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小升初学霸放弃名校,近万字长文揭露校园“内幕”

作者:袁昊 发布时间:

小升初学霸放弃名校,近万字长文揭露校园“内幕”

作者:袁昊 发布时间:

摘要:一个好学生是要有好的学习成绩,但不仅仅是学习成绩。

微信图片_20180604192102.jpg

谈到“教育”,大人们总会有很多话要说,但也经常忘记被教育者--孩子的看法。对此,深圳的中学生袁昊同学有话要说。考上了深圳四大优秀中学之一,但最终选择了一所国际中学,袁昊根据自身经历,以及190份微信问卷调查,写就了近2万字长文,揭示了学生真实的生活和压力,并尝试分析当前教育的问题。尽管调查未必专业,但学生的真实感受值得了解。外滩君摘选了长文的核心部分,供父母们和关心教育的人士思考。

我是谁?

我叫袁昊,是一名深圳初中生。在一个私立小学以学霸的身份长大,在后来的小升初拿到了深圳四大名校的全部录取书,到了其中最好的竞赛班级之一。不过在仅仅上了一年不到之后,我离开了这个所有学生都梦寐以求的地方,到了家里“无所事事”了近一年。

这一年,看起来没干什么,但我一直都在思考:我当初的这个决定到底是不是对的?写这一篇文章的动力是来自于我在2017年秋季看到的一篇新闻:一名小学生去医院打吊针,还在坚持着写作业。有的网友表示赞同这种认真向上的行为,也有很多网友认为小学生压力太大。

我很理解各方观点,但我发现没一个人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的,有许多的真相是大人没有办法了解并体会的。我相信不是说没有学生关注这一块,而是说他们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说出来。

在家待了一年之后,我现在在深圳一所国际中学读书,看到了不一样的教育方式。三月中旬,我在微信上发出了三类调查问卷,针对中小学生、高中毕业人群和家长教师,共计约190份。现在,我希望能够用这篇文章,以学生的身份,讲一讲我对教育的看法。

凭什么我才是那个最优秀的学生?

640.webp.jpg

如果哪天班级里面举行一个选举“谁是最优秀的学生”,我们会有很多的候选人:班长,学霸,文艺特长生,篮球健将,……他们都在一个或几个方面都有着特殊的才能。但是如果真的开始投票,谁的优势最大?在绝大多数的学校里,我们会把票投给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

可能有很多家长、老师认为,一个学生的素质也应成为决定一个人的重要因素。在调查中,以家长的角度来给班级里评选优秀学生的时候,“修养”这一部分是最为被重视的。不过在已毕业和目前就读的人群中,“学习”的比例会提升许多。

微信图片_20180604191904.jpg

注:92位高中已毕业人士参与了此项调查

640 (2).webp.jpg

注:40名学生参与了此项调查

以我自己的例子来说,在小学的时候我们每个月和每个学期末都会评选“阳光少年”,那时的我在很多的时候都能作为候选人。但是回想过去,我真的有什么优势吗?除了学习成绩,我自己都真的找不出来还有什么真的很优秀,能拿出来作为大家的楷模。那时的我虽然修养行为不差,但是确实并没有什么其他的特长。

但是在我们同学间形成了这么一种认知:我考了高分→老师们都夸奖我→我是好学生→我应该得到这个奖项。学习好就是一个护身符,基本上能帮你赢得在同学间的“羡慕”。这不仅仅是个别学生群体的情况,而是绝大部分小学中学间的缩影。

现在家长和校方到底有多重视学习成绩?想进到好学校就要有优异的学习成绩,这个想法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被植入我们脑中。有不少孩子从幼儿园已经开始进行入学考试,很多小学则是专门为了考入某个好中学而设立的,也有中学设立了专门的中考班。

小升初的时候,我参加了一门杯赛并且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于是深圳四大中学之一直接给了我一个录取书。深圳的四大名校,仅需要你能够考过它高难度的考试就能进入学校就读。学习成绩,竞赛结果,升学路径以及教育资源就是它们的招牌。于是现在,要想成为一所好的中学,貌似必须向这些标杆看齐。

是的,这些学校配有优秀的教育材料,资深教师,很好的学习氛围,出众的教育方法,他们是理想的中学之一。但是为什么绝大部分家长就看中了学习这一块呢?教育的意义,仅仅是说为了有好的成绩吗?

