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为什么我不看好疫情下对在线教育的吹捧

作者:杨晨 发布时间:

为什么我不看好疫情下对在线教育的吹捧

作者:杨晨 发布时间:

摘要:众多线上机构长久以来的声誉,勤勤恳恳多少年做起来的口碑,就这样被砸了招牌。

图虫创意-882904925179871269.jpg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这个故事还得从2020年初的一场疫情说起。是不是因为哪个遭天杀的吃了只蝙蝠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事情迅速扩大开来,大家都迫不得已躲家里过了个清贫年。即使有些人在幸福地肥着,但是这也摆脱不了社会停摆的事实。

顺理成章地,当医疗卫生体系忙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另一个重要的民生体系——教育体系也坐不住了。且不说家长和学生们与生俱来的焦虑,就是连当局和学校、老师们,也开始担心学生的学习进度。

于是,各级政策出台,教育局、学校、以及老师们临阵磨枪,赶鸭子上架一样地往线上转移。业界都开始说:在线教育迎来了一个大爆发的春天。

但是寒冬过境后,早春的影子始终没有眉目。疫情肆虐的当下,任何与之无关的正面积极的事情都成了一种策略性失误。所以我也不认为在线教育会因此迎来超级好的发展前景。毕竟我昨晚夜观天象,星空中的每一处光亮都像极了全国学生送给钉钉的那颗。

003.jpg

回到最初,各级各地教育部门号召停课不停学。这个颇具人文关怀的口号刚喊出来,就迅速得到了许多积极迅速的响应。

众多线上平台和课程服务提供商都开启了送送送模式,学校和老师也紧急发力,以学校为单位,引领学生开始活跃在一些课程学习平台上,甚至抖音快手这些直播平台上。

虽然滤镜消除了老师们额头上的皱纹,但这全新的线上教学方式还真不是那么容易习惯的。

近段时间,网上到处都流传着各种吐槽的声音。学生们抱怨线上学习挤占假期时间,也有教师不习惯线上教学方式,家长们也是两头为难。同样位于尴尬处境的还有学校,上头和下头都不好应付。只有广大的闲宅青年们挺欢乐,吃了好些瓜。

微信图片_20200309111929.jpg

所以从整个社会群体对于这段时间线上教学模式的反应来看,还真不是个乐观的局面。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其实一直很明显:

教学实施主体的局限性

我先后看到过两次相关的新闻报道。

先是一月底的时候,开始宣扬要停课不停学,鼓励线上学习。

然后当全民直播上课的风潮刮起来之后,教育部觉得风向不对,停课不停学跑偏掉了,于是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拨乱反正。

然而为时已晚。

虽然学校老师和学生们线上教学的情况有所改观,但是线上教育模式的口碑滑铁卢,已经成为了说不出的痛。

这段时间的线上教学活动,其实是以学校为单位,以校内老师为主体带动的一次线上大转移活动。而这两个群体呢,直白地讲,并不具有线上教学的思维。

先说学校。提一个词,“三通两平台”。

不少人都说前几年的铺垫现在正好到了检验的时候了,然而学校交出来的答卷恐怕并不能够让人满意。现在学校里投入的大多都是硬件设施:给教室装上摄像头,监测学生的一举一动,或者是家校通那些,挤占老师大量的工作时间……所以你看看学校这些年干的一些事情,就知道它无法胜任的原因了。

按学校配置的条件,此时会发生的场景应该是这样的:各科老师排排坐,画面实时同步到学生手机上,系统根据老师在台下讲课的神情专注度来判断老师讲得好不好等。

再说老师,我向来是比较同情老师这个群体的。生活在和谐的校园里,又被工作挤占了很多的时间,缺乏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在常年的教学里逐渐变得难以灵活变通。在这样的情况下,且不说老师们能否找到合适的好的平台、好的线上资源,即使上级直接指定了优秀好用的教学平台,其教学方式和风格也无法迅速地调整适应。

现状:优秀的教育资源仍然是稀缺的

什么是好的教学平台。

一个好的平台,我觉得它应该具有以下三个属性:

