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葱把这套方法论反复打磨了六年,才迈出今天这一步。
“学生通过AI人机交互的方式学习,不仅能产生成就感,而且学习内容完全个性化。洋葱把课前、课上、课后的学习场景连接在一起,让学习数据和过程得以统一,学生不再需要校内、校外进行双轨式学习,这会促进整个教育生态的改善。”
——洋葱学院联合创始人兼CEO杨临风
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是两个历久弥新的教育话题,互联网、人工智能正在为这两者的平衡带来更多可能。近几年,随着在线英语、在线数学等在线教育独角兽企业的崛起,教育这个几千年来的传统行业焕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
然而,在11月27日36氪举办的2019WISE新经济之王大会上,洋葱数学联合创始人兼CEO杨临风在演讲中却指出,尽管已经进入AI时代,但教育仍然陷于困境:“老师单向授课,学生被动学习,校内校外两套体系,个性化教育家长负担不起、规模化授课效果不佳,这些从未改变,并且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无解。”
对此,杨临风现场给出了他的答案:“如果能让学生跟着数字化课程,用AI人机交互的方式学懂学透,这些问题就有机会得到解决。”
12月4日下午,洋葱数学召开品牌升级发布会,宣布更名为“洋葱学院”。会前,杨临风向36氪详细介绍了他的解决方案,不同的是,这一次他带来的不只是数学。
“无论是数理化,还是语文英语,学科背后的本质都是适用于AI人机交互学习产品的课程设计方法论,洋葱把这套方法论反复打磨了六年,才迈出今天这一步。”杨临风告诉36氪。
以下是36氪与杨临风的访谈内容(经36氪整理编辑):
入局,选最难的学科
36氪:你们早在2013年就入局做教育了,当初为什么要选数学?
杨临风:
事实上,我们开始琢磨做教育这件事,要追溯到更早。2007年,我在哈佛大学读计算机,洋葱其中一位联合创始人朱若辰在杜克大学读生物,同时辅修教育。当时,美国出现了一轮用技术促进教育创新的浪潮,这期间涌现出了像“可汗学院”的在线学习平台。这让我们对如何改变教育现状,产生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当初选择数学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数学最难。难有两方面,一是学起来难,很多学生怕数学。二是做起来难,有很多抽象概念很难用几句话讲清楚,对在线学习场景来说,难度则更高。而这两个难点,通过数字化课程和人机交互个性化学习的方式都可以得到很好地解决。我们当时有一个判断,如果能把数学做好,其他学科就不在话下了。
36氪:为什么要叫洋葱?
杨临风:
洋葱源自知识层层剥开的感觉,这符合人们对知识的认知,对学习本身的认知。另外,很多人都说学习是反人性的,但我们不这么看。学习本身是有趣的,只是大多数孩子不知道如何学好,体验不到乐趣,会认为学习很苦。而在洋葱,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通过洋葱的学习过程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6氪:洋葱学院的课程里没有真人老师授课,这背后的考虑是什么?
杨临风:
我们过去六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打造了洋葱学院这个产品。它现在已经覆盖了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都是通过人工智能和人机交互的方式来学习的。课程内没有真人老师,而是采用平均每节5-8分钟的数字化课程,用动画来直观展示一个知识点或解题思维。这样的课程,目前我们研发了2500多节。
这样的课程形式有很多优势。首先让抽象概念可视化,比如函数、立体几何,真人老师讲再多学生也未必能懂,但这种形式却一目了然。其次是情景化教学,知识的背后都有来龙去脉,放在情景中来讲更易于加深学生理解。并且这样的课程可以随时暂停、快进或反复学,孩子所有在洋葱上的学习时间,都是自己主动的,因为学习不仅是个性化的,而且是受他自己掌控的。这样的主动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
36氪:这和普通的录播课有什么区别?