微信图片_20180604191951.jpg

为了小升初,被“恶魔”缠身

两年半前,我刚刚经历过了深圳的小升初。体会就是:四年级了解,五年级计划,六年级考试。别看初中还是九年义务教育,但是不知道多少家长学生已经为此撞破了头。

其实,从二、三年级开始参加的竞赛也可以算是加入了“小升初”的竞争。那时候,如果你有哪几次竞赛考到了好成绩,那么就几乎奠定了你后三四年的方向——竞赛方向。老师们都希望你这样,因为中学就看中这个,中学就是喜欢你的竞赛成绩。

如果到了六年级,你的“数学五大杯赛”都能拿到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很多学校已经都不用再担心了。不止是数学,英语也有许多比拼单词、阅读、写作和语法的竞赛,还有各种考验综合能力的小比赛。要想上名校,竞赛不能少。

这就导致了这样一种现象: 反正这个比赛不用钱,哪怕学习再差,也去试试呗,万一呢?

去超市门口抽奖吧,搞不好就抽到了大奖了,万一呢?

结果,没有什么竞争能力的普通学生也随大流跟着去补课,大家挤在一起去参加各种培训班。到了六年级的时候,校内校外都弥漫着升学战争的气息,竞赛培训已然占用了我们很大比例的学习时间,生活仿佛只剩下了这几门竞赛课程的学习。

微信图片_20180604192015.jpg

每次竞赛前一个月,总是会有一些集中训练。下午放学,我们都会坐地铁到深圳最为知名的几个培训地点。接着得在一个小时内完成吃饭、到教室,并且尽可能多地做作业刷题。

各处培训机构的电梯十分拥挤,在上课前10分钟内有一两百甚至更多人要挤上去两三个小小的电梯。六点之后,我们就开始上课,尖子班、培优班、竞赛班等等都有。课间休息时,我们这些准备迎接小升初的更多是在刷题。课程在九点结束,然后电梯厅又是被人流塞满。好不容易挤到了大街上,前来接学生的车辆已经把半边的车道堵得水泄不通。

到了六年级下学期,我们便可以在跟学校申请后,把一个上午或者一个下午的时间花在外面,去参加培训机构专门针对四大名校入学考试的培训。到了下午,我们可能三五成群,一起离开校园,坐着地铁再次来到培训地点。

两点上课,五点下课,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要在一个小时内吃完晚饭,转移地点,做好上晚上六到九点课程的准备。几乎在每个学校考试的前一周,班里总是有那么三分之一的人消失不见,两三周之后,可能另一批人又消失不见了。不同学校间的交际圈就这么在各个培训中心给打通了。

表面上是我们的努力,背后是家长和老师的辛勤。不知道多少家长要每每在饭点给我们送家里做好的饭。其他的也要一下班就赶在六点之前来到培训中心照顾我们,坐上三个小时然后晚上接我们回去。培训机构的老师这时的课程量也比平时多得多,还要改批不完的作业试卷。

我们表面上获得了“光鲜亮丽”的成绩,背后付出的努力真的值得吗?这样的补习班上完之后真实的情况是,学得快,忘得快,学得多,忘得多。

我记得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数学竞赛班有一节课程,据说是普通学生高一才会学到的。那时候为自己感到十二分骄傲,认为自己学到了很不错的东西。两三年过去,我只记得那节课是我第一次听说“常数”这个概念。

家长老师一直在强调:学习是为自己学,不是为老师或者其他人学。讽刺的是我们现在确实没在给老师学,也没给谁学,不过是在为竞赛学。我甚至怀疑光论数学知识,小升初时候的我是不是比现在的我知道的还要更多?

