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芥末片场】是芥末堆推出的电影赏析栏目,以影评形式为读者甄选具有教育意义的优质电影,挖掘电影中的教育内涵,揭示教育的生活性、社会性和哲理性。
“爸打你是因为爱你,长大了,你就明白了”。
成长在中国家庭的孩子,多数都曾听过类似的“教诲”。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似乎更能感悟到那句话——成长是一段和社会妥协的过程。《狗十三》这部片子,把社会缩小在限定的家庭领域中,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反应在家庭的“驯化”下,孩子是如何在成长中向现实和社会妥协的。
对抗 | 青春期少女的倔强
电影开始主人公李玩戴着牙箍出现。看似一个没有任何情节性的镜头,实则奠定了整部片子的主题:成长就像被束缚的牙齿一样,本无病无灾,想怎么长是它的自由,可偏偏有人干预了,强行把它们变成“完美”的样子。
13岁的少女李玩因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父亲再婚生下弟弟。如何接受后妈和弟弟,如何让爸爸能够真正理解和关心自己,李玩从头到尾都充满疑惑。
爸爸擅自给李玩改兴趣
李玩酷爱物理,喜欢思考“世界上有没有平行宇宙”。爸爸却担心她偏科,当着老师的面责备她,并擅自把她的兴趣小组从物理改成英语。
青春期的李玩是倔强而自我的,她用无言对抗爸爸的擅自主张。为了讨好女儿,爸爸送了她一只小狗。于李玩而言,这是一份代表着父亲歉意的礼物,她起初并不喜欢。渐渐的和小狗建立了感情后,给它取名“爱因斯坦”。
李玩找不到爱因斯坦回家大哭
爱因斯坦不幸丢失,李玩满街寻找,撕心裂肺的哭泣,甚至借酒消愁直至深夜。当爷爷担心她着凉劝她早点回家时,她却一气之下把爷爷推倒。
李玩一气之下把爷爷推到
李玩第二次晚归是在家人集体欺骗她之后。为了让李玩“消停”,后妈出主意买了一条长相和爱因斯坦相似的狗,说狗找到了。
还在上课期间的李玩听到消息兴奋地跑回家,却发现那并不是她的爱因斯坦。而一向向着她的堂姐李堂也选择在这时候站在大人的一边:“爱因斯坦可能真的是在外面弄脏了……说不定就是不认得了。”她感受到的是整个家庭对她,以及她所爱之物的不负责。
李玩再次打开家门时,迎接她的不再是一只乖巧温顺的小狗。她生气又愤怒,她的世界中是青春期视角下对于大人世界的完全否定,家长对待错误的态度,她甚至是失望的。
妥协 | 与成人世界相处
李玩的倔强因为爸爸的一顿“毒打”被抹平。正如她的朋友高放所言:“这样的事情以后还多着呢。”之后,李玩的生活中,同样的场景循环上映,只是,她的态度和以前截然不同。
毒打之后,李玩如爸爸所愿“成长了”:她开始关心爷爷的饮食健康;试着接受假的爱因斯坦,主动遛狗;强忍着喝下“难以下咽”的牛奶;英语考了全年级第一。
李玩偶遇走失的爱因斯坦
即便再一次偶遇当初走失的爱因斯坦,她也会道一声“对不起”,决绝地转身离开,然后独自哭泣。“我刚才好怕它认出我扑过来”,内心的语言却是:爱因斯坦跟着我不会好过,或许现在它是最幸福的。
李玩的成长伴随着妥协,而妥协从一句“谢谢”开始。
当她获得省级物理奖时,爸爸提出可以满足她一切要求,而李玩最想做的是去看看“爱因斯坦”。然而得知“爱因斯坦”去世后,李玩仍对爸爸说了一声“谢谢”。可以肯定的说,这不是由衷的感谢,而是庆幸爸爸没有把它送去狗肉店。
李玩面对红烧狗肉无奈地说谢谢
在饭局上,李玩应爸爸的要求和生意伙伴喝酒,一口气见底,面对别人特意为她点的特色菜“红烧狗肉”,李玩在内心挣扎后,仍然得说一句:“谢谢叔叔”,然后大口吃下去了。在爸爸眼里,这是给他“长脸”。
谢谢的背后,李玩似乎并不那么心甘情愿。只是,她知道,那是与大人们相处最为“恰当”的方式。
背后 | 简单粗放的家庭教育
对抗与妥协是孩子在中国式家庭教育下塑造的结果。
片子中家庭教育的主角是爸爸。这里的爸爸并不是脸谱式的刻画,中年男性的复杂和无奈展现的淋漓精致。我们无法判定影片中的父亲究竟是好是坏,单就教育子女而言,的确不称职。
“你爸,不是个好爸,不是好爸”,在无法为女儿提供完整的成长环境的情况下,爸爸心里对女儿有着许许多多愧疚,他想给女儿他所能及的一切,用“物质”弥补对她的亏欠。即便是对李玩大发脾气的那一次,爸爸的责问仍然是:“你说,你想要啥?你要星星你爸搬个梯子给你摘去。”
李玩被爸爸“教育”
只是父亲不懂,李玩缺少的是理解与陪伴。即便父亲再想弥补她,也抵不过“等爸这阵忙过去,带你……”的承若带给她的期待,与食言后带给她失望;更抵不过一句“我走了”,让她的安全感无处安放。
看了父亲的表现,我们更能理解李玩为何那么在乎爱因斯坦。与其说李玩因为丢了狗伤心,不如说因为丢了心里那份寄托而失落。而李玩对于爱因斯坦的情感投入,又何尝不是对于家庭缺失的爱的补偿呢?
其实,从她问高放“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可知,在李玩心里,他对于父亲的教育持有怀疑态度。这一点从几件小事中不难看出:当弟弟误伤奶奶,爸爸不但没有责备,反而耐心哄他,理由是“娃小不懂事”,李玩则坚决认为"应该让他跟奶奶道歉;爸爸答应带她去看天文展,却临时带她和弟弟跟领导吃饭,弟弟嚷着去公园,爸爸骗说吃完再去公园,李玩则认为“不应该用一个谎言弥补另一个谎言。”
影片中多次强调一句台词“俺娃乖得很”,从大人的角度看,学习好、听话、为家长长脸的孩子就是他们眼里的骄傲,稍有所逾越,就成了“碎女子”“不懂事”。
弟弟学滑冰
李玩如此,弟弟也如此。影片最后,弟弟学习滑冰的镜头出现。他在冰上不断跌倒,一次次伸出手,却只能得到冷漠的回应和空洞的鼓励。李玩看在眼里,弟弟确实会成长,就像她也确实得到了“成长”一样。
影片落幕,不禁感叹,原来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在中国式的家庭环境中,我们对成长在社会中大人世界的无奈,和家庭教育下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所谓的“乖巧”深有体会。只是,多少人会反思,这种被“遗传”的教育,其实是被隐喻的伤害,更是成长路上强加在无数孩子身上的循环悲剧。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