杨临风:
区别很大。课程很简短,一般在5-8分钟,内容非常浓缩,趣味性和注意力的抓取力也高出很多。呈现的形式主要是动画、板书和情景。同时这些课程中有很多学习交互的逻辑,按思维点自动暂停和弹出,学生要完成交互后,视频才会继续播放,保证学习的专注和引导思考。视频后面还有不同梯度的练习和学习任务推送给学生,对应前面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
课程背后有一套AI个性化的学习系统,学生看视频、做练习或者任何交互行为都会产生数据,这些数据会被系统实时收集和客观记录。AI算法在这些丰富的数据作用下能够感知学生的学习,实时干预和调整学生的学习过程,比如为学生动态规划个性化学习路径,给学生进行能力定级和分层,在学完一步后智能推荐下一步的学习任务等。
AI,要让学生真正学懂
36氪:现在人工智能很热门,那么AI的教育价值是什么?
杨临风:
从目前的发展阶段来说,AI在刷题和评测上的应用比较广泛,但主要是因为这两个环节最容易做。不过,我们认为这其实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变学习体验,因为这两个环节都和学生如何学懂知识无关。
思考AI的教育价值,本质上应该是思考如何教机器更好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育中,要去思考哪个环节是最值得被改善的?我们认为那一定是学生“学”的环节,这也是老师“教”的环节。人工智能要介入到教育领域,就要介入到最核心的教与学环节,去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率,去提升每一位老师的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就意味着有机会帮老师更好地教学,这样就能促进整个教育生态的改善。
36氪:AI要如何用,才能真正改变教育?
杨临风:
AI本质上是一个生产力的提升。如何用AI改变教育,我们要看教育行业的本质,看最大的教育瓶颈在哪,再想办法用AI解决。否则,AI能发挥得价值就很有限。
从这点出发,我们认为现在教育领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体验太差。学生不爱学习,学不会,这让很多家长感到焦虑。因此即便是把好老师搬上屏幕,但依然供不应求被围抢。能不能从教育的供给侧入手?研发出数字化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跟着这些课程用人机交互的学习方式学懂学透,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有机会得到解决。而AI能做的是,让这样优质的学习体验被稳定地复制,并且极大降低成本,让每个人都能用得起。这对教育才会是根本上的改变。
36氪:和班课直播相比,你们的优势在哪里?
杨临风:
班课直播是线下辅导班的线上升级,所以也会受限于很多传统辅导机构的问题,比如无法实现个性化学习,学生学习被动,内容颗粒度太大导致课太长,无法随时随地学习等,况且AI等技术化的东西相对不容易融入进这样的教学形式里,因为这本身是一个人驱动而不是产品驱动的模式。学习不能个性化,不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学习体验和效果,这是很大的问题。
而洋葱学院我们做的是人机交互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在数字环境下形成学习闭环。课程的呈现形式更加生动直观,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根据自己的节奏随时随地学习,通过人工智能和交互实现学习的千人千面。
同时我们还跟很多公立学校开展了合作。我们帮助老师给学生讲一些在传统课堂上靠一根粉笔很难讲明白的问题,比如把很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数字化视频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
融合,打破家校边界
36氪:除了2C,业务上为什么还要做2B?
杨临风:
在线教育进入AI时代,混合式学习是大趋势。用技术促进教育升级,离不开学生的日常学习体系,同时更要配合教师的日常教学体系。学生一周五天在学校学习,有10小时都在课堂或教师安排的课后任务中度过,这是最完整,也是最值得去提升的学习场景。
此外,近些年国家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和文件。大量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在做课程升级,建立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深度整合和常态应用,学校希望得到专业的支持。
洋葱学院的数字化课程和AI人机交互学习方式,能够直接赋能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便捷地开展信息化教学,打造个性化的课堂教学体系,把课堂线下和线上有机结合起来,延伸整个课堂的学习体验。
36氪:你们是如何帮学校做课堂升级的?
杨临风:
首先我们帮老师让他的学生更好的预习。以前预习是看课本,很多概念没办法理解,太枯燥了。现在老师可以说,同学们,你们先在洋葱上花10分钟看这个知识点。因为有数据后台,老师立刻就能看全班每个学生谁哪个部分已经掌握了,谁在哪个部分还没有掌握。因此课堂教学得以进行重构。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少讲基础的内容,从原来广播式的反复讲,变成现在让学生分组讨论,给每组设定不同的课题去协作解决。从听一个人反复讲,变成孩子在小组里个性化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课堂参与效率会大幅提升。
课后,通过人工智能,老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千人千面的学习任务,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做不同的题、看不同的视频,去巩固当天所学的内容。
36氪:也就是说,你们把家庭和学校的学习场景串在了一起?
