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规模化常态应用:突破教育信息化困局的苦口良药

作者:张才生 发布时间:

规模化常态应用:突破教育信息化困局的苦口良药

作者:张才生 发布时间:

摘要:调整内部管理体制,尽量避免政出多门。

屏幕快照 2020-02-28 上午8.57.14.png

图片来源:pixabay

来源:行走的伯乐(ID:gh_4a819e0635dd),作者张才生

自从 2 月 21 日在“行走的伯乐”公号上发表《疫情下,教育信息化上演了一场“蹩脚戏”》一文,身边不少朋友建议,揭露现象的同时,也要给教育信息化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这引起我的再思考。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重要手段,它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改革举措,不是小打小闹,不能多头指挥,不能只有试点试验田,必须规模化常态化应用。具体说几点意见,不恰当之处,望大家能给予指正和补充。

01、调整内部管理体制,尽量避免政出多门

目前国、省、市、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教育信息化的内设机构(司局、处室、科室)与主管各类教育(高教、职教、基教)的内设机构是分开的,上头分管的领导(副部长、副厅长、副局长)也不是同一个人。

实际上,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就该基教司(处、科)管,同样,高教、职教的信息化就该高教和职教司(处、科)管。我们从政策和理论层面都在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管理上却人为造成政出多门。

在现行的体制下,我们不能保证两个司(处、科)的干部和他们分管领导在教育信息化的理念、思路、行为等方面的高度一致。我们一次又一次看到主管部门发出的文件自相矛盾,这不就是难以做到一致的明证吗?

再看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二级单位,职能更是交叉重复。电教馆、教育信息管理中心、装备中心各自为政,基层莫衷一是。这些机构早该合并。

有人说教育信息化 1.0 时代提的“三通两平台”中的“两平台”,就是为了照顾教育信息化的两个部门在管而设计的。经过一段时间,大家都觉得“两平台”不打通不行,于是又迎来来了信息化 2.0 时代建立国家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举措。

实在是可悲可叹。基层的声音是很希望这些机构合并成一个整体,最好与教科研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合并在一起。

广东省教育厅的基教处就叫基础教育与信息化处,信息化和教育教学等都由这个处管理。深圳市电教部门与师训、教研一体化。这些都是可资借鉴的。

此外,行业协会与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二级单位之间没有真正脱钩,协会不能在建立行业规范规则、引领技术创新上发挥作用,而是热衷借行政权力敛财,加重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育信息化企业的负担。

行业协会应该遵照国家规定,真正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脱钩,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干部不再兼任协会的任何职务。行政官员出席协会活动必须履行审批程序,不能收取任何费用。

02、信息化建设重点下移,切实解决好县市区应用难题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以县为主”,县级政府直接对下属中小学负责。有专家建议“老少边穷”地区要以省管为主,那还只是探讨。

前些年,我们强调了建立国家、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部分市也建了平台。县市区建的少,也不提倡建。现在来看,国家和省级平台扛不了基层教学的事。怎么办?

应该探讨与管理体制协调一致的“以县为主”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要把钱花在基层,花在解决县域内教育均衡和优质发展上。

至于县级建不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之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用信息化支撑一个县市区的教育教学、学生学习、教育治理。不能以信息化的名义去阻碍县级行政部门履行对区域中小学管理的责任。

县级教育信息化,不应搞“高大上”,要做到可用实用好用,让每一所学校(包括教学点),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真正用起来,用正确,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上。

如果国家、省、县合力投资,分期分批逐个县市区做实,几年下来,形势就会大为不同了。

03、停止没有意义的评优和展示,实实在在研发师生好用的课程资源

尽管教育部严格控制各种评优和竞赛,但是保留下来的一些评优和展示活动未必有价值。

例如进行了多年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评选的价值取向和做法就值得再认识。

首先从理念上看就是落后的,这是以教师和教学为中心的资源建设观念支配的结果。无论是从教育发展的规律看,还是从互联网时代学习的趋势来看,都应该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去设计学习资源。而不是围绕“教”组织大规模汇聚资源的汇聚行动。

其次,“一课一名师”违背了教学的多样化、个性化、情景化原则,全国不能搞教学的大一统。“一师一优课”也不是鼓励老师终身学习、持续创新的好提法。一个老师应该追求每一节课都是优质的。他可以暂时做不到,但他总在追求极致的路上。这种追求本身也可成为学生的养料。

