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针对减负,治理“疯狂奥数”等培训热、竞赛热,舆论开始反弹。前不久,一篇网文“减负是害了孩子, 肥了教辅, 误了国家”在朋友圈刷屏, 这两天,中国队在刚闭幕的第十一届罗马尼亚大师杯数学竞赛没有一人获得金牌,引起舆论广泛关注,不少人把中国队连续4年无缘奥数金牌,归罪于治理“疯狂奥数”。
概括起来,就是:减负、治理培训热、奥数热,于国于民均不利,在当前,我国不应该盲目地给学生减负。理性看待这一舆论情绪,对我国进一步采取正确措施推进减负,十分重要。
首先需要搞清楚一个基本事实,我国学生负担减轻了吗?培训热降温了吗?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我国学生的整体负担都没有减轻,培训热也没有降温。去年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门还针对学生负担沉重的问题,联合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也称“减负三十条”),希望减负能真正落到实处。
那么,在学生整体负担没有减轻的情况下,为什么有社会舆论会反对减负呢?进一步分析,这些舆论其实不是反对减负,而是反对只校内减负,不整体减负。在学生整体负担不变的情况下,校内减负,就会带来校外增负,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业压力依旧,而每个家庭则要为校外补课支付更多的钱,这就“肥了”教辅,也制造新的不公——有钱的家庭可以送孩子上更好的校外培训班,而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学校内接受不了好的教育,又没办法去上培训班,会进一步来开与富裕家庭孩子的差距。
在整个社会依旧存在培训热的情况下,为何舆论还质疑治理“疯狂奥数”呢?这其实也是针对“校内减负”的,因为为治理“疯狂奥数”,我国教育部门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将竞赛获奖证书与入学挂钩,严控直至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特长生招生,取消中高考学科竞赛加分。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部门、体制内的学校对学科竞赛奖的重视程度下降,学生虽然还是积极参加数学科目的校外培训,但主要意图是为了提高数学成绩,而非获得数学竞赛奖项。毫无疑问,这和教育部门、学校高度重视学科竞赛,把学生获得学科竞赛作为教育政绩,以及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路竞赛过来相比,竞赛的表现肯定会大不如前。
校内减负和整体减负,是不同的减负思路,也会有不同的减负结果。只校内减负,但学生整体负担不减轻,必须会引发社会、家庭新的焦虑,甚至会出现各种减负乱象,以及反减负的情绪,而目前我国的减负,虽然致力于给学生整体减负,但其实更多表现为学校减负,于是舆论对这种减负不满。但需要注意,这不是说家长和社会舆论不期望对学生进行整体减负,不能把对只校内减负的质疑,理解对减负的质疑。
我国对学生实行校内减负,是在没有全面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和改革学校办学模式的背景下推进的。具体而言,我国的中高考,虽然在推进改革,但主体录取模式是按科目考试成绩进行排序、录取,部分高中学校和部分大学的自主招生,也只是给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一定的录取优惠,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学生要进更好的学校,就必须和同龄人展开激烈的竞争,考出更高的分数。毫无疑问,单方面的学校减负,降低对学生的学业要求,减少作业、减少考试,并不能减轻希望进更好大学学生的负担,还可能引发新的问题,比如一些薄弱学校、农村学校也执行减负令,导致对学生的要求更低,办学质量更差,学生中产生读书无用论。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城镇地区的学生学业压力很大,一些农村地区出现辍学问题。
我国必须推进整体减负的思路,整体减负思路是系统化的减负思路,其核心是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和学校办学模式。当前的问题是,我国整个社会都已经形成共识,意识到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的问题,源于教育评价体系的单一和办学模式的单一,即学生学习“唯分数论”,学校办学“唯升学论”,但是,对于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和办学模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以及实行中小学多元教育,有很多人缺乏信心。因此,能否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和办学模式,是消除减负争议的关键所在。
在评价体系不变和办学模式的情况下,舆论必定反对校内减负,并指出减负的种种弊端,这不是说家长和社会就喜欢应试教育,而是应试教育是适应教育评价体系和办学模式的选择。只有改革评价体系和办学模式,才能给学生减负,而且这种减负,不是一刀切的减少作业、减少考试,而是给学生个性化的教育,有数学学科兴趣、特长的学生,发展他的数学兴趣和特长,而没有数学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只做最基础的数学学习要求,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发展自己的其他兴趣和特长。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腾讯教育”,作者熊丙奇。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