楚地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和不要什么,并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我希望她是个积极的终身学习者,而不是把大学当作学习的终点。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在学校学到的知识 ,可能未来大部分都用不到,相比较而言,我更在意孩子怎么学,为什么而学。
想清楚后,我开始着手了解国际教育相关的资讯和北京的国际学校。正巧身边有朋友已经了解了一圈,他的孩子因为不遵守纪律,要从北京公立牛校史家小学转到国际学校去。他给我提供了很多信息,在此基础上我开始了解国际学校的分类、理念和运营等情况。
国际学校在国内的类型有点复杂,有政府公办的、有大使馆办的、有民办的、有公立的,细分下去,两只手都数不过来;另一方面家长们对国际学校的理解和需求也很复杂。简直就是一千个家长心目中就有一千种国际学校。有人觉得看课程和师资,有人必须要求有外国面孔的学生,有人在乎海外学校录取率,有人啥都不仔细看,光看学校名字里有没有“国际”二字……
如果我们画一张如下的图,横轴从左到右代表国际化程度递增,纵轴从下到上代表中国化程度递增,那么我们大致可以得到这样一张在中国的提供“国际教育”学校的坐标图。
国际学校不一定等于国际化。比如左下角的学校,这是一所几乎全是针对单一国籍学生的国际学校,其授课语言、教材、价值观也都为单一国家,本质是一所开在中国的外国本地学校。
而公立学校也并非完全与国际化绝缘。
如果这是一所本地的中国公立学校,也并不意味着它不可以变得国际化。如果能继续挖掘我们教育中真正好的东西(比如基础扎实),同时改进一些不够好的东西(比如过于强调知识记忆,缺乏探索和鼓励式教学),公立学校不就也像“国际化”的那一端靠拢了吗?
比较理想的是右上角的学校——既国际化又保有中国民族特点。这种学校,比较符合对国际教育充满向往,但又不希望孩子完全西化从而丢掉中国文化之根的中国家庭的需求。所以我从这个范围内圈定了两家双语国际学校并报了名。
虽然方向已定,可是我们也有压力,因为孩子上的是公立幼儿园,不清楚她是否能适应一个全新的教育体系。而且一旦进入国际学校这个体系,就不会回头走“公立学校高考”这条路了。注定这是条小众的道路,需要家长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判断力。我们还要盘算一下家庭的经济能力,一旦进入国际学校,每年近二十万元的学杂费,能否支撑到孩子出国读大学?
这些顾虑都在我们和学校沟通后被打消了。学校和我们的理念很吻合:以孩子为中心,通过跨文化理解和尊重培养有探究精神以及懂得关爱的学生,创造一个更美好和平的世界。
老师告诉我,学校的学术成就并不是通过筛选尖子生来实现的,更多地是通过持续的对学生自信和能力的培养来达成。学校不仅关注孩子的学术成就,更关注孩子的人格教育和素质成长。
所以在面试孩子,尤其是一年级新生时,并不会太多地考察他们已有的知识,更多地关注从孩子待人接物的细节中体现出的家教,以及他们对待新事物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女儿面试完后也说特别喜欢新学校,那里的老师特别尊重孩子。
就这样,很快我们就收到了心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我们选择的学校硬件方面算不得高大上,甚至和很多公立牛校比也有差距,但硬件好不好,设施高不高级对孩子上学的影响有多大?我觉得微乎其微。女儿学校的孩子们,个个都爱上学,到底什么原因能让孩子们融入其中,成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呢?
首先,在学校管理上,与公立学校的大而无当相比,这里的规定更细致,更与生活学习息息相关。比如平时要穿校服,校车上不能使用iPad,成人和学生分开使用洗手间。每个班的班规是孩子们头脑风暴后自己制定的,孩子们都会乐于遵守:仔细听、小声说、上课时说话要举手、放好自己的手和脚、说好听的话、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午餐的地方不叫食堂(Canteen),而称之为餐厅(Restaurant),因为这不是一个简单填饱肚子的地方,而是学习就餐和社交礼仪的教育场所。
每个班都有学生代表,但都是孩子们自己选举的。自愿参加竞选的候选人都要自己准备演讲稿、练习演讲技巧。每个孩子都会参与教室的整理、清洁和管理工作。老师会在值班墙上把需要做的事情一一列出来,并把每个学生的名字分别写在一根竹签上,哪位同学需要做什么任务,就把他的竹签姓名条放到任务槽里。每个人都是教室的主人翁,不会因为谁成绩好就被特殊对待。
作业的要求、评分标准都会在网上公布。想要在期末有个好分数,需要靠平时每一次作业获得好分数的积累,而不是靠一两次考试决定。学期报告也不是用单纯分数的维度来评估学生,会用多个分析维度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发展,比如博爱、同情心、创造力、团队意识等等,孩子们出于自我效能感的追求,自然而然地会从各个方面来发展自己。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菁kids北京”,作者毛毛妈。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