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谈未来很难,因为未来在哪里还不知道,要站在不知道的地方看现在的教育,更困难。但是,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
不难想象,200 年前的古人看到今天的我们,会觉得每个人都像神仙一样。再往前推,中国古代神话中存在的千里眼、顺风耳、嫦娥奔月……有没有可能,古人并不是在讲述过去,而是在预言未来。比如嫦娥奔月,如今真正的“嫦娥”飞到月球上去了,而在月球上到处跑的月球车就叫“玉兔”。
如果古人有可能是通过神话来预言未来,那么要在今天谈未来,我想应该通过人类走过的历史,才能看到将来的社会是怎样的。
一 、从大历史角度看未来社会
宇宙最初并不存在,137 亿年以前的一次大爆炸,开始有了时间、有了空间、有了物质、有了星系。46 亿年前,地球出现了,成为我们赖以生活的家园。40 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命。
生物多样性的起点:寒武纪 距今约 5.42 亿年前— 4.85 亿年
距今 5 亿年左右,地球迎来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寒武纪。当时整个地球被厚厚的冰盖覆盖,宇宙中突然爆发的一颗超新星给地球带来温暖,整个冰盖融化。冰盖下面竟然呈现出了一片繁荣的景象,不过都是单细胞生物。
随后地球很快出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生命尝试,各种形态各异的生命都出现过。
大约 600 万年前,人类和黑猩猩分道扬镳。距今 200 万年左右,能人出现了。能人的特点,就是开始能够制作工具。
上图中的两样东西,一件叫砍砸器(就是一块石头),远古人类是用这个砸骨髓的。再过了 50 万年,在同一个地方(奥杜威,坦桑尼亚的一个山谷),发现了距今 150 万年的石斧。石斧已经具备人类手工制作的基本特点了,且很有美感了,这是人类的技术起点。
……
站在大历史的角度来看,未来会是什么样?假如我手里有一个望远镜,从望远镜里太阳,那看到的是 8 分钟以前的太阳。如果再往外看一个离地球 6500 万光年的星球,那看到的就是 6500 万年以前传来的光。因此,用望远镜可以看见整个宇宙的历史。同样,通过考古工具,我们也可以在地层里看见整个生命史的发展过程。
生物学告诉我们,每个人从受精卵开始,到逐渐变成人,其实是在重复整个生命的进化历史。从单细胞开始分裂,到逐渐显现出像鱼的样子,再到出现像鸟的样子,最后变成人的样子。
而每个人正常经历的学校学习过程,实际上也是在重复整个教育的发展历程。比如,每个人都是先学会说话,再学会写字,人类都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们先上小学(先出现的就是小学),学识字、学算术。后来有中学,有大学,读硕士,读博士,学习更系统、更复杂的知识,整个过程就是教育的发展过程。
我们也可以从大历史的走向,看到未来社会大概率将是怎么样。我认为有 5 条:
知识暴涨,奇点来临
科技发达,头脑简单
地球变小,世界变大
物质有限,创造无边
能力升级,祸福相依
二 、站在未来的社会看今天的教育
不妨从这 5 条来看现在的教育。
知识暴涨,奇点来临
整个世界的知识在不断增长中,据统计,现在世界的知识如果让每个人学习不同的内容,把知识全部学完需要 280 亿人。换句话说,现在的知识我们完全来不及学了。但这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整个世界知识增长速度还在加快,个人的学习速度和能力对于世界正在急速倒退。
我们在拼命学习的过程当中,同时也被整个知识增长远远抛在后面,这正是今天社会焦虑的根本原因,是孩子们负担重的根本原因。
要解决这个问题,本质是要明白哪些知识最重要。而哪些知识最重要,必须有现实考虑。个人认为,如果某个知识可以让我们的民族、国家,可以让全球人类凝聚起来,它就是一个核心知识。掌握这样的知识就能够让孩子们掌握最基本的学习能力。
这一点背后隐藏的概念,其实给了校长、老师们一个最重要的建议: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做没有标准答案的人生选择题。新高考的核心导向是让孩子学会选择。为什么要 7 选 3 ?为什么要 6 选 3 ?为什么在选课过程当中要走班?先选什么后选什么?它的本质就是让孩子们学会选择。这一点是在知识暴涨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内容。
科技发达,头脑简单
从有教育开始,整个人类发生了一次突变。教育的出现大约在 4100 年前,和文字发明的时间差不多。有文字以前,绝大多数知识是要记在大脑里的,和身体有关;有文字以后,教育产生后,发生改变了。我们到现在还可以阅读 2000 年以前的智人的文章。
在没有文字、教育以前,人的进化依靠 DNA 双螺旋进化。有了文字,教育产生以后,人类的进化是文化的进化,它依靠的是科技与技术的双螺旋进化。在进化过程中,技术先代替了我们的脚,后来代替我们的手,现在开始代替我们的大脑了。
有个问题值得思考,恐龙在地球上活了近 2 亿年,直到 6500 万年前一颗很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在将近 2 亿年时间里,恐龙为什么没有进化出极高的智慧?
