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如何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核心能力

作者:阿宅 发布时间:

如何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核心能力

作者:阿宅 发布时间:

摘要:做父母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AlisonGopnik_2011G-embed.jpg

艾莉森·高普尼克: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专家;《园丁与木匠》作者

你的孩子本来是美妙的“瑶琴与仙鹤”,却被你当柴火、肉鸡用,无比可惜!

为什么要做父母?照顾孩子既然不容易,又累得要命,大多数人却乐此不疲。为什么?是什么让这一切都值得?

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专家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在其著作《园丁与木匠》的引言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并在书中从社会学、人类学等角度出发,通过讲解新的科学研究结果,从更高的观点看待“人生”和“育儿”。

在新书分享会上,《园丁与木匠》的译者、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副主任赵昱鲲受邀到场,分享了自己对园丁式育儿与木匠式育儿的看法。

最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

赵昱琨教授表示,如今市面上的育儿书,大多是讲方法。《园丁与木匠》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也说,“亚马逊上的养育类书籍就大约有六万本,其中大部分在标题里都有“How to”(怎么、如何、方法)。这些书当然有用,其中很多书也确实能帮助父母解决问题。

但是,育儿和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一样,如美国学者西蒙·斯涅克所画的这张图,最重要是“为什么”,其次才是“怎么做”,最后是“做什么”。解决了核心问题,外围的问题如高屋建瓴,自然水到渠成。

图片1.png
而要讨论育儿的“为什么”,就只能到进化里找原因。这就把对育儿问题的思考,从几年、十几年、顶多几十年,一下子放大到了十万年以上的维度。

这也正是这本书区别于其他育儿书的一个鲜明特点:它里面满是各类发展心理学的最新研究,但却不是为了解决令人头疼的一个个问题,而是组织在一个超大时间维度和思考深度的进化框架之下。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应该做一个园丁式父母而不是木匠式父母,更是要启发深思:做父母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从孩子的角度层层分析

在译者后记里,赵昱琨教授没有从父母的角度来思考育儿的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而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讨论影响他们成长的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

图片2.png
对孩子来说,他们的行为也可以分三个层次来分析:

最外层是What,即外在表现,比如知识、技能,考试考了多少分,拿过什么奖,上了什么大学,乃至将来做什么工作,开什么车,当多大的官,等等。这是一个孩子最明显可见的指标,也是通常拿来衡量孩子是否“成功”乃至父母是否合格的标准。

其次是How,即特质风格,比如创造力、好奇心、探索精神、坚毅、勇气、社交力,等等。这些方面没有外在表现那么明显,但也可以通过观察或者测量来发现。那些拥有突出品质的孩子,哪怕在外在表现方面没有那么成功,我们也会称赞他们“优秀”,因为我们都知道,特质风格是外在表现的驱动因素。

一个孩子,哪怕现在成绩不够好,但是只要他有创造力、好奇心、好学、探索精神,那将来总能取得好的成就;反过来,哪怕一个孩子现在成绩很好,但如果缺乏坚毅,也没有成长型思维,那他将来难免会在长期的终身学习过程中落伍。

最内层是Why,即孩子的心理内核,这是他们对这个世界和自己所构建的核心模型。比如依恋模式:爸妈爱我吗?在乎我吗?我安全吗? 又如自尊:我有价值吗?我值得被爱吗?再比如自主:我有选择吗?我能自己做决定吗?我可以追求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还是应该顺从别人的要求?

这些核心模型是孩子还在懵懵懂懂之时,对世界和自己所形成的一系列最重要的核心看法——或者说感受,因为它们往往存留在潜意识中,并非明确的信念,而是本能的反应。

这个三层模型体现为如下特点:

第一, 内层是外层的驱动,外层是内层的体现。心理内核影响特质风格,特质风格又影响外在表现。

第二, 外层更容易评估。外在表现是可以直接衡量的,分数、名次、大学排名、年薪……很容易比较。特质风格更难一些,但也可以观察或者测量出来。心理内核则连一个人自己都未必能意识到,别人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加较长时间的相处才能观察出来。