  • 第一是封闭性

学习这件事需要学生保持高度的专注,而在手机上学习对学生来说是很难自制的。但是没办法,线上教学模式是疫情影响下迫不得已的选择。好在还是有很多在线教育公司专业开发设计的直播教学软件可供选择。

但老师们,您选择抖音快手平台来直播就是您的不是了。学生们心里明镜似的:我下滑一下,看小姐姐直播睡觉不香么。

  • 第二是教学功能的完备性

教学这个事情还是必须依托专业的工具,来实现课堂需要的板书、课件、讨论、问答、点名、奖励、作业等等环节,所以还真不是“双击666”能解决的。

您用抖音快手直播上课,学生们真能始终停留在您这儿?且不说您压根不知道列表里48个观众是不是您学生,一看听众列表,那些当红小鲜肉的老婆们会让您分分钟怀疑人生。

  • 第三是功能上的流畅稳定

这点毋庸置疑。教学行为倚重于精准无误的表达和即时的反馈,流畅且稳定的课堂环境是效率的首要保证。老师提问时学生卡顿了还能稍作处理,如果整堂课都在磕磕绊绊中度过,那一定是个大写的尴尬。

基于此,想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好平台来进行线上教学,还真不是个容易的事儿。而且不同的课程需要不同的辅助工具,需要创设不同的线上学习场景。在线教育的技术革新仍然任重道远。

优秀的教师资源是稀缺的。

教学能力更多是一种天生的悟性。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对学生行为的关注和引导,对内容的加工和发挥,对氛围的体悟和营造……线下与线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能迅速调整和适应线上教学方式的老师还真不多。即使业界已经有了一些优秀的线上老师,但是学生们能够触达他们的机会,和他们能够服务的学生数量,也都是有限的。

优秀的线上学习资源,也是稀缺的。

这种稀缺,一方面是本身优质资源的数量稀少,一方面是学生和教师容易被众多质量参差不齐的内容所淹没。

1月份以来,各大平台开启了送送送的模式,但真正买账的人又能有多少呢?在这种由相关部门落实到学校到老师的体系下,学生们真有足够的机会进入到这些平台的生态里吗?我持怀疑态度。

另外,虽然教育体制内部也有一些相关的渠道和资源,但那些看看“一师一优课”就知道是什么水准了。 

结果已经很明显了,线上大转移引发了各群体不同的感受。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饱受折腾,劳心费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看了热闹;十几年前那个在作文里写“想在家上课”的孩子,又被翻出来狂欢了一把……

满地鸡毛。

另外我还想说两个词。

一个是【冤枉】。虽然说线上上课是迫不得已,但现实确实是众多老师和学生开始接触线上学习,引得不少人说在线教育的春天将要来临。

虽然我认为这话还为时尚早,但当钉钉被学生们组团打一星,当每个“娱乐圈”的小编都要侃一侃直播上课来造势一番,还有多少人记得其实咱们还有三分屏、双师直播、小班视频、互动课堂等众多的专业在线教育模式。众多线上机构长久以来的声誉,勤勤恳恳多少年做起来的口碑,就这样被砸了招牌。

另一个词是【瞎折腾】。这个词送给那些“送送送”的机构,奉劝这些机构别轻易跟风。且不说你家这口仙气能不能刮到用户那儿,您考虑过您的成本么?这看起来似乎是个吃小亏赚大业的机会,但若是考虑到人工成本、运营宣传成本、技术宽带成本等等,恐怕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005.jpg

事情发展至此,该发生的不该发生的都已经逐渐行上正轨,吃瓜群众们也开始陆续退散,老师和同学们也差不多该习惯了。但对于在线教育行业的众多玩家,以及前期专注做线下的机构,有很多事情却是刚刚开始。

危机就是要从危险中寻找机遇,行业应当从近期遇到的问题出发,看看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未来:线下与线上相融合的OMO制胜之道

听说长久以来线上和线下都是互相看不上的。线上认为“我背靠科技第一生产力,未来迟早是我的”,线下认为“我生源充足流水尚可,做网站的小样儿看你能蹦跶多久!”