我希望这仅仅是说因为我没有复习。

学习优异有时是一种诅咒:我在幼儿园时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于是我被教了一些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到了小学因为我已经有了基础,我从一年级成绩就开始领跑。第一次考试考了高分,同学老师都这样认为我了不起。

大家对我有很大的期望,对我的期望越大,我就得要求自己变得更好。到了5、6年级小升初,就要没完没了地参加各类竞赛,然后我到了深圳最有名的竞赛班,顾名思义,它就是为竞赛而生。

就这样,我们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通过各种竞赛,进入好的高中,大学。从大学出来,发现自己除了竞赛,什么都不会。现在我来到了国际中学,感觉就是这样:我貌似什么都能插上一脚,但其实什么都不会。

我会编程,也就那么一点点;我会3D软件,也就是那么一些简单的功能;我有很多技能,我的这些同学们更加专业——他们没有把时间花在竞赛上,可是他们在其他领域有所发展。

他们会电脑绘画,我不会;他们会3D渲染,我也不会;他们对电脑、动画、星战了解颇深,说起来滔滔不绝,我只有那些用来竞赛的知识。这样下去可以说是“赢在起跑线,摔在终点线”。

我不希望将来有谁,蠢得只剩下成绩。

微信图片_20180604192102.jpg

攀比,这是我们的战争

前些阵子又喊着减压的旗号,贴出了几张课外补习班黑名单。这对我们学生减压来说其实也不是坏事。但是在我看来,这不是主要问题。

谈到学生减压,我们会想到什么:书包减轻,更多自由时间,更少作业,多去操场上转转,课外班更少,发展兴趣……为什么我们还是觉得压力大?因为减压没有减到正确的地方。

学生们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没有被大多数人注意到:我们之间的攀比。有近60%的学生感到了同学间的攀比压力,而在这其中绝大部分都希望能够减少攀比。

微信图片_20180604192242.jpg

注:参与调查人数30人

把它比喻成战争,没有那么惨烈,但绝对足够激烈。

攀比,都是在比学习成绩,而学习成绩最好的体现方式就是考试。其实成绩的攀比无论是从学霸到学渣都有发生。这一点从我的调查中也能体现出。

学霸们在比谁考了全年级第一,学渣们在看谁逃离了倒数五名,普通学生们则在比自己比平均分高了多少。基本上所有同年级统一试卷的考试都有排名:小测试、单元测试、月考、期中期末考试。

学霸们获得了优异成绩的时候,就会不停地向学渣们显摆。于是其他人就更打算花更多时间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绩反超,例子固然有,但是少之又少,难之又难。很多人则是快马加鞭还是难以追上。

不光学生间,大人也爱炫耀自己的孩子。我六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坐在深圳一个培训中心一楼,旁边一位送孙子上课的老人家,凑过来问:“你什么小学的啊?”我回答一遍后,他又接着说:“没听说过,你看看我孙子的学校,多么多么好。他在学校、参加竞赛又拿了什么什么奖......”那个学校我没听过,也不知道他的孙子有没有拿到深圳四大名校的全部录取书。

成绩之间的攀比会给我们带来莫大的压力:有的课堂上发卷的时候会把名字和分数放一起念。当所有分数都被听清楚后,学霸失利舆论纷纷,倒数第一不敢抬头……学习越是好的同学,对自己的排名要求自然越高,但第一名就那一个,随着排名靠前,心也越来越揪着。可能最终在“战场”上活下来的,只有第一名和那几个不在乎排名的同学。

