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不了好高中,你离好大学可就越来越远了。
“考大学有什么难的,100人里面至少有80个人有书读。”
中国教育在线近期发布的《2019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高考报名人数突破千万大关,2018年全国高考实际录取率达81.13% ,河北、江苏等地的数字则突破了90%。
听起来,在高考这场战争中,学生顺利考上大学是主流结局,只有排名在尾巴端的少数人才会出局。
但这一结论忽略了一个前提。在三年前的另一次选拔中,有更大数量的人早已被淘汰——这群中考里的失败者也就此与最直接的高考入场券失之交臂。
超高的大学录取率似乎是一个温情的表象,戳破它之后,是升学难度和压力的一步步前置。毫不夸张地说,如今考高中真的要比考大学难,而且难多了。
“考上普高而非职高,才算是真正意义的‘读高中’”
虽然中考远不及高考瞩目,中考的硝烟也似乎常被外界忽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竞争与难度不值一提。
高考要高分,从中考就要抓起。图/《小别离》
假如你是今年深圳升高中考近8万人中的一员,你在这场考试中胜出的几率,大概只有高考生们平均胜率的一半。
在深圳市教育局发布的《关于下达2019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的通知》中,全市仅能为这近8万名考生提供约3.4万个公办普通中学的就读名额。与国内去年大学录取率最高能达到的90%相比,2019年深圳45%的公办普通高中录取率显得格外残酷。
根据《南方周末》的报道,高中学位数量增长慢、高中建校力度不足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深圳学生的“读高中难”,使得深圳的普通高中录取水平落后于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
深圳很多学生抢破头都很难入读的深圳中学。图/深圳中学官网
但其实在中考这件事情上,那些比深圳“容易”一点的城地方,并没有容易到哪里去。
在国家统计局已有的最新数据中,2014年上海初中毕业生人数9.22万,当年普高招生人数5.29万,录取率约为57.4%;广东省初中毕业生人数138.3万,普高招生人数69.98万,省内平均录取率为50.6%……
以当时全国平均水平来看,这一数字约为56%。也就是说在初中毕业之后,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没法升学进入普通高中。而当年高考的平均录取率是74.33%。
事实上,我国的大学毛入学率与高中毛入学率之间的高低关系,呈现出来的是与上述现象相反的情况。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大学毛入学率接近50%,而高中毛入学率在2005年时就超过了50%,这一数字在2015年攀升至87.5%, 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高中毛入学率已经达到95%及以上。
这里的“高中”,不仅指前面所说的“普通高中”,更包括了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中级技工学校、中等师范学校等。2015年的数据显示我国高中的普职比为41%。
可是,在学历至上、不读大学或不读研就难有出路的“认同”之下,对于大多数学生和家长来说,只有考上了普通中学而非职业中学,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读高中”。
这也是他们只会为那百分之四五十的普高录取率揪心焦虑,而不会因90%以上的高中录取率而放心安心的原因了。
砸钱、砸时间,一定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中高考录取率鸿沟的存在,使得一种观念也在考生与家长之间悄然形成:
能考上高中、最好是进入重点高中,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稳稳地迈进大学了。
为进入一所好大学而铺设的最完美路径便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读重点小学初中,由此夯实的良好基础能帮你进入重点高中;进入重点高中最顶尖的重点班并且保证三年不被刷下,坚持到最后,你考上985/211甚至是清华北大便能八九不离十。
有网友还对不同条件学生的升学路线做过归纳:
最高配置即上述的全“重点”教育——家庭环境小康以上、一路从重点中小学读来的学生,只要好好学,上名校基本没问题;
其次,家庭条件一般、普通中小学的孩子,努把力考上重点高中还是有机会冲刺好大学的;
而从层次更低一些的小学出来、进入普通或末流初中、职高,只会离一本院校愈来愈远。