而在这场抗疫的战争里,二者狭路相逢甚至水乳相容了。线下用线上工具维系住了学生,线上也迎来了更多的用户和学员,双方看到了真金白银,一拍即合,决定以后就要这么干了。

但是OMO也并没有那么简单。它并不是单纯的线上线下的合并,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线上是服务于线下的线上,故而在教学功能、学员系统、交互设计、数据调取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机构内部的流程,故而是有特色的线上,是最佳适合于本机构的定制化的线上;同理,线下将也是使用着线上的线下,双师就是典型的案例,将机构名师的效应最大化,节约人力成本,并且纳入统一的线上管控之后,更可以进一步摆脱时间空间等的限制。

这是线下机构关起门来修炼内功的好机会

线下机构的发展总有些战争的影子,攻城掠地,一座座城市一个个片区逐个拿下。但是有时候孤军深入得太远的话,也是极容易萧墙起火,资金周转出现问题。疫情下很多线下机构将就可能遭遇这样的危机。现金流是王道,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另外还有一条道理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趁现在疫期,线下机构在考虑线下到线上的转化之道外,也要好好琢磨下自家的课程产品和服务质量,修炼内功,把课程产品精细化,服务流程标准化且细化……这样才能在疫情结束之后,迅速抢占市场先机。

同时,这中间还有一个契机,就是当你开始考虑将线下转线上的时候,线上的流程和标准及内容体系和框架设计,会帮助你进一步加深对线下的认识。

线上将更重教研、重内容、重服务

线上的产生和发展长期以来都有强烈的技术色彩,因为线上教育创业领域里不少人都有技术背景,或是做过一些音视频流的工具。这也导致线上教育有了一些天生的硬伤,再加上和用户离得远,场景和流程往往会有偏差,所以很多机构也找了教育专业人士来加盟。

可以说,发展到当前,有些领域的技术足够完美,可以支撑起该领域的线上,有些领域的技术则面临瓶颈,市场认知度不高,做起来也可能发现是伪需求。越往后发展,技术的瓶颈会越大。并且技术诞生伊始就很容易被复制、超越甚至被替换。

这段时间,以钉钉为首的各种非专业教育产品都涌进来想要分一杯羹。但是效果怎么样呢,不尽如人意。

教育的场景是很复杂的,需要很多人和众多配套设施的参与。不妨大胆预测,今后在线教育公司将不断对技术的教研进行投入,完善教育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建设符合消费场景的教学内容,促进更多优质教学资源的线上化,实现线上业务生态的多元化,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校端采购:硬件往软件转移,技术往资源和服务端转移

疫情的发生是非常突然的,很多学校和老师毫无准备。前几年学校准备的东西,都无法及时有效应对这样的突发情况。基于此,预计后期的校端采购将会更多往软件应用和教学资源方面倾斜。

试想,若是现在大多学校已经有成熟的家校通产品,有充足的音视频资源供老师和学生们使用,一般的上课和作业等环节都可以通过它来在线化,那将是怎样一幅家庭和睦家校满足景象。

可以想见,内容型的公司将会迎来一波增长。先不说可能有机会进入学校端体系内,就算被教育生态大公司纳入自家系统,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疫情尚未结束,其对教育行业的影响必将是深远的,但若仅依据近期广大师生广泛的线上学习行为,粗暴地判断在线教育迎来巨大的爆发和增长,甚至站在线下的对立面来做一些割裂性评论的话,是不明智的。

疫情期间的线上化实属无奈之举,结束之后,教育行为更多会在线下场景里继续发生。考虑到近期网课口碑滑铁卢的影响,甚至不排除报复性的线下增长。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线上与线下各有所长,OMO融合趋势大有可为。当然,疫情期间,线下往线上转移的行为,本质上仍然是一次线上的大跃进,至少让更多的人知道了线上的可能性,有其正面积极的影响。总的来说,线上与线下的路仍然很远,任务很重,很值得期待。

* 本文来自于投稿,不代表芥末堆观点。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为什么我不看好疫情下对在线教育的吹捧分享二维码