有的课堂上只会公布前几名的成绩,看起来是在大力表彰好同学,保护不理想的同学。在一些很要面子的同学里,你该考前五没考到,照样会自责。就是那一个道理:一山不容二虎。

考试为的是什么?了解自己的水平。了解自己的水平,自己知道成绩、平均分、排名就够了,何必让大家知道?虽然可能公布出来能增加我们学习的紧迫感,但是这紧迫感背后其实还是压力。现在考试已经变了质,越来越像古罗马的决斗场了。

并且哪怕我们真的不在意前五到底是怎么一个排法,肯定会有更多的同学向我们看齐。作为一名优等生,我们的学习,行为,表现等等都要特别注意。我自己就曾经感受到这点:

我寄着老师的厚望,希望我能给其他人做榜样,于是很多作业、竞赛都“不得不”高质量完成。接着我担当更多职务,压力更大,表现就得更好,然后压力又变大……有的时候学习好的学生可能真的不见得多爱学习,只是骑虎难下。

我曾经多么希望能像一个普通学生生活:可能没有那么优异的成绩,但是周末不用被培优班占据,在学校里可以放松很多,也不用有那么多的责任要我一个人来承担,我真的是够累了。

微信图片_20180604192411.jpg

时代在变迁,知识还那么有用吗?

知识是个好东西,希望你也有,但不应该仅仅是知识。

我在微信上征集到了约190份调查,涵盖了三类人群:中小学学生,高中已毕业人士和家长、教师人群。问卷虽然简单,却也能反映一些问题。

在给高中已毕业人士的调查里,我设置了一个“综合评价您目前生活”的题目,满分4分。如果总体从中学成绩上来说,学习成绩好是会让你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上升。曾经学霸们是生活过得最好的,有2.9分。但是如果你是一个还不错的学生,也不用太担心,你能拿到2.7的分数。普通学生和学习较差的对自己的生活评分略有下降。但是也有一部分学霸为生活愁眉苦脸,也有一些学习一般的学生正在开开心心地生活。总的来看,学习好貌似是挺有用的。

微信图片_20180604192433.jpg

注:参与高中毕业后生活的调查人数为92人

微信图片_20180604192436.jpg

不过如果把数据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随着毕业年份越来越晚,学霸学渣之间的生活差距也在随之减小。

在1986~1990毕业的人中,学霸和学渣的评分别是3和1,有2分之差。到了2000年后,这个差距基本已经缩小到0.5分内。再从2010年往后,这个差距已经被拉平了。

微信图片_20180604192521.jpg

这其中原因之一可以解释为: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分出胜负,甚至还在上大学。但也不失为是对目前就业市场招聘要求改变的一种体现。调查中设置的另外一项问题:“影响您生活最大的几个因素是什么?”的结果也同样支持这个结论, 具体可以看下面的表格。(86~90年毕业、06~10年毕业、15年后毕业的填写人数最多较有代表性)

我们现在的学校来源于工业时期。在那之前,大部分学校都是私塾,只有少部分人才能读书。后来因为工业革命,需要更多的岗位,于是出现了这种大规模统一的教学方法。做得好,做得快,做得质量高,你就有工作,你就能养家。到了现在,这些人从事的工作,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体力劳动,重复简单的工作。

你说你会编程?可要知道以前的他们造衣服,将来的我们写机器程序,机器再造衣服。你打算跟机器比效率和技巧?我们已经输了。机器的技巧,效率,精确,工作条件等等方面都能轻易超越人类。但是机器在创造、领导、指挥、情感和思想等等方面是很难追上人类的。要想将来不被机器取代,就别打算在知识多少上继续花上你所有时间了。如果你成为学者,那么请在创造新知识上下功夫,而不是积累。

现在“牛娃”一抓一大把,很多人都能拿出来一个还不错的竞赛成绩,添加一些花言巧语,就成为了一名“优秀生”。我们当初培养竞赛为的是什么?特别。现在我觉得不再是这样了。

到底是哪里需要改变?

  • 1教育的目标到底应该是什么?

我相信有很多人已经注意到现在的教育存在的问题了。但如果要改变现状,应该从哪里改?

