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unsplah
据了解,语文教培机构「学易语文」完成战略融资,投资方为超星集团、上海交大昂立集团、世纪天鸿。此轮融资完成后,将和上海交大昂立集团、世纪天鸿分别成立合资公司,拓展图书和2B业务。
公司发展历程
政策驱动下语文赛道的火爆无需多言,但同时监管也日趋加强。之前有消息传言,海淀教委禁止“大语文”提法,立思辰大语文也改名“文学文化”。那么大语文是什么,语文的未来真的是大语文吗?
我特别好奇这家从事语文教培10余年的教育公司的回答。近期我和「学易语文」创始人王学义老师从项目出发,聊了聊对语文赛道的理解,核心内容如下:
大语文提分能力待验证,语文学习的未来是大语文吗?
学而思核心卖的是优质的教研和显著的提分效果。语文赛道要能跑出下一个学而思,就需要解决这两个问题,这也是语文教育长期以来参培率和续费率双低的根本原因。
王学义认为,语文老师既不该是表演者,也不该是段子手。
“表演者”是指,传统我们看到优秀的语文老师大多极富个人色彩,课堂激情饱满,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注意力。这类老师个体来讲的确优秀,但难在可复制,也很难通过“传帮带”或者其他培训手段批量培养出来。
“段子手”则更不可取,讲李白却不讲其诗文,反讲其风流史,把博眼球当做素养培养,把一批自带名校毕业光环的老师训练成“历史、文学和文化”的段子手,不仅对教学效果的帮助有限,更难带来显著提分效果。
语文参培的根本诉求还是在于提分。要提分,就要回答如何做教研,满足标准化、体系化、有能力进阶,又能匹配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回归语文工具属性,「学易语文」用模式学习培养学生“读写”能力
语文首先是工具,其次才是人文。
关于什么是语文,历史上有过不少争论。叶圣陶是对语文的定义是:口头为语,书面为言。文本于语,不可偏指,因合而言之。语文教育本质教的是口头和书面“言语能力”,不是文学课,不是文化课,更不是历史课。语文最早只是一门培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课程,而非一个体系化的学科,这也是语文(非中文)鲜少有博士点的原因。
根据王学义的观察,现在很多人只看到了人文,忽视了工具。课内老师没有把语文当工具来讲,校外辅导机构更是把语文当成了一门综合性人文学科。“怎么读,怎么写”,基本的能力训练似乎被“母语光环”掩盖,成了教学内容的空白。
没有听说读写,只谈人文教育是舍本求末。「学易语文」基于对语文学科的如上理解,在课程设置上采用了“始于模式,组合模式,出于模式”的设计思维。
如同我们最开始学习书法需要大量临摹“颜筋柳骨,永字八法”,读写也需要基于模式的学习。这种模式既有内容上的,如意象与意象群,意象和情感表达间的对应关系,做到读懂如“夕阳”、“枯藤”的意象,而且还能学会配合场景使用。模式还体现在框架上,如现代文阅读中,通过“5次课让你学会写带有荷塘月色品味的文章”的自研课程,去训练学生的针对某种特定文体和写作手法的认知、理解和运用能力,最终反映在阅读和写作能力自然提升带来的语文分数的上升。
目前学易语文已拥有一套覆盖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年级的语文课程,包含名著导读、国学通识、万能作文、满分公式系列的四大类课程。
课程体系
对模式的学习会扼杀创造力吗?王学义认为,模式是个好东西,可以让人更快驾驭语言。而模式化是个坏东西,因为对现有水平的固有和不求变化才是扼杀创造力的原因。古代的唐诗宋词,海外的十四行诗,都是形式不会遏制创造力的证明。
要避免模式化就需要学生在掌握基础模式后,自我内化“组合模式”,最后实现“出于模式”。依然是书法的例子,只有练就“颜筋柳骨”才有再创造的可能性。“出于模式”或有对学习者天赋的要求,但学会对不同模式的组合同样是创新的重要组成。
稳线下,拓线上,兼顾2B和图书业务
完成课程内容的教研后,「学易语文」接下来在标准化的打磨上花了不少功夫。通过实现对“课程内容”、“服务流程”、“师资培训”、“备课平台”、“评估体系”等维度的标准化,进行规模复制。截至目前,「学易语文」在北京地区拥有8个直营校区,其他省份拥有28个加盟校区。
线下培训业务之外,学易语文也在多方拓展智能图书业务和2B输出业务,进一步巩固梳理品牌形象。目前公司已经出版有4大系列,近80本教材,外围教辅300余本,领先行业。
在线小班业务的思考
今年是在线教育饱受质疑的一年。在线语文行业也出现了如方体语文、子曰语文的新玩家。学易语文在7月也上线了在线小班业务,5个月时间实现80个学生规模。谈及在线业务规划,创始人王学义并不认同激进地砸钱烧流量做法,而是选择依靠小规模缓慢增长的业务策略。原因在于过于激进的市场策略或导致项目冒进、市场乱象和销售刷单等问题产生,不以业绩快速增长为业务追求,而是以小规模盈利,依托项目自身的课程质量基于续费和转介绍做用户增长。
本文转自36氪,作者瑞雯。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来源: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