杨临风:
是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洋葱就把课前、课上、课后全都连在了一起,让学习数据和过程得到了统一,学生就不再需要校内、校外的双轨式学习。
现在很孩子都在课余上辅导班,但是大部分课外辅导和课内教学是两套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都是两套。因此大部分孩子面临的是一个双轨的学习场景,学校里面有一个场景,校外又是另外一个场景,这给孩子造成了双倍的学习压力。
自我颠覆,更名的逻辑
36氪:数学现在是在线教育的风口,你们为什么却要去数学化?
杨临风:
洋葱数学是一家已经成立六年的在线教育的公司,从一开始定下做人机交互学习的课程产品,这些年来我们从来没换过方向,也没有追过风口。到今天,在洋葱上学习的学生数量已经超过了3000万,并且还有95万的教师借助洋葱进行课堂教学,我们已经覆盖了全国80%的学校,超过19万所中小学。
有了越来越多的用户,随之就有了越来越多的期待。经常有大量的学生和老师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下面留言,催我们出新学科。这都让我们意识到,数学这个名字已经不能承载洋葱在用户心中的价值。事实上,我们在2016年就有了物理,相当长的时间都是数学和物理并存。今年初,我们同时扩科了语文、英语和化学,自然需要一个新名字来包含不同的学科。
况且,之前听到有用户跟我们说在洋葱数学上学语文,这听起来确实挺诡异的。
36氪:对于扩科,你觉得时机成熟了吗?
杨临风:
四年前我们开始研发物理,想要验证洋葱的这套课程设计方法论在其他学科能否行得通。当时用和数学同样的思路做,发现有很大不同没考虑到。比如展示物理实验和讲数学原理的表现形式就很不一样,物理实验就得用实拍和动画混合来呈现。当时反反复复修改了很多次。
物理学科走上正轨后,对扩新的学科我们足足准备了两年。扩科对洋葱来说早已不是大冒险,我们为了扩科趟了无数的坑,交了不知道多少的学费,当然也让我们在课程教研设计上积累沉淀了许多流程化、标准化的经验。现在这些都已经成熟了,扩科对我们来说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36氪:做数学起家的洋葱,你们凭什么做语文、英语?
杨临风:
无论是数理化,还是语文英语,这些学科背后的本质都是适用于AI人机交互学习产品的课程设计方法论,洋葱把这套方法论反复打磨了六年,才迈出今天这一步。
我们认为,知识只有被充分地理解后,才能灵活地去运用,在这一点上每个学科都是一样的。按洋葱的这套方法论,我们会结合学科特点找适合的突破口,比如语文先从文言文、古诗词这些重理解的内容入手,英语从语法、词汇这种同样需要重理解的内容入手。小批量测试成功后,才会大规模上量。目前,语文和英语的课程都很受用户好评。
事实上,扩任何新学科的过程也都是会经过严格论证和内测的。在洋葱我们非常信任逻辑和数据,从课程规划到制作DEMO,都会经过一遍遍的讨论。DEMO做出来后,会拿给用户做测试。只有验证了有效且可量产后,我们才会规模化启动。这个过程是很慢的,但项目一旦启动,速度就肯定会有保障。
36氪:为什么要叫洋葱学院?洋葱学院的未来是怎样的?
杨临风:
学院意味着我们希望未来提供所有学科的课程,甚至不局限于小学、初中和高中,也希望学生们把这里当成知识的海洋,愿意在洋葱学院学习。另外我们相信逻辑和数据,洋葱学院这个名字是经过了公司内部征集,最终靠产品内用户调研投票投出来的。
对于未来,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投入资源在课程设计和产品研发上,把数字化课程、学习交互、AI和大数据有机结合起来,帮学生更好的学,帮老师更好的教,让学习发生真正的变革。同时也希望有机会连接更多的力量,共同参与到这个进程中来,一起改善教育的生态体系。
本文转载自“36氪”。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