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unsplash
2018年资本寒冬降临,“人工智能泡沫”论也甚嚣尘上。时间倒回一两年,人工智能算的上是创投界的“香饽饽”,一位AI业内人士曾表示:“天使轮的项目投资人看看方向、团队,聊一聊即便就定了,很多公司什么都没有,一个PPT只要带上AI也能拿到不错的估值。”
虽然资本蜂拥而至,但人工智能公司短期内所见收益却微乎其微。2018年,历经波折的AI在历史第三次热潮后迎来了第一个“遇冷”周期。虽然AI遇冷,但少儿编程赛道却依然火热。
据网络数据显示,2017年至少有16家少儿编程培训机构获得融资,融资轮次处于Pre-A轮及以上的有7家,不乏千万级的创业公司。而在2018年上半年的投融资事件就已经与去年的事件数持平。
近日,猎云网接触到的织未来也是一家基于图形化、游戏化编程环境,结合智能硬件构建人工智能编程教育在线学习的平台,定位用户群体为6-17岁中小学生。
“教、学、管、测、评”实景闭环教学
在课程体系方面,织未来主要采取项目制进阶式课程体系,在横向上,覆盖自动驾驶、智能语音、自由飞行、机器人系列等项目内容;在竖向上,通过初级课、中级课、高级课的划分,培养孩子从对人工智能的感知、认知向人工智能创新不断进阶。
在教学模式方面,织未来采取一对四的线上小班直播授课形式,同时还设置了录播课,孩子可以在课前课后进行预习和复习,提供自主学习的场景。
做教育产品,师资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对于编程教育来说,师资也是一个难点,既要有编程的专业性,又要有教育的老师背景,这样两者相结合的人才较少。
织未来创始人刘宇在接受猎云网收集时透露,目前织未来的师资组成主要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老师,“一方面,他们在学校学习的专业技术知识,多偏向编程类、IT类,另一方面,他们也有教师资格证,有教师的背景。”通过一段时间的测验,刘宇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适合编程领域的教学和教研工作。
目前,织未来师资团队共有10人。在传统的教育模式里,上课通常以老师为主,很少考虑到孩子的接受程度的差异化。织未来通过采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数据及课堂反馈,让老师有数据可查,并根据学习数据进行个性化的干预。
硬件既有教育属性,又有玩具属性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紧接着,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充实适应信息时代、智能时代发展需要的人工智能和编程课程内容。推动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并将信息技术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政策的利好,无不表明,我们正在逐步进入AI时代。此前,织未来团队一直都从事互联网教育行业,又都是程序员出身,刘宇表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做AI教育产品,希望可以提升AI的创新能力。”
在织未来进入少儿编程赛道之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不少的少儿编程产品,在刘宇看来,这些产品多数是教孩子编动画、做小游戏的虚拟产品。但织未来并不完全是教孩子编程,刘宇认为,编程是一个工具、一个环节,只有系统化认识学习AI知识,才能实践AI。所以,织未来做的是AI的普及教育。
而实践AI更离不来硬件,为此,织未来为每个项目都自主研发了一至多款的硬件,通过软硬件结合教学模式,孩子可以将普通的硬件升级为智能硬件,既有教育属性,又有玩具属性。
贩卖焦虑的伪需求还是真正的刚需?
“未来不懂编程的孩子,就像现在不懂英语的大人一样令人焦虑。”这样的声音不断折磨着焦虑的家长们,各种形态的少儿编程课也越来越热。在少儿编程大行其道的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少其他声音:少儿编程就是在制造焦虑、贩卖焦虑;小孩子学编程就是在拔苗助长。
对此,刘宇认为提前接触编程教育不是为了让孩子成为程序员,更多的是培养孩子在逻辑思维、创造力、观察力、空间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刘宇表示:“此前,教育行业主要以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为主,面向考试、升学,这是刚需。”但随着政策的推动,编程教育也逐渐进入中小学,纳入高考体系,编程教育也正处于从非刚需转向刚需的过渡阶段。
目前,织未来团队一共有30人。团队核心技术人员均来自国内互联网教育公司的前沿技术研究院。织未来团队研发的“智慧教育云平台”也已应用于北京、青岛、成都等国内中小学,用户量已突破400万。
谈到近期计划,刘宇向猎云网透露,2019年计划着力市场推广、优化迭代产品以及延展硬件。未来,刘宇希望织未来可以坚持软硬件结合的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为更多的中小学生提供人工智能编程产品。
据猎云网了解,织未来正在寻求天使轮融资,资金主要用途在于完善课程体系、扩充硬件、建立线上渠道以及运营等四个方面。
本文转自猎云网,作者盛佳莹。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来源:猎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