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不想被时代抛弃的老师们,还能做些什么?

作者:智能观 发布时间:

不想被时代抛弃的老师们,还能做些什么?

作者:智能观 发布时间:

摘要: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一个真正的团队意味着什么。

时代老师.jpg

图片来源:visualhunt

作为一个英语老师,我的日常工作主要就是备课、磨课和上课。

备课和磨课这样的教研活动一般会以每周一次或者每两周一次的频率,和年级组的其他英语老师一起进行讨论和交流,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单打独斗”。

根据教学系统内的教学目标,独自搜集教学素材,自行设计课堂流程,单独完成从备课到授课的所有工作。当周围所有老师都这么做的时候,一切看起来顺理成章。

但学生们太多才多艺了,离开学校之后,他们每人平均还会再发展两到三种长期的兴趣爱好。一方面,我为他们的思维敏捷、学识丰富而感到骄傲;另一方面,我又有些焦虑,害怕自己追不上他们成长进步的脚步,在课堂上传授的内容无法打动他们。

可更令我心忧的是,自己在固定的圈子呆得太久,鲜有成长,思维逐渐变得单一狭窄,不仅在教学上难有创新,还会被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所抛弃。

阿曼达·温克尔斯博士是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UB即University at Buffalo)实习教师培训项目的主任,也是教育研究生学院的英语执教老师。她谈到了自己在一家教育科技公司,和网页设计师、开发人员、数据库专家一起工作,设计用于制作网络在线课程的应用工具的经历。

同为英语教师,我们有着类似的工作路径,因此她在这场跨学科式合作过程中的思考对解决我的困惑产生了有益的启发作用。以下是她文章的自述。

时代老师1.jpg

当你走出舒适区时,才会发现原来所待的圈子是多么渺小。

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工作的大部分时候都是单独、孤立地进行,直到我进一家教育科技公司参与研发一款制作在线课程的应用工具时,思维和工作方式才出现了新的拓展。

首先,我不再像曾经开设一个写作辅导班那样工作。而是站在白板前,试图弄清楚挑战和问题,并规划出一个教师希望如何与在线课程制作工具进行交互的流程。

我尽最大努力地将老师想要用工具做的事情整理成需求说明书文档,将web开发人员对某些功能更改而造成影响的说明,转化成电子邮件,发给合作伙伴,解释课程制作者需要如何使用这些工具。

在教室里,我们谈论文学、生活和变革。在白板前,我们讨论用户体验和SQL。

虽然有固定的流程,但每当感觉混乱时,我们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处理模棱两可的问题。我感到自己逐渐脱离了原来思考问题的框架。 

其次,我不再独自包揽所有工作。

此前,虽然我一年到头都在和其他老师合作,但在课堂上我要对一切负责,一节课的成败完全取决于我自己。备课、教学、评分、与学生家庭沟通……都是我。如果某件事没有做,便是因为我没有去做。

而忽然间,我进入了一个自身做不了什么实质性工作的团队。我不能写代码,无法创建实体模型,有时甚至无法有效地与开发人员沟通,说清楚教师需要一个在线课程的计划工具来做什么。

尤其到了面临关键性问题的项目尾声时,在迈向终点线的冲刺中,我基本上什么也做不了(除了偶尔回答一个问题,或者带点零食充当“后勤委员”)。这非常令人沮丧,可是我却无能为力。

然而,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一个真正的团队意味着什么。

我学会了以一种从未有过的方式依赖团队中其他成员的技能,也学到了团队设计的真正价值。

我英语老师的大脑对应用的功能设计很有作用,但我的思维方式需要团队中网络开发人员对其进行补充和提高。

我可以列出一个目标,或者描述一个老师希望通过工具来解决的问题,我甚至可以提出一些关于我们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想法。但是,只有当我们是一个全面完整的团队、从不同的角度来处理这个过程时,才能够设计出更有用、更高效、更直观的产品,这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无法独立想象出来的。

有时,最初的想法会被直接采用或是被完善得更精确。有时,某些想法最终可能会变得低效而被彻底淘汰。

我们会一起在白板前用几个小时写写画画、梳理逻辑,轮流引导大家思考和讨论各种“如果”的假设场景。事实证明,这种群策群力的方式颇有效果,每当有人提出一个“如果”的质疑时(比如:如果我不得不回去告诉合作伙伴,我们不能实现他们真正的需求,该怎么办?),其他人马上就会提出各种解决方案和路径,导致新增加的产品需求甚至多过合作伙伴的要求。

在教学中,我几乎总是喜欢一个人工作,然后再把我的想法反馈给其他人,他们可能会提出一些调整性的建议,但我最初的计划基本保持不变。

然而,现在我已经意识到独立设计和规划的局限性。“构思-头脑风暴”或计划阶段,多数时候总是合作完成更好。而用实验检测这些想法时,总是用多样化的方式会更好。

时代老师3.jpg

与技术团队合作的经历让我了解到,设计思维对于构建用于课程设计和课程制作的技术工具,与课程设计和课程制作本身一样有用。

设计思维是一种自信,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创造更美好未来的过程中来,它是面对困难挑战时采取行动的过程。这种乐观主义在教育中是非常必要的。

世界各地的教室和学校每天都面临着设计挑战,从教师反馈系统到日常教务安排。无论在哪个范围,教育者所面临的挑战都是切实存在且复杂多样的。因此,他们需要新的视角、新的工具和新的方法。

哈佛大学教育学研究院的“教与学实验室”(Teaching & Learning Lab)总结了设计过程的基本步骤:

发现 —— 我们定义挑战/目标,考虑受众,并寻找可能有用的资源。

解释 —— 理解我们收集的研究报告和信息,定义关键的见解,寻找机会。

理想 —— 产生和完善我们的想法。

原型 —— 开始试验和尝试我们的计划。

测试 —— 观察它是如何工作的,跟踪学习并考虑我们如何改进、扩展或优化我们的工作。

老师们或许已经对这五个基本步骤耳熟能详,但是花点时间完成一个详细的课程设计,可以将你的思路扩展到每一步,并以更加条理分明的方式吸引其他人参与进来。因为这个过程可以提供更全面、更有目的性的思考,来打造你的课程,而不是在照搬照抄教案时,简单询问别人对你的新点子如何评价。

呼吁大环境应该给设计思维提供更多时间和支持的同时,也建议老师们在自己的团队中经常使用这个设计思维模型,寻找更多的跨学科团队,不断探索新事物。

我们个人的思考和设计很容易有局限性,并可能妨碍我们广泛地接触自己的所有学生。虽然没有万能的课程设计,但我们可以努力去了解更多的学生,同时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成长和拓展他们的思想,还要让自身不断学习和成长,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和创新。

时代老师2.jpg

读完阿曼达的文章后,我意识到了自己焦虑的根源。

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准备他们未来会面对的世界所需要的生存技能,还应该为自己未雨绸缪,创造性、跨学科思维、终身学习的韧性、拥抱未知的勇气……一切需要他们培养的素质也是我们要掌握的。

谁说他们的未来就不是我们的呢?

就像《今日简史》中提到的:

“如果还想死守着稳定的身份、工作或世界观,世界只会从你身边嗖的一声飞过,把你远远抛在后面。因为人类的预期寿命应该会更长,有可能你有几十年的时间,只能活得像一个无知的化石。想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点儿用(不只是在经济上,更重要的是在社会上),就需要不断学习、重塑自己,而且到时候,50岁可能还算年轻。”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智能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智能观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智能观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不想被时代抛弃的老师们,还能做些什么?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