蜜蜂天生可以做出漂亮的蜂巢,这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本领,而是通过 DNA 传递的。这说明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 DNA 传递,恐龙同样如此。不过,DNA 是一个保守的方式。
只有短短 200 万年历史的人类,选择的是另一种方式:每个人都要重新学习。我们刚出生的时候,大脑连接几乎是没有的。看似效率低,可正因为这样的开放系统设置,才让人类能学习不一样的东西。地球上 70 多亿人,每个人都可以学不同的知识,有不同尝试。因此,每个人都有成为思想者、实践者、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者的可能。
11 月上海举办了一次顶尖全球顶尖科学家论坛,总共 65 位科学家出席。参加会议时,有一个宣传牌上只有一位女性。是不是女性不如男性聪明?不对。
我们已经知道,人类大脑实际上是被塑造出来的。小孩出生以后,如果是小女孩,大人可能会送给她毛茸茸的玩偶,如果是男孩,很可能会让他结构性的玩具。从小开始,孩子们的大脑塑造就是不一样的。
因此,当人工智能替代大脑思考和学习后,人类不再学习太多东西,连大脑的塑造机会都没了,很可能会导致大脑衰退,这非常可怕。所以教育者一定要明白,课程和教学就是刻意训练的过程,要让孩子能够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系统思考的能力。
现在流行两种大脑:一种叫娱乐脑,一种叫学习脑。什么是娱乐?刺激,经过不断的刺激才能得到强化,强化以后痴迷于此,比如整天玩游戏。什么是学习?新的知识出现后,会在大脑原有连接的基础上进行建构,最后产生志趣,并可以持续地对知识进行研究。
当下类似今日头条、抖音的 App ,尽管有很多内容是教育类知识,但往往还是娱乐。
不过,仅仅这两种脑都不够,我们需要刻意训练的大脑是创造性的大脑,这就需要娱乐脑加上学习脑。
地球变小,世界变大
地球正变得越来越小,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大。现代交通和通讯的发达让地球缩小成为一个村,星际航空却让人类活动空间大幅拓宽。人类走出地球,是从平面空间到立体空间的一个跃迁。
今年 3 月 22 号,日本小行星探测器隼鸟 2 号,降落在离地球约 3.4 亿公里以外的一个小行星,小行星的名字叫“龙宫”,直径 900 米。隼鸟 2 号降落后开始上面采东西,目前已经开始返回。人类能到达的地方,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太阳系。
对人类而言,一直存在 4 个空间。刚开始的空间就是物质空间,后来有了文化空间,又有了数字空间。而人类独有的精神空间,在空间变化当中也越来越开阔。
不过,很多学校还没有反应过来,仍然只关注学校的物质空间,而没有从四度空间出发进行构建。
物质空间课程化
上图左边的物质空间,是上海一所小学的厕所,我把它称为物质空间课程化。现在有好多学校把厕所都当成课程了,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是光改变物质空间是不够的,还要有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特色化
江苏常州前黄高级中学,学校里有个标本博物馆,里边有很多动物标本,甚至有一个 4 米长的中华鲟标本。这些标本怎么来的?是 40 年前有一个普通老师,他很喜欢做标本,经过 40 年时间,学校形成了这样的特色。
数字空间常态化
近几年密涅瓦大学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所大学第一年是在有形的校园里读书,后面三年学生是在全球 6 个大城市里边,每学期选择一个新的城市学习。到了晚上,学校就通过数字空间来学习,整个学校、学习都发生了颠覆。
11 月上海有个小网红,一个8 岁小孩自己编了一套编程课程,点击量超过百万。因为有了数字空间,他的整个学习完全打开了。
精神空间资源化
遵义市湄潭县浙江大学旧址
在这里我要大声呼吁,学校还要有精神空间,而且非常重要。我们常把精神空间作为教育结果来看,但精神空间其实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