听起来,这种定义未免过于强调家庭出身而否定后来的努力,但不能忽视的是,每一次先前平台的高度,都会对你下一次跳跃的高度产生重要的影响。
小新同学有个朋友,他小学读的是家乡小地方的普通民办学校,毕业后家里找关系让他进了省会城市最好的私立初中,后来他顺利地考进了省重点高中,在一本率100%的重点班里,他和班里大部分同学一样进了985大学。
而他曾经的小学同学,有人一路考上了普通二本三本,更多人去了职高、大专。
当然,分数并不能证明谁成功谁失败,但不同环境给人带来的见识与成长之间的差别,却不言而喻。
如果说高中要凭学生的分数来争取,那么前一步骤的起跑线是否能给学生带来优势,则抛给了他背后的家庭。
为了孩子能上重点小学,在大城市里择“学区房”而居的父母不在少数,即便是房屋破旧、天价购买也在所不惜。
网曝南京天价学区房,价格炒至200多万。图/现代快报
名校的选拔赛中,家长不得不陪同孩子辗转多地参加一轮又一轮的笔试、面试,有时就连家长自身也要被学校要求考核评测。
在香港,这一竞争甚至提前到了“幼升小”阶段。纪录片《没有起跑线》中,有家长为了让孩子进入只收一月份出生的孩子的名校幼儿园,连怀孕的时间都要计算好,力求“赢在子宫里,赢在造人前。”
因为前一步走慢了,后面不知要花多少倍的努力来弥补,甚至可能无法弥补。
人人都想更早就做足准备、想挤破头更往前站一些,在这样的竞争氛围之下,谁敢毫不着急焦虑地按部就班呢。
考不上高中,不是人人都有退路
有限的录取名额摆在面前,总还是有人要被淘汰。
那些落榜但仍想读大学的学生能去哪儿?对于城市里的学生来说,如果家里有条件,读国际学校、直接出国或许都是不错的选择。
“上高中难就读国际学校”或成移民广告的最佳文案。
但对于县城或乡镇的学生而言,想考上重点大学,便要认定那条唯一可能通行的路。
自上世纪90年代尤其是高校扩招以来,农村考生上大学的数量大有提升,但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却在不断减少。“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有数据指出,过去二十年,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曾指出,“乡镇学生要想进入精英大学, 首先必须进入本县的重点中学, 所在区县的经济、教育越落后, 这一标准越适用”。
也就是说,如果不一步一步地争取更好的教育环境,他们考上名校的几率更微乎其微。
一部关于中考的纪录片《初三》,就将目光聚焦到了湖南省的一所县城初中。
这是一所普通的县属中学,在其校门口耀眼的红色横幅上,赫然写着“我校2012年中考成绩喜人:师范院校录取3人,长沙四大名校录取4人,县重点中学录取32人。”
“考上县里的重点高中一中”,是老师们每天对学生的耳提面命。早上六点起床、跑操、上课、自习、到晚上九点睡觉,备考的生活枯燥单调、日复一日。
不仅按成绩分班,班里还要按成绩分座位。图/纪录片《初三》
但人人又各有不同。一名叫蒋杰的男孩喜欢上网打游戏,他对未来没有想法。有人问他考不上高中要怎么办,他只淡淡地说了一句“不知道”。
成绩不错的女孩何丽红被看作是“全家未来的靠山”,家人和她希望都能考上师范学校,毕业好找工作挣钱,帮家里减轻负担。
还有的家长并不太情愿让自己的孩子读高中,因为“高中学费贵,经济负担重,还不如让孩子去打工。”
最终,只有48名学生上榜,成为竞争队伍中获得阶段性胜利的那一小撮。
考试结束后,学生们的复习资料散落一地。图/纪录片《初三》
无论是唯学历论带来的“必须上普高考大学”的“共识”,还是普职协调发展问题、中学资源分配不均等因素,都使“上高中难”成了一种普遍的存在。只不过,起点与环境的差异又给不同人群带来不同的难处。
大城市的学生与家庭不得不为争取更好的资源而战,付出难以衡量出结果的金钱和精力。落后地区的学生也许还要说服家庭,还需要有经济条件,然后努力成为注定是少数的奇迹。
而如果让这两拨人相互对看,后者也许会讶异于前者不仅能科科拿高分,还能玩转得了花样众多的技能。
前者大概也不免对后者感到疑惑:
他们明明这么拼命地专注于学习了,为什么成绩还是上不去呢? 【欢迎留言讨论】从中小学到大学,你是怎么样一路过关斩将的?
* 未标注来源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1. 高中招生方式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以厦门市为例,郑若玲 杨济连,苏州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4,2(01)
2. 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梁晨 李中清等,中国社会科学,2014(01)
3. 我国高中教育政策40年:历史轨迹与发展愿景,刘丽群,中国教育学刊,2018,(09)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有间大学”,撰稿里克,编辑秋裤,排版mushroom。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