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在论坛现场
芥末堆 4月28日 田园 报道
乡村振兴依赖于人才振兴,人才振兴依赖于教育振兴,但怎样的教育才能滋养乡村振兴中的人才?
近日,在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年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原副部长刘守英分享了《农民的流向与乡村教育的路向》 的主题演讲,从农民流动与受教育程度、农民的回流与农村教育、农业回报与农民工职业教育三个角度分析目前做乡村教育努力过程中的大背景。
刘守英表示,不要浪漫地以为只要人口回流就能够振兴乡村,如果没有把握乡村人口的状况、职业农村的培训情况,再好的教育乡村振兴的目标都会落空。
教育程度越高越会选择在城市发展
刘守英介绍,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乡村人口开始脱离乡村,与乡村的农业发生分离,越是年轻的人口越有迁移城市的趋势。“农一代”和“农二代”比较,“农一代”在农忙的季节还会回去,但“农二代”基本上都是在城市发展。
同时,现阶段乡村人口从事农业的时间非常少,就业趋势从农业就业转向城市就业。随着城市化的趋势,乡村人口受教育的程度大大提高,而受教育程度越高越会选择在城市发展。
“农二代”出现落城不回村现象
此外,刘守英介绍了农民工回流的总体情况 ,据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显示,在流动人口返乡意愿调查(有效样本140293个)中,打算继续长期居住(不考虑中途临时返乡的情况)的有84383人,占比60.1%。有明确返乡意愿的有8979人,占比6.4%。打算继续流动到别处的有4660 人,占比3.3%。表示没有想好的人有42271人,占比30.1%。
同时,即使农民工回流,也不是回到乡村,而是以县城为主,尤其是80后的农民。
数据来源:刘守英现场分享
此外,“农二代”落城不回村的情况十分突出。过去农民在外出就业后,会选择回来盖房子,虽然人出去了,但是资本还是会回到乡村,所以过去的乡村落后状况并不是那么明显。
但是目前整个“农二代”出现了落城不回村的倾向,使得乡村不仅人口流失,资本也没有了回流。而落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孩子教育,他们考虑的不是让孩子在乡村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而是怎样能够让孩子在教育起点上不落得太远,继续留在城市发展。
数据来源:刘守英现场分享
对此,刘守英认为,以往在讨论乡村振兴时,普遍认为只要保证乡村人口回流,提高回流率就可以振兴乡村。但现实情况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国家号召乡村振兴就会有大量的人口回流到乡村。另一方面,受教育程度越高回流的意愿越低,回流的人口主要以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为主。
“现在的基本事实是农民不回村,在城市落城,原因是为了孩子教育。”刘守英总结道。
农业回报下降导致农民不愿接受培训
“乡村振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乡村职业教育。”刘守英介绍,国家希望乡村职业教育能够培养人才发展农业,提高职业农民的比例。而乡村职业教育的教育投资与回报是直接相关的。
他解释说,世界范围内大部分地区都是农业产值和就业份额下降,但是有些国家的农业却越变越强,就是因为农业回报的提高。但目前我国的农业回报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这就造成了乡村人口不愿意接受农业相关的培训,真正从事农业的都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口。
数据来源:刘守英现场分享
三个观点
1、现代教育与乡村人才的损蚀(费孝通命题)
刘守英认为,当西方的机器大工业进到中国后,首先摧毁的是乡村的手工业,然后被压到农业。随着近代高速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如果农业不能满足农民收入,他们就会往外跑。
他建议,乡村振兴需要在整个城乡背景下考虑,重新调整和融合城乡关系,才有可能实现农村人才和农村教育的振兴。我们需要考虑乡村人才的振兴需要采取什么教育模式。如果采取现代的教育模式,人口就会只往城市流动,而不会往乡村回流。但是不采取现代教育的模式就会面临城乡间教育不平等的问题。
2、农村产业与农村人才
刘守英介绍,以往对于乡村人才振兴的讨论,往往容易脱离乡村产业来进行。当农业回报与其他产业回报差距增加时,乡村产业仅仅依靠农业而没有其它产业,乡村人才的振兴是很难实现的。
3、农业转型与农民教育
刘守英表示,整个中国乡土的结构是农工配合,农工经济混合。农民既是从事农业的人也是工匠,但现代乡村产业被窄化到只重视粮食,培养乡村人才几乎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事。
“关于农业转型和乡村教育,整个中国农业面临一场大革命。”刘守英说,通过提高土地回报、技术水平以及整个乡村产业的不断融合等进行乡村产业的转型,将为乡村教育带来机会。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