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unsplash
今天,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这就意味着实行了17年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宣告结束,代之以“强基计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该如何总结自主招生,又该怎样理解强基计划,这是广大考生和家长关心的重大问题。
首先,为什么会有自主招生?正如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在2015年所说:“2003年启动自主招生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为了解决高考发展到当时出现的僵化问题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包括唯分数论、统一考试集中录取等等。”高考在保障“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同时,也有另一个弊端,那就是“一考定终身”。高校招生因此是“看分不看人”,高中本该有的生涯规划和素质教育都没有着力点,全国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作为高考招生改革的重要尝试,为那些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进入优秀大学学习的机会,获得试点权的高校用“摸石头过河”的方法,小心翼翼地探索自主招生的做法。
那么,为什么自主招生会出问题呢?这个问题,应该分前后两个时期来看。在第一时期,即2003-2014年,自主招生并不受考生和家长的关注,当时不论是获得政策优惠的考生人数,还是享受降分优惠的幅度都比较少。更为紧要的是,那时最受瞩目的是各类保送和政策性加分,自主招生只是极少数人关注的招生政策。等到了2014年,随着保送生政策的急剧收紧,以及政策性加分近乎“一刀切”的取消,自主招生就成为了普通考生在高考发挥失常后的唯一救济方式。在广大考生和家长蜂拥而至的关注下,自主招生的地位随之迅速攀升,同时也暴露了其制度设计的致命缺陷——报名条件。
报名条件缘何会成为自主招生的“阿喀琉斯之踵”呢?自主招生的初衷是为了招收那些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所以高校在自主招生简章的报名条件条款中,一般是会说明自己看重的竞赛名录及等级、论文和专利的级别。在2015年以前,因为关注度低,弄虚作假的重灾区是在保送和政策性加分,自主招生能够安然自处。等到了2015年,自主招生成为了广大考生和家长关注的重点,弄虚作假有如瘟疫一般,迅速侵入自主招生的机体。从2016年到2019年,自主招生可谓是年年“打假”,报名条件规定是越来越严苛,惩戒造假也是越来越重,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造假行为也从论文专利,逐步传染到学科类竞赛。
2018年8月,“河南高考试卷掉包案”的剧情反转,爆出当事学生的自主招生论文涉嫌抄袭;当年11月,一篇《疯狂的海淀黄庄》传遍全网,揭示了自主招生中的奥赛引发的教育畸形现象,舆论对于自主招生的抨击与反思由此一浪高过一浪。为了维护高校招生制度的公平公正,对自主招生的制度性改革,已是势在必行。经过2019年的过渡,自主招生终于在2020年寿终正寝,强基计划应时而出。
那么,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有何不同呢?除了减少试点高校、投放专业之外,强基计划最大的改进是事实上取消了报名条件,意在根除了造假行为。原来制度设计是让考生和家长“不敢造假”,事实证明是做不到的,因为配合造假的是个人、机构和竞赛组织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都很难对其有效管控;现在是“不能造假”,考生能否参加强基计划考核,是最不能造假的筛选机制——高考成绩说了算。这一制度性改进,无疑是直击问题实质,既能弥补高考的“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又能发挥“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优点,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自主招生原有的制度性缺陷。
其实,除了改革,强基计划更多是继承了自主招生过去17年探索的成功经验。自主招生实行以来,给高中教育带来的最大变化是高校不再是旁观者、学生不再是考试机器。通过自主招生,高校可以与考生互动、对接,不论是大学教授进中学做讲座,还是高中学生到大学听课程,重点高校的教育资源可以借此向高中生敞开,弥补中学在教育资源供给上的不足。因为自主招生,高中生需要早早地了解重点高校与基础学科,有动力参与科研活动、社会实践、体育锻炼,能主动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业、职业和人生道路,更好地提高综合素质。
所以,从自主招生到强基计划,是一种扬弃。在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的前提下,强基计划既在抛弃和否定自主招生在报名条件上的制度性缺陷,也在继承和发扬自主招生在改革高考、打通高校与高中、引导学生关注基础学科与提高综合素质方面的成功经验。相信这一高校招生与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更能引导中学更加重视学生成长过程,有利于加快“双一流”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加强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芥末堆观点。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