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寒冬”之下,教育真的是避险的港湾吗? 当教育的“慢”遇上资本的“快”如何找到完美的平衡?阅项目无数,投资人们怎样看待这个行业?教育政策频出,投资人的真金白银将又会投向哪些领域?亿欧智库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对华夏桃李资本副总裁黄鹏先生进行专访。
投资人为什么蜂拥而至?
“教育投资一直兼顾着收益和避险的双重属性。从FA的角度,我们更能够看出资本在投资时这两种心态的变化。”黄鹏在谈到投资教育行业最根本的原因时说到。
让我们先来聊聊避险属性。2017到2018年上半年资本涌入教育领域明显变得积极,在宏观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教育的抗周期性成为不确定中的确定,主要体现在教育企业有较好的现金流,不存在应收账款;提供的内容和资源有抗风险的能力。
是什么催生了教育投资的风口期?黄鹏认为除了资本避险之外,还有以下2类原因:
1、 行业的整体素质在提高。具体来看,首先是随着教育政策陆续出台,市场上规范的教育企业越来越多;从业者的素质也在提升,很多背景优质的创业者投身教育领域。
2、 新技术给行业带来可期的大增长。从VIPKID的诞生可以看到,成熟的互联网技术与教育行业结合打破了以往对教育标的“长得慢”的刻板印象。VIPKID成立5年,已经做到百亿营收。
观察到的6点变化
作为穿梭于资本和项目之间的FA,有时候更能敏锐的感觉到行业的一些新变化,在黄鹏看来,当市场上还在喊着“资本寒冬“教育”逆周期“的口号时,事实上教育投资已经悄悄地发生改变。根据黄鹏的观察,主要变化体现在6个方面:
从去年三季度起,人民币基金在教育领域的出手变少,美元基金继续稳健,游资有陆续退场的趋势,教育投资日渐回归理性。
优秀的教育行业投资人的投资逻辑自始至终都没有变过,长周期看教育投资避险的属性也自始至终都没有变过。
从2017年开始,大量资本入场,线上教育企业看起来的“性感美妙“吸引了大量资金,结果是一些并不是太优质的产品也在资本的助推下”跑了起来“。当热度降温,这些企业的生存会变得很难。
投资人的喜好倾向逐渐向线下实体回归,在现阶段更看重有盈利的资产。毕竟实体经济中,回报率可以与教育匹敌的很难找到。
经过多年的发展,教育企业已经到了相对一个成熟的阶段。在3-4万亿巨大市场中,标的相对分散,资本的进入也相对早期,机遇依然存在。
一些特别风口的赛道,开启和关闭的速度都很快,头部企业出来之后剩下的就是模仿,对于FA而言,窗口期可能已经过了。
看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
说到看好的赛道,黄鹏坦言:“FA不能什么火追什么,风口永远是追不上的,最好是拥有前瞻性的预判。FA的机会是市场上有什么样的标的,投资人想看什么样的标的?赚钱的,有盈利能力的,存在并购和增长空间的。目前来看符合要求的基本都在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
具体而言,在职业教育最为看好的是下沉流量的职业教育,包括学历和非学历领域,例如蓝领培训、技能工人培训等。从宏观上来看,当前中国的蓝领劳动力市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劳动力供给出现结构性短缺,将迎来刘易斯拐点,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将更加依赖劳动力素质的提升。这将带动机器人取代低端蓝领岗位,拉升蓝领群体收入,并激活蓝领对职业培训的需求。从微观上看,蓝领培训市场比白领培训拥有着更大的市场规模,根据亿欧智库的粗略估算,潜在市场达到近5000亿规模,但并没有巨头企业出现,在目前的竞争格局下,各类企业都有突围的机会。另外受到政策鼓励和供给失衡下,需求方薪资待遇的较强吸引力,蓝领培训参培率和参培规模都有望提升,成为新一代“刚需”。而且一些产出比较高,收益率较好的模式在成人教育领域是跑得通的。
说到素质教育,黄鹏更看好基于技术下沉的三四线的美术、音乐等培训课程。“一二线的孩子课余时间通常都被学科培训占据了,三四线孩子的课业竞争压力相对较小,素质培训可能更有机会。”
同时,无论是双师还是AI伪直播,甚至是5G都会对在线教育沉浸度的问题加以解决,当线上教育变得和线下一样有温度,有场景,可能在完课率上会带来一个巨大的提升。底层的技术带来场景的改善,场景的改善会催生出新的教育生态,新的商业模式。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亿欧网”,作者王歆辛。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来源:亿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