我们有很多人都管现在的教育叫做“yìng shì jiào yù”。我以前一直以为是“硬式教育”,直到后来我看到了一个演讲,才知道是:“应试教育”。这个词语真的是十分到位。

我们所有学生都得进行考试。我们所有人,无论学生家长老师怕的还是考试。更具体的,入学成绩考试。

为什么压力大?我们作业多课程多。

为什么作业课程多?我们要更好的成绩。

为什么要更好的成绩?为了入学考试。

为什么我们要考杯赛?为了升学。

绝大部分学校,无论公立私立,国内国际,都会有且只有考试成绩一项来决定你能不能入学。有些学校也有设立面试,不过说到底还是考验你的读说、语言能力。别看国际学校都引入了GPA这个概念作为指标之一,(既综合评价学生成绩,作业,课堂,出勤)它反映的还是学习一项。

我们做教育仅仅是为了学生有一个好成绩就可以了吗?我们难道不应该培养修养、领导能力、社交能力、创造思维和责任担当等等方面吗?但是据我目前所知,没多少学校会把这几个方面作为入学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我们所做的,仅仅是你没有什么重大违纪,并且通过考试,就录取你。

教育的目标本该是提升一个人的综合素养,而不是仅仅提升一个人的学习成绩。

微信图片_20180604192632.jpg

我不否认,采用考试成绩进行选拔是有它的道理的,简单、客观、时间短、成本低。而个人的能力修养难以在几个小时的考试里得到最好的体现。不过这可以通过另一个方式体现:日常学校行为表现。

我们在一所学校里面要待上几年,它能最真实地反映出我们的能力以及表现。小组合作中你的职位、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的思想、日常活动中的行为都可以被很清楚的记录下来。

不过现在所记录的只有对你学习的评价和是否有重大违纪,没见过有机会能在个人档案上填上你的其它方面。哪怕写上了,又有多少学校会把这些标准跟成绩并排看呢?我相信有很多同学就这样被淹没在了人海中。

那些只专注学习的同学都进了四大名校,备受瞩目,我不甘心啊。只有当大部分学校的入学标准改变,并且足够客观公正,才有更多的人会愿意来注意这一方面。

一个优秀学生必然得拥有一定知识,很多学霸在除学习方面外的一些领域也有不错的表现。不过我也见过有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只会学习。

  • 2电池式教育还是发电机式教育?

我们缺知识?缺很多,我们不可能知晓人间一切,于是学校家长给予我们以知识。然后我们记住了这些知识,接着只记住了这些知识。

我们学校在给予我们知识的同时,我们很大一部分都是听老师在上面讲,我们在下面记。这个方面十分经济有效,能够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面获得最多的知识,简直就是跟培训工人一样: 要求他们快速上岗,就得用这个方法。

在我玩过的一个游戏里面,为了解决能源问题,有便宜的电池和昂贵的发动机。这两个东西各有各的用途:电池用于简单的,续航短的小单位上。而发电机用在较大,续航长的大单位上。

微信图片_20180604192705.jpg

我们现在的“电池教育”可以最经济便捷地交给我们尽可能多的知识,并且实行起来难度小。而“发电机教育”在相同的时间里面更注重的是你自己创造、钻研、学习知识的能力。如果一定时间后来一场知识竞赛,“电池教育”下的学生定能胜出,但是长远来看,不见得结果还会一样。

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不同教育方法,可能有人适合目前的方式,不过我相信有更多的同学希望能尝试并且适合新的方式。学校不能教给我们所有的知识,将来有不知道多少学术知识,社会经验,人生道理需要我们自己去摸索。在我所做的调查中,有一半的高中毕业人士认为,学校应该更多地培训自学能力。