每年评选的“优课”“名师”不少,但教育信息化现状没变。通过”优课”汇聚的资源不少,但是日常用这些资源的人有多少?难怪有些人骂这是生产“垃圾”,除了占据大量网络空间,没有什么用。仔细想来,骂的不是没有道理。

另外,每年有关部门举办的信息化展示活动不少,评选的信息化展示课也不少,但是中小学课堂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用那些作秀的”展示课”粉饰糟糕的现状,这种实在不能再进行下去了。大家应该沉下去抓课堂,抓大面积。

当前,应该出台数字教材的研发标准、教学指南、学习指导,组织真正的教学专家、出版专家联手研发出优质的数字教材,让老师拿上手可用,学生打开了可学。毕竟现阶段的教与学还是以教材为载体展开的。

抓数字教材的研发,是抓数字资源建设的根本,是抓教育信息化落地的重要途径。数字教材不能是纸质教材的PDF版,应该是针对课堂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深度加工的课程化、智能化的资源。试想,疫情期间,如果有优质的课程化、智能化的数字教材,学生居家学习还会有困难吗?

04、以常态化应用为目标,改善学校信息化条件

学校教育信息化条件的改善要面向所有的教室,所有的公共空间,面向课程,面向课堂,面向教学,面向学习。满足全体师生的常态化应用。

那种在学校里单独建什么智慧教育大楼,只建录播室、创客空间、VR/AR实验室之类的做法应该停止。要方便每一个师生随时使用网络和智能设备开展教与学。

高端的功能教室要在基本应用普及的基础之上去建。只有规模化、常态化应用实现了,改革的氛围才能形成,教育深度变革才有土壤。

如果只有极少数老师、学生的参与,信息化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永远不会发生。

05、加大培训力度,在教师信息化素养提高上出实招

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高没有必要搞国家、省等高层次培训,要落实校本培训机制。

教师信息素养提高既有思想观念、教学行为转变的问题,又有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开展评价、实施管理等方面实操的问题,以校为单位的培训最有效。

国家要确立教育信息化硬件投入与教师培训投入的比例,指导各级政府确保教师培训的经费。要建立校本研训的指导意见、标准,落实局长、校长责任。要有教师全员参与,全员过关的措施,并建立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专项指导和督导机制。

06、以融合创新为导向,推动信息化支持教育深度改革

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不能是“两张皮”。

信息化是教育深度变革的内生力量,能够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这在理论上大家是认同的。

政策也有了,就不要再在建设和应用的试点试验上打圈圈,要大面积普及,尤其要大范围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要适应智能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培养学生借助网络和智能工具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课堂开始建立学习者为中心、学习为主线的新型学习模式。

07、倡导家长为学生配备智能终端,满足学生泛在学习需求

教育主管部门要旗帜鲜明地倡导家长在学校指导下,为孩子配备专用智能终端。既满足学校信息化教学的需要,又满足学生泛在学习的需要。

智能终端应该成为家长送孩子上学的标配,就像为孩子配备圆规三角板橡皮擦一样。家长和老师,都不要粗暴地认为孩子们用上智能设备就是玩游戏,就是看黄色内容。

教会孩子正确使用,防止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和色情是家长和教师应有的功课。智能时代已经到来,每个人都穿梭于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网络上有大量有益资源。学生不仅要去网上获取有益资源,还要学会网络生存,学会与机器共生。这应该是今天学校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目标之一。

当然,我们的智能设备生产商、网络服务商、资源提供商,也应该主动承担对青少年教育的责任,从技术上和服务上去屏蔽对青少年有害的东西。

这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主管部门要通过制度设计和实施,把那些有害的东西清除掉,不给缺乏良知的企业和个人服务学校和学生机会。

08、结语

不知道以上这些“方子”能否被有关部门采纳,从而可能对教育信息化工作产生正向的影响和价值。但依然发自内心的期待教育信息化能给教育、给孩子、给老师带来真正的价值。

张才生

湖北省蕲春县人,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教育管理学硕士,新闻学博士,历任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曾在县教委、省教育厅任职。曾任《湖北教育报》与《湖北招生考试》编辑、记者。现任创而新(北京)教育科技公司总裁,创新互联网教育研究院院长。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行走的伯乐”,作者张才生。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行走的伯乐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行走的伯乐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规模化常态应用:突破教育信息化困局的苦口良药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