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芥末堆 那子 7月24日
我国用18年的时间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却长达几十年。本世纪以来,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增幅超80%,庞大的老年群体将共同面对一个问题:如何养老。
自古以来,我国的养老观念都建立在土地制度的基础之上,以家庭为主,强调儿女赡养。但随着养老观念的逐步开放,学习也成为一种新型养老方式。从1983年中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建成以来,历经三十多年发展,学校数从0所增至6万余所,学员人数从4万猛增至800万人。这背后反映的是老年人养老生活中的应付需求、表达需求、贡献需求、影响需求和超越需求。如今的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环,正不断惠及更大的老年群体。
老龄化不断加剧,建立养老产业已成当务之急
2.5亿60岁以上老人数量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按照国际通行标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比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占比达到7%,则意味着该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2000年11月底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99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
为了应对老龄化的社会趋势,建立完善的养老产业成为了当务之急。“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健全养老体系”。2011年,国务院颁发《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其中提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目标。
参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生理需求、医疗需求、社会需求等需求满足之后,老年人才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进入千禧年之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较本世纪初,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提高近513.68%。追求教育权利有了经济上的可能性,建立具有老年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便成为目前养老产业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国际通行的衡量老龄化标准的60岁门槛正好也是我国男性的退休年龄。换而言之,在人口学、社会学等学科中的“老龄化”也可以理解为退休生活。对退休职工来说,如何规划退休后的生活也是人生选择题。
从1983年起步,本世纪老年大学数量增长近222%
中国老年教育始源于1983年。当年的报纸是这样形容开学典礼的场景,“1983年9月17日,济南市东郊饭店礼堂锣鼓喧天,喜气洋洋,山东省红十字会老年人大学开学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
山东省红十字会老年人大学(后更名为山东老年大学)是中国第一所老年大学。这是一所学制为两年的综合性大学,起初开设了文学、美术、体育等八门课程。它的成立与“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1982年2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指出需建立老干部离休退休和退居二线的制度。同年4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制度的几项规定》。该项规定完善了对建国前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战争、脱产享受供给制待遇的和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老干部的离职休养制度。
据统计,1982年仅山东省离退休老干部就有27万人之多,如何减缓退休干部心理落差便成了当时的社会议题。在此背景下,山东老年大学应运而生。当时的招生条件是只有离休干部才能报名参加,所以,初期的老年大学面向的不是全社会老年群体,而是以离退休老干部为主。
以山东老年大学为起点,北京、上海、太原等地纷纷创办老年大学。
据纪录片《四十年四十个第一》介绍,1991年,全国老年大学逐步放宽招生条件,公办老年教育机构开始惠及全社会的退休人员。
从为离退休老干部成立老年大学,到动员社会力量,发展线上线下多形式的老年教育,再到着重关注特殊老人群体的教育需求,从2002年的19306所到截止2016年的62111所老年大学,老年大学数量增长近222%。如今的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环,正不断惠及更多的老年群体。
为什么人老了,爱学习了
理解老年人学习,需要将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理解,学习不再是学生时期的硬性任务。
作为一种养老方式,学习养老从无到有的发展实际上反映出21世纪以来养老观念的转变。积极性的养老观取代了消极养老观。老年人和整个社会都不再将自己和老龄化社会看作是社会的问题和负担,老年人口成为了社会财富和经济发展的资源,人口结构的调整也被视为社会的成熟。
养老观念的转变、退休后拥有大量的空闲时间、日渐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这都使得老年人开始转向追求更高的养老需求。当然,学习这种养老方式很容易被其他的养老方式所取代,这也使得老年教育的自由度和开放性都很大,老年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时间灵活安排上课时间、课程种类。
1971年,美国学者麦克拉斯基(McClusky)将老年人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总结为应付需求、表达需求、贡献需求、影响需求和超越需求。[1]