如果大家去贵州遵义湄潭县,一定要去浙江大学在抗战时待过 8 年的一所破庙,现在是浙大在当地的一个博物馆。当时的校长是竺可桢,当年的浙江大学被称为东方剑桥,如今的浙大在全世界的声誉都不如当年的一所破庙。为什么?因为那时所有的教授全心全意和学生在一起,尽管没有什么条件,但是人的精神空间是无限巨大的。
物质有限,创造无边
《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说,“ 21 世纪经济的产物不是工厂、车辆和武器,而是人体、思维、愉悦”。
当代高中生向往的职业
这是关于上海高中生的一个调研:你将来想做什么工作?VR 电竞职业选手已经有了,VR 旅程设计师已经有了,健康信息管理工程师有了,将来还会有小行星矿工、人体器官培育师、远程外科医生、机器人顾问、宇宙外交官、梦境打造师、记忆储存管理员……这些是孩子们将来要做的工作。
我在南非的机场看到了上面一段话,说“有些东西时间越久远,拥有价值。请看左边的一块碳。(Some things become more valuable over time. Just look at the piece of coal on the left.)”左边是一颗钻石。钻石是碳,石墨是碳,金刚石是碳,石墨烯还是碳,物质是有限的,但组合方式是无限的。
对学校来说,对每个人来说,组合方式都是无限的。创新的本质是多样化的大脑,每个人有 1000 亿个大脑神经元,它们为大脑创造了无限的空间。
2002 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田中耕一,他并不是科学家,他是一名企业的基层员工,因为仪器混入杂质,他最后发现了大分子分离方法,获得诺贝尔奖。而经过科班出身的反复训练的人,不一定能有这样重大的创新。我希望老师们也能够用创新的导向,通过课程和教学的多样化,创造多样化的大脑。基础教育对创新创造的最大的贡献,就是培养出多样化的大脑。
我在宋庆龄学校发现所有的水龙头是不一样的。问了问学校的老师,老师说“就是要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是多样的。”
能力升级,福祸相依
现在,我们一个人可以拍一部大片,一个人可以创造一种货币,一个人也可以毁灭整个世界。因为人类能力在增长同时,人类的威胁也在逐步增加。未来并不一定是莺歌燕舞的,也有可能是灾难性的,而未来正是由现在决定的,由教育决定的。
刚才来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尤里·贝尔法利女士介绍了最近发布《学习指南 2030》,讲到了创造能力、变革能力当中重要的创造新价值、协调矛盾困境、承担责任三项能力。12 月初公布了 PISA2018 成绩,中国这次考得很好,但批评声音还是很多。对于 PISA 成绩,确实要理性地看待。
好多声音批评说中国教育的负担太重了,我认为这个批评是错的。为什么?最好的减负,是提高孩子承受负担的能力。让孩子承受别人不能承受的负担,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
如果一个孩子能够承受别人无法承受的负担,会成为他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够承受别人无法承受的负担,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问题是,我们的学习是不是有意义?我们要让孩子们觉得学习有意义,让学习更有趣,让学习成为他们的习惯。
昨天的教育造就了我们今天的社会,今天的教育也会创造明天的社会。一锅“石头汤”,大家行动起来才会美味。今天我们行动起来,未来才会美味。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曾经最少的时候只剩 2000 人,大概和今天现场的人差不多。但就是凭着这 2000 人,人类最后走出了非洲,走出了地球。今天我们这 2000 人喝了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石头汤”,怀揣对教育的梦想,相信一定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社会。谢谢大家。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校长传媒”。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