而我们总是倾向于拿最容易比较指标的来进行比较,因此,越外层的因素,在我们的评价体系里占的比重越大,而更重要的内层因素,反而经常被我们忽略。

第三,越外层越容易改变,越内层越难以改变。知识、技能的学习,当然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总比把一个人从固定型思维纠正为成长型思维,或者培养一个人的坚毅、创造力容易。但是,最难的还是改变一个人的心理内核。

本末倒置:重视外在表现,忽视心理内核

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最重要的心理内核,却是父母最不重视的,而外在表现,最容易在人生中学习、改变,并且受到心理内核和风格特质的严重影响,却仅仅因为它们最容易被评估,就得到父母最大的重视。

于是,在育儿中就出现了大量的本末倒置。本来应该是外层为内层服务,利用外层来构建更好的内层,比如利用学习过程来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进而使他有一个更高的内隐自尊,但很多父母却选择了牺牲内层,来达到外层的速成。

比如用有条件的爱去操控孩子,她弹钢琴就笑逐颜开,她玩泥巴就面色铁青。这样倒是能促使孩子多弹钢琴、远离泥巴,因为父母的爱对孩子太重要了,她宁愿放弃自己的兴趣也要争取父母的爱。一直用这样的抚养方式,会让孩子赢得钢琴比赛,但也会让她降低自尊、迷失自我。

用《园丁与木匠》书中的话说,进化让我们更享受、更喜欢、也更擅长做园丁式父母,因为园丁式父母培养出的孩子,比木匠式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更有优势。

木匠式父母要把孩子按图纸打造成一个工艺品,哪怕图纸设计得再精妙,父母的打造手艺再精良,都只是在塑造外在表现。为了把这一层雕琢得毫厘不差,他们必然会伤害到孩子的风格特质和心理内核。

园丁式父母则致力于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有爱、安全的环境,在孩子发展得明显有问题时,他们也会剪裁,但基本上是支持孩子随着内心本性去发展。这样的孩子,会有最健康的心理内核,也会有最蓬勃的风格特质,最终,他们的外在表现会千姿百态而又让人喜出望外。

别再“焚琴煮鹤”你的孩子

你相信你的孩子是瑶琴,还是木柴?是仙鹤,还是肉鸡?

赵昱琨老师将木匠式育儿比作“焚琴煮鹤”,并表示木匠式育儿往往是出于恐惧和焦虑,他们害怕孩子如果输在起跑线上,就会一辈子落后,如果没有好的外在表现,就会一辈子痛苦。他们以为疾风劲吹,会吹倒木柴,却不知道瑶琴会在风中吟唱;他们以为洪水漫灌,会淹死肉鸡,却不知道仙鹤会在水上起舞。

但孩子天生是要成为瑶琴,而不是成为木柴,天生是要成为仙鹤,而不是成为肉鸡。进化赋予人类的伟大天赋,是灵活应对,而不是僵化重复;是在错误中学习,在困难中成长,而不是犯了错误就一蹶不振,遇到困难就畏缩不前。

木匠式育儿,不仅会毁掉了本该属于你的育儿享受,还会毁掉你孩子的人生。把孩子当木柴养,最后瑶琴也会成为木柴,沦为燃料;把孩子当肉鸡养,最后仙鹤也会成为肉鸡,沦为食物。

《园丁与木匠》从进化的视角以及现代发展心理学的证据,论证了孩子的天性,虽然似乎像木柴肉鸡一样令人抓狂,但其实却是在进化的精妙设计下,迈向成为瑶琴仙鹤的必然铺垫。给他们一个花园,他们就能百花齐放,但施他们以斧凿,则会把他们变成器具。

孔子曰:“君子不器。”把精气神十足的君子培养成了呆头呆脑的器具,难道不是世间最大的焚琴煮鹤?

 *本文主要内容来自《园丁与木匠》译者、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副主任赵昱鲲的“译者后记”,单独发表时题目为《你在“焚琴煮鹤”你的孩子吗?该读读这本书了!》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如何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核心能力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