其中,应付型需求是指最基本的需求,包括生理健康需求、基础技能培训和经济需求;表达需求指的是通过课程等活动释放个性和特质;贡献需求是指渴望被需求和奉献价值的欲求;而影响需求则是更高级的需求,即老年人通过自己的行为能够对周边环境及世界产生影响,从而使社会发生有意义改变的需求。超越需求的实现需要通过回顾过往历程来实现深入了解生命意义的目的。
其实,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参与教育活动的目的并不唯一,老年人存在健康保健、人文艺术、休闲生活、知识技能、自我实现、人际关系和社会政治等多种需求,且多种需求互相交叉。但知识技能、健康保健、休闲生活和人际关系是最主要的教育需求。
除了底层需求之外,老年人也渴望通过学习的方式重新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可。老年大学学员陈银芳十分反感“老年人没有用”的论调,陈银芳退休前在内科做医生,已经看惯了生老病死的她认为人没有老幼之分,人生价值需要自己创造。在她眼里,死亡就是生命里的自然规律。目前能做的就是活出品质。
追求丰富精神世界的背后是孤独的老年生活。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空巢老人超过1亿人,独居老人超过2100万人。60岁以上老人中有约25%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
以上海市为例,根据上海市每年发布的《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2007年到2014年,“纯老家庭”老年人数增长14.5%,独居老年人增长近30.52%(纯老家庭指家庭全部人口的年龄都在60周岁以上的家庭)。
除了独居老人在老年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数量不断增加之外,快乐50校长党越认为当代老年人有其独特的时代印记。通过多年与老年人接触,党越感觉当代老人年轻时经历上山下乡、文革和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时代变革,不愿意跟陌生人接触、认真、保守、固执深深烙印在这代人身上。
动机的多样也使得老年人学习内容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芥末堆调研已参与学习的老年人和未学习但想学习的老年人发现,两种人群的学习需求高度重合,并无明显差异。健康保健、人文艺术、休闲生活、知识技能、自我实现、人际关系和社会政治等课程内容都是老年人比较关心的课程。课程内容呈现消遣性、娱乐性、休闲性、趣味性等特点。其中,书法、绘画类,戏曲、歌舞类,器乐演奏类,体育健身类是最主要的四种教育需求。各类别所占比重并无明显差距。这就说明,教育需求存在多种类型,且多种教育需求互相交互。
一提到老年人学习,我们往往会想到积极、热情这些正面词汇。在老年教育的范畴里,如何理解学习?对于老年人来说,学习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养老方式,不是一件必须有结果的事情,尽力而为就行。
这种养老方式往往也会被其他的养老方式所取代。快乐50的工作人员告诉芥末堆,老年人请假的原因无外乎两种,家里有事和外出旅游。佛系学习也是老年人学习的特征之一,从芥末堆的调查可以看出,近半数的老年人将学习节奏控制在每周两到三次,同时,还有32%的老年人则是根据自己时间灵活上课。
是什么阻碍老人们学习
根据芥末堆调查约有10.47%的老年人不愿意参加老年教育。其原因一方面受制于传统的以家庭为主的养老观念,另一方面会受到性别、年龄、职业和学历等因素的影响。但作为新的生活方式,学习养老似乎并未受到城市的限制。三四线城市的老年人同样具有较强的学习热情。
自古以来,我国的养老观念都建立在土地制度的基础之上,以家庭为主,强调儿女赡养。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将老人送到养老院养老被视为儿女不孝的表现之一。
价值观如此多元的今天,强调“家文化”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模式研究”以全国范围内的680位老年人作为样本,对当代老年人的养老观念进行调研。结果发现,虽然养老方式日渐多元化,但老年人在主观意愿上仍然选择偏向于同家庭、子女联系紧密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
在2017年9-11月期间,华南理工大学针对400位广州市老年人、老年学员和老年教育从业人员进行广州市老年教育发展情况调研。结果表明,性别、年龄、职业和学历都是影响老年人参与老年教育的因素。[2]
性别上,女性会比男性更认同老年教育;50-60岁的准老年人、退休前任职于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的老年人、学历高的老年人也都比较认同老年教育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华南理工大学的研究也表明居住地和收入并不是影响老年人参与老年教育的因素。[2]
与一二线城市丰富的学习资源渠道不同的是,三四线城市多以公立老年大学为主。各年份的国家统计年鉴数据显示,由地市级群众文化机构馆、县市级群众文化机构馆、县文化馆举办的老年大学数量虽在2011年-2014年之间呈下降趋势,但整体来看都以年均34%增长速度逐年增长。
同时以公立体系为主意味着老年教育事业定性为公益事业,以计划经济体制运行,收费由物价部门统一定价。这就导致了老年教育发展缺少经济基础,发展动力不足。在老年人的教育需求逐渐被唤醒的趋势下,供需严重不平衡。老年大学“一校难求”的现象在部分城市越来越突出。有数据显示,江西省老年大学在校学员数仅占该省60岁以上老年人总数的2.1%。
大量空闲时间、日渐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等外部条件的成熟使得当代老年人养老观念逐渐发生转变。老年教育作为养老方式的一种,表面上是老年人为寻求生活乐趣,没有目的和计划地学习,但深层上,老年人也渴望在花甲之年再次得到社会的认可。
本文节选自芥末堆出品的《全民学习报告》,这是国内首次以不同群体视角出发覆盖全民的学习方式报告。作为具有独立精神的个体,你将在报告中得以窥见其他个体的学习方式;作为教育企业主,你将在报告中深入了解用户学习的数据及习惯。
点击报名链接,参与GET2019教育科技文化节,即可免费获取《全民学习报告》。
参考资料:
[1] 韩伟,郭晗,郑新.老年教育需求动机研究⸺针对老年大学层面[J].人口与发展,2018,24(05):122-128.
[2] 陈芸.社会治理视角下广州市老年教育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