幸好我们还有救。现在这个时代,书籍、互联网就是获取知识相当好的途径。不过书籍网站众多,如何快速找到需要的知识很考验个人能力。

以前我们学校有搜索人物生平的作业,于是有同学直接找到百度百科,复制粘贴,一打印交上来。他们学到了什么?什么都没有!何况作者有不同的观点,网上信息也有真假,到底听谁的?有时候,我们自己思考得太少了,而选择了简单地接受现有的知识。

  • 3物极必反,越是灌输效果越差

有时候,大人给我们的教育方式不再是给予,而是灌输,并不考虑我们的意愿。

以背单词为例,这是许多学生都在被要求进行的一项任务。我来说说以我们的角度来看会怎样:每天背单词好多→我记不住→背单词好没意思→我讨厌背单词→我毕业没人管我了→我再也不背单词了。

要想让我们学习一些东西,请先确保我们愿意去学它。要想让我们更好地去掌握这项技能,请先确保不要扼杀了我们的兴趣。

微信图片_20180604192745.jpg

同样的原因,导致我们很多中学生不想运动。在学校里,,体育课上干什么?长跑。或者是跳绳、仰卧起坐、体能训练等各种折磨人、费体力的运动。以至于说到运动是什么,我们脑海里想到的就是运动很累,不是享受,将来我自由了一定再也懒得去运动了。

我们中国将来只打算要长跑运动员?篮球、羽毛球、游泳等等难道就不是运动?其他的运动就不能锻炼你的协调、反应和合作?现在我们所有中学生身后都有一把小皮鞭,它就是赶着你,要你越跑越快。

不光是学校,就连家长也是这样。我见过很多同学,被送到一个其实他们自己并不愿意去的课程,原因就是他们家长认为“我的孩子不喜欢这一块,就得让他多去了解、多去体验这个方面。”然后结果是:我们对这个方面更加讨厌了。

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因为他自己不愿意醒来。

可能有很多家长说:“我的孩子只喜欢打游戏。”我以前在家也这么看待自己,不知道一天还可以干些什么。直到后来我在网上看到有人做了一个猫窝,于是自己去买材料,花了一周的时间做了一个出来。我家不养猫,但是我还是愿意去做。有些人的兴趣可能很难找,但是不要放弃。

家长和老师都希望给我们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买了学位房、上最好的学校、去了最好的培训机构,但是当我们失去兴趣的时候,一切都难以挽回了。

什么才是好的教育?我们应该不同

我喜欢把我们学生比作一团铁水,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给自己塑型。将来到了社会上,三百六十行,一个萝卜一个坑,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不过我们所有中学生都面临学习大关,于是我们把自己变成一个个正方体,来通过考试。等到高中毕业,我们可能会发现只有那些最“方”的同学才有条件去继续进行学术类研究。而更多人要选择一些其它的专业,于是就得把自己从一个方金属块再变成其它形状的金属块。

整个教育就像一条流水线,我们所有出来的人都是方形。这样合理吗?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我们不需要都成为学术研究者。我的一秒也是你的一秒,在人生中最平等的就是时间。如果我学习天赋好,而你的学习天赋不如我,那你最好的办法不是费力追上我,而是在其它方面超越我。与其时间在一个不擅长并且不愿意的领域上,倒不如把这些时间花到自己愿意且擅长的领域,只有这样,将来才能更好地出人头地。

我以前的班主任说得很对: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适合的教育。

我不是学者,没办法从社会、教育、人类、心理等等专业角度来进行分析。我没办法也没能力进行大规模调查或者跟踪调研,因为我只是一个学生。不过受限于此也得益于此,我才是那个最最接近真实教育的人。哪怕是进校调查,专家也很少能调查出我们真实的情况和看法。我在学校的这几年,换个说法,可以说是我正在进行为期数年的真实实地调研。

一句话:一个好学生是要有好的学习成绩,但不仅仅是学习成绩。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外滩教育”,作者袁昊,编辑黄晔。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外滩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外滩教育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小升初学霸放弃名校,近万字长文揭露